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堪稱是華語流行樂壇最有才氣的作詞人。他與小天王周傑倫合作,譜寫出〈髮如雪〉、〈青花瓷〉、〈上海一九四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聯手在歌壇掀起一波「中國風」熱潮。
在坊間眾多以情緒獨白描寫男女情愛的華語流行歌詞中,方文山的作品婉約清麗、引經據典、意境細膩有如電影畫麵,顯得獨樹一幟。在題材方麵,也比傳統流行歌曲更多變,諸如武術、戰爭、吸血鬼、書法、球類、動物,甚至中藥,都可成為他的歌詞素材。
豐沛的創作力,讓方文山連續八屆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因為作品修辭精緻,歌詞曾多次在兩岸國文考試中入題,〈上海一九四三〉還被選入台北縣中小學韻文讀本補充教材。
閱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方文山少時家境並不好,最高學歷成功工商電子科也不顯赫,但他的文字造詣與選題多元性卻令人驚豔,這都是拜長年閱讀習慣之賜。閱讀不但豐富了他黯淡的年少歲月,更為他打開了通往另一個寬闊世界的門。
對我來說,閱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當你喜歡某件事物,就會產生自發性吸收的強烈動機。就像對設計有興趣的孩子喜歡蒐集美麗的圖片,喜歡籃球的孩子總離不開球場,我從小就對文字很有「感覺」。雖然家裡從沒有刻意引導,我念的學校讀書風氣也不是很盛,但我就是自然而然的愛上了閱讀。
「白看」詩詞,慢慢琢磨
很 多中產以上的家庭,都會刻意栽培孩子閱讀,可能小孩年紀還小,就坐擁幾百冊圖書,父母也會鼓勵小孩用零用錢買書。但我家家境並不寬裕,從小到大我從來不知 「零用錢」為何物,家裡當然也不會有什麼「藏書」。小時候,一度還以為「零用錢」是電視連續劇的編劇憑空捏造出來的東西!一個不事生產、沒有收入的小孩, 怎麼可能擁有一筆固定開支?應該是編的吧?
如果我想要有「零用錢」,得自己想辦法才行。我的打工經驗很豐富,撿廢鐵絲或飲料鋁罐賣錢、在電子工廠 與建築工地做小工、送過報紙、做過廣告派報生、當過高爾夫球場的桿弟。但中小學生到底隻有寒暑假可以打工,也賺不了幾個錢,中學以後,打工的錢還會上 繳一半貼補家用,能買書的資源自然也不會太多。
就讀中學時期的某一段時間,我經常到舊書店站著「白看」。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詩宋詞或新詩詩集,比較 少看小說。小說是連貫的故事,很難一口氣在書店讀完,片段片段的讀,難免意猶未盡不過癮。詩詞集就沒有這種問題,即使隻有寥寥數行字,也是自成結構的完整 作品,可以快快看完幾首,再放在心裡慢慢琢磨。
鍾情宋詞
有 人覺得我的歌詞創作極富中國風與畫麵感,而且重視押韻容易琅琅上口,我想這是受到古典詩詞的影響。唐詩宋詞有一種優雅的韻緻,而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詩,我又 更喜歡宋詞。宋詞字句結構比較有變化,而且本來就是搭配旋律傳唱的。〈浪淘沙〉、〈虞美人〉等都是詞牌名。說穿了,其實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隻是宋詞服務 的對象是上流社會的知識分子,而當今流行歌曲服務的對象則是普羅大眾。
宋詞詞人中,我又特別喜愛婉約派的李煜、李清照等,他們都擅於以景喻情,「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文字多有畫麵感啊。
閱讀像飲食,不宜偏食
我作品受這些古典詩詞影響極深,但當年閱讀這些作品的初衷,隻是單純被它們的「美」深深吸引,其實並沒有想到這點點滴滴的累積、浸潤、醞釀,日後竟會成為我工作中的養分。
大 家看我寫的情歌歌詞,或許以為我隻讀那些抒情纏綿、隻著墨於兒女私情的軟性作品。但事實上,我在閱讀上是「雜食性動物」,新詩、散文、小說、時事評論、現 象觀察、科普書、歷史書、旅遊書、美學書、文物考,我都有涉獵。現在為了寫歌詞,也會刻意去找一些特定領域的書籍來參考,比如說,創作〈青花瓷〉前,我蒐 集了許多關於瓷器的資料;創作〈刀馬旦〉時,則認真研究過京劇;要寫〈三年二班〉、〈鬥牛〉時,還特別去買了乒乓球跟籃球的書做為參考。
我的閱讀種類一向相當駁雜,每一種類型都能帶給我樂趣與收穫。我覺得,閱讀就像飲食,如果「偏食」,隻「攝取」某種文類,吃「軟」(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話,你的大腦就很容易「營養不良」。不僅思考角度就會被限製,也較難培養客觀、獨立的觀點。
評論性書籍衝擊觀念
我開始閱讀評論性書籍,是緣於龍應台的《野火集》。高中時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內心深受震懾,她針砭起時事,就好像刀劍一樣鋒銳犀利,將許多社會問題的肌理一層一層剖解得清清楚楚。我才明白,原來寫文章不一定隻能風花雪月,也能夠以筆代劍、氣勢磅礡。
對 我而言,閱讀這類作品,經常是一種「觀念衝擊」。記得當兵的時候,接觸到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這套書從另一個史觀來詮釋中國歷史,跟我們從小被灌輸的 那套冠冕堂皇的史觀截然不同。他赤裸裸的呈現「權力」這件事,讓我突然領悟,原來我們所謂的「光輝歷史五千年」、所謂「中國人是天性重視仁義、愛好和平的 民族」,或許隻是一種官方說法。歷史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殺伐、擄掠與戰爭,隻是那一部分在教科書中被隱匿了。
如果我們不廣泛涉獵,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或許就隻被有意識灌輸的世界,沒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我 對與「文化」或「民族」相關的論述相當有興趣,隻要逛書店看到相關書籍,就會買回來,辦公室書架上這些《消逝的德國人》、《民族的世界地圖》、《拉丁文帝 國》隻是其中一小部分。不同民族,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各異,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涉獵愈多,我們就愈能了解另一個不同的文化、欣賞另一種美。不會凡事都 隻能從自己有限的經驗出發,輕易就「排斥異己」。
但任何跟「文化」有關係的事物,隻要經過翻譯,就必然會流失一部分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更廣泛的涉獵,當你參考的對象愈多,視野就愈廣,愈能夠彌補可能流失的意義。
有句形容人著述甚多的成語叫做「著作等身」,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恐怕不大有機會,但是,「閱讀等身」絕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你的閱讀有多少,你的(視野)高度就有多高。
我一直覺得,沒有幾件事能比「閱讀」更劃算、投資報酬率更高了。作者將他數年、數十年,甚至畢生的心血濃縮、凝結,寫成一本書,讀者隻要花極短的時間就能經歷,縱使不能通盤領略,但多少能留下些許痕跡,還有什麼買賣比這件事更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