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腦力激盪的創意活動中,對於創意發想的阻力有了深刻的體會。
在這次創意活動的過程中,讓參與者同時審視自己內心的運作,來檢視啟發創意的動力。從方法上來講,要在腦力激盪時有充分的創意流出,必須是不能對任何一個點子的出現做評斷,才能形成創意的流動。
但是在回顧整個過程時,許多參與者都發現,在創意發想過程中最大的「評斷」力量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己。每當腦海中浮現各種可能性,點子不斷湧現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內心中有另一股拉力,在阻擋著創意點子的出現。
這股拉力,是用「評斷」的方式出現,在創意發想的過程中,不斷的「評斷」每一個出現的點子,看它「有沒有問題」、「夠不夠好」、「可不可能」、「會不會刺激到其他人」…。每一個「評斷」發生的很快,也很快的閃過去了,但它的作用卻像是過濾器,在創意發想的過程中隨時隨地的過濾著出現的點子,這樣的評斷方式對創意的流出產生了反作用力。
更進一步去探究這些拉力,發現它們來自自己內心中的界線與疆界。這些界線與疆界,有許多種麵貌。有來自於人際關係與男女關係上的差異,為避免衝突、維護麵子,而劃出的界限;也有是生活習慣使然,比如跨文化的差異、不同立場的互異觀點,使得在自己既定的生活圈之外的事物,很容易被否定或忽略;另一種則是,因為人們是以類推聯想為主要腦心運作的基礎,對於所出現的創意發想,會根據其屬性類別自動的歸類或歸因,而使創意發想的屬性過於單一,或者是限製了相同類別不同運用方式的創意出現。阻力最大的疆界,是我們內心認為「不可能」的界線,它們常常在接近事物的極限或是要跨越其極限的時候出現,這是最明顯與最大反作用力的阻力。
「人人都有創意,隻是創意通常被掩蓋!」在史丹佛大學開設個人商業創意多年的麥可雷伊(Michael Ray)教授如是說。雷伊也認為,創意課程的目的不是要增加技巧及知識,而是要移除創造潛力的障礙。在這次腦力激盪的創意活動中,完全驗證了雷伊教授的觀點。
在平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每一個「評斷」或「判斷」,也都是代表著一種心靈的疆界存在,這些疆界可能是明顯的判斷準則,也可能是隱藏在內心中的假設或認定,所形成的拉力作用。人們需要這些疆界,才能從同類互比的行為中認識自己。但是,相同的這些疆界也會在我們習以為常之後,變成我們的習慣領域,在不自覺的時候,限製或束縛我們的思考與行為。
要啟發我們自己的創意思維,展現出自己的美麗,就要觀照當下的自己,體察內心疆界的所在,讓自己的心靈與創意思維,跨越出內心疆界的限製。
當下,你發現自己內心的疆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