/許芳菊(2009/04 親子天下雜誌)
自二OO八年三月,《TIME》雜誌以英國的暴力少年為封麵故事,指出英國已經因為孩子缺乏愛、缺乏大人陪伴,造成整個世代傾向暴力、情緒失控,仿若另類恐怖份子,成為英國當前麵臨的最大危機。
近年來,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被詳喑鰜磧行睦斫】檔睦?_,校園霸淩事件不斷發生。
在台灣,少子化的浪潮,讓學生人數直線下降,但情緒障礙的學生人數卻急速上升,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九十七學年度嚴重情障的學生人數,是五年前的二‧六倍。
台北市學校駐區心理師統計,情緒困擾是學生尋求諮商的第一大原因。
《親子天下》最新調查也發現,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學生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人緣差、老師也不喜歡他,處在負麵的自我形象與人際困擾的情緒中。
情緒風暴如不定時炸彈
從歐美到台灣,這一代孩子的情緒風暴就像一座座隨時會引爆的火山,牽動著社會焦慮的神經。
在一個國小四年級教室裡,一位教書超過二十年的資深老師,現在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看好他班上的「分心三寶」、「暴怒三寶」、「衝動三寶」……,這些孩子就像教室裡的不定時炸彈,考驗著老師的心臟強度。
這樣的教學挑戰,並非特例,愈來愈多老師發出求救,超過九五%的老師認為每位教師都需要情緒管理的訓練課程,「輔導管理技巧」應列為在職教師最優先需要的訓練。
走訪多所中小學,學校老師一致反映,現在學生的行為控製能力變差、人際互動變粗暴、在國中,幾乎每班都曾出現霸淩現象。
《親子天下》的調查發現,「缺乏挫折忍受力」、「缺乏同理心」、「容易發脾氣」,是目前中小學生情緒管理的3大問題。
這些讓父母師長頭痛的行為背後,其實反映出孩子無法處理情緒的問題。
孩子為何無法麵對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察覺、理解別人的情緒,以至缺乏同理心、甚至衍生暴力行為?
缺乏練習情緒表達的大環境
大環境的轉變,與父母陪伴時間的減少,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發生問題的重要關鍵。
自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老師就指出,孩子成長階段父母不再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示範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自然會從日常大量接觸的媒體學習。
結果媒體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孩子學習到的情緒表達模式愈來愈直接而強烈。
美國推廣情緒教育的組織Second Step執行長瓊安.杜費爾( Joan Cole Duffel)也認為,現代孩子EQ不高的現象,其實反映出家人不常在一起的事實。
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螢光幕前,而不和人互動。要孩子學到社會情緒技巧,就必須要有社會性的互動。
板橋國小老師施淑真也觀察到,現在孩子比以前衝動,他們可能很會自我表達,可是是用罵人、指責別人、把過錯先推到別人身上的方式表達自我。「可能是孩子生的少,沒有兄弟姊妹的互動經驗,來到學校就很容易跟其他同學起衝突,」施淑真老師說。
課業壓力+期望高,情緒難平衡
除了缺乏學習情緒表達的環境,台灣的孩子,更因為過大的學業壓力,使得他們的情緒能力無法健康平衡的發展。
《親子天下》調查發現,不論是學生或是老師的答案,「課業壓力太大」都高居目前學生最常見的困擾第一名。
而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常常心情不好」排名第二。「父母的期望太高」,也成為孩子困擾的第三名。
學業成績的巨大壓力,加上父母的高度期待,無形中培養出一群高IQ卻低EQ的不快樂孩子。
新竹科園國校長黃美鴻觀察,在他們學校,六五%的家長都有碩博士學位,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視,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爸媽媽對孩子沒有適度的期望,往往期望過高。
「你知道嗎,到中午的時候,就會有一、二年級的孩子哭得好傷心,他們不想到安親班。孩子不願意去接受這些他不喜歡的課程,安親班老師要用拉的,把他拉上車,」黃美鴻心疼地說。
提供兒童EQ課程與親職諮詢的「笛飛兒EQ教育」老師楊鈺瑩觀察,現在很多重視教養的爸媽,往往把焦點都放在,「要把孩子變聰明、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
在這樣的訓練下,孩子真的變聰明、變棒了,可是他也變自私了。他隻關注讓自己快樂,並沒有去注意旁邊的人快不快樂。
「這樣的孩子把他的聰明都拿來維護他的舒適圈。你今天不要來碰到我的舒適圈,一切都好談。可是你要是來碰到我的舒適圈,我就集中我所有的聰明才智對付你,」楊鈺瑩老師分析。
在國中教導情緒管理課程的得勝者誌工陳純惠老師,就曾經輔導過一位功課很好的學生,他因為父母期望太高,永遠無法得到肯定,所以用霸淩同學、在網路上發布攻擊老師的言論來發洩他的情緒。
高IQ加上太過優渥的舒適圈,以及父母的高度期望,使得許多孩子對自己產生一種虛假的高自尊。
楊鈺瑩老師曾碰過一個四歲的孩子,非常聰明、漂亮,人見人誇,可是他隻要看到一件事情。
例如玩遊戲,他有可能做不到、或會讓他有一點點醜態,他會連試都不試,突然會說:「好渴!要去喝水。」或吵著找媽媽。
「他非常害怕挫敗,他不想要去麵對任何一點點會證明他自己不夠好的事情。他的麵子已經建立到超乎他現在實力的水準,」楊鈺瑩老師分析,在都會裡有一大群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想長大,隻要快活就好。
就像現在許多宅男宅女,他們不出門,在家打電動、收集玩偶模型、看漫畫,一直做在家裡可以做的事情,其中不乏很多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知道自己有很高的IQ、但是他們害怕去麵對現實的時候會發現,「原來我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好。」 所以他們就躲在家裡,這個可以保護得很好,他可以操控的範圍,隻要不去試、不去做,就一直可以活在他的高自尊裡。
過度嗬護,養成缺乏同理心
除了過度重視課業、期望過高,造成孩子挫折忍受低力變低,研究也發現,關於孩子的情緒教育,台灣的父母也出現兩個極端。
「有的太過重視,有的過分忽略。太過重視教育的,很容易太過溺愛、害怕傷害孩子感覺,讓孩子太過放縱。太過忽略的,則幾乎完全沒有提供孩子需要的情緒支援,」台大心理係教授雷庚玲指出。
過度溺愛放縱,缺乏管教的孩子,往往會變成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教授鄧蔭萍就發現,現在很多孩子變得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斤兩、經常會觸怒人家。
她曾經遇見一個小男孩放學時,故意一直從老師裙下穿過,老師已經快氣炸了!一旁的媽媽竟然視若無睹,甚至要別人別在意。
「我發現很多爸媽會怕跟小孩講一句什麼,就會摧殘他弱小的心靈。」
像這樣的小男孩,就是沒有管、沒有教,你害怕孩子生你的氣,所以你不管,可是這種不管的小孩,之後就非常的不甩父母,大了,是管不動的。「父母除了同理孩子之外,還需要管教,」鄧蔭萍教授提醒。
笛飛兒EQ教育老師楊鈺瑩指出,有些媽媽看到孩子生氣了,就會趕快把孩子生氣的事情完全解除,這就是溺愛,馬上把負麵情緒的事件解除,這是最糟的,孩子會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麵情緒都不知道,因為爸媽馬上都處理掉了。
「該生氣的時候,你要還給孩子生氣,不要覺得孩子一刻的不舒服都是不能允許的,」楊鈺瑩老師說。
過度受忽略,自信低落、容易迷失
相對於情緒被過度嗬護的孩子,另外一群情緒完全沒有獲得支持、照顧的孩子,則呈現出不同的問題。
長期從事青少年輔導的得勝者教育協會台北辦公室主任楊琇瑤指出,在都會,課業壓力很明顯,但在鄉下偏遠地區,根本沒什麼課業壓力,父母也不強調課業,孩子表麵上很快樂,但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評估都比較低落。
有些孩子就自我放棄,或尋求別的成就感,例如:沈迷網路,因為他們在網路世界裡是強者。
自我認同的追尋到國中更為明顯,相對的,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孩子,就愈容易迷失。
實踐大學教授鄧蔭萍指出,台灣的孩子真的非常青澀,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到了國中課業壓力更重,但在同時,他會一直問自己,「我是誰?我的生命價值是什麼?」功課好的,可以在成績裡找到認同,但功課差的,會用不同的東西肯定自己,有些孩子甚至會去混幫派或參加八家將。
家庭&學校是最後的情緒堡壘
當大家都以學業成績判斷孩子的價值時,成績不好的孩子,自然會情緒不好。但有趣的是,許多研究都發現,情緒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學得更好,而且更快樂、長大更有成就。
當整個大環境愈來愈不利孩子情緒健康發展的時候,家庭與學校就是孩子最後依賴的情緒堡壘。父母、師長應該思考如何帶領孩子麵對自己的情緒,進而麵對他人的情緒,發展出良性的人際互動,帶領孩子走向一個正向循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