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京都企業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現年七十六歲的稻盛和夫。他在四十八年前,也就是二十七歲那年(一九五九)創辦京都陶瓷(Kyocera,簡稱京瓷),與七個夥伴、以三百萬日圓的資本起家,到現在全球有一百八十家公司、六萬三千多名員工,合併營收達一兆兩千八百多億日圓。
京瓷可說是千年古都──京都的長春企業。它是日本最大精密陶瓷元件的公司,同時也生產半導體零件、太陽能發電係統等。日本工商界讚美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哲學、變形蟲組織管理文化以及潛意識論,是京都陶瓷公司的管理文化三寶。
在二○○八年一月底,《天下雜誌》出版他所寫的《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一書,徹底直擊稻盛和夫的內在心靈世界,讓人一目瞭然這樣的心靈世界,與他一手創立的京都陶瓷企業集團,至今仍然立於不敗之地,似乎也有極大的交叉關係。
對於現年七十六歲的稻盛而言,他最在意的不隻是這文化三寶,最重要的是他的一些對內、對外都昭然若揭的經營哲學。
譬如經營的心是什麼?他強調要光明正大地追求企業的利益、要徹底貫徹實力主義、重視獨創性等等;再譬如說他也強調要提高心的境界,要能夠與宇宙調和、要有素直的心、感恩的心等等。
無論企業再怎麼成功,這位出身九州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到京都創業的企業家,怎麼樣都沒有忘掉身為人的根本原則。這個內心底定的人生哲學,成為稻盛成就一連串企業及公益活動始終沒有忘懷的軸心。
譬如說他相當注意對社會、人才的回饋。一九八四年稻盛設立「京都賞」,每年定期表揚在先進科學、基礎科學與思想藝術三領域有卓越貢獻的個人,獎金是五千萬日圓;此外在一九九五年設立「盛和塾」,以中小企業經營者為招生對象,由稻盛親自擔任校長,分享人生哲學與經營理念,培育新世代的經營者。
他也找時間著述不斷。在台灣,有企業家盛傳不斷地出傳記,企業會垮。但是在日本則不然,如鬆下電器的鬆下幸之助生前著述不斷,也成立出版社PHP研究所,後人繼續發揚他的哲學、理念。京都陶瓷的稻盛和夫也著作不斷,誨人不倦。主要著作有:《提高心智、開展經營》、《對成功的熱情》、《敬天愛人》及《生活的方法》等。
這位有「日本企業經營之聖」美譽的稻盛和夫,徹底探討人為什麼活著的價值所引導出來的人生哲學理念,恰好給目前價值不清的台灣社會當頭一棒喝。
尤其是對於過往不斷追求經濟成長、衝勁無窮的企業家、工作人,有如給予一道停下來、想一想的路邊風景看板。
人生最大的價值,在於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過程
他指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人如果在往生時能得到「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斷提升自己,直到擁有如此高尚的品格」這樣的風評。他認為,人就是要利用此生提升自己身為人的品質。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過程。
身為一個帶動京都陶瓷持續成功的創業企業家,他的人生哲學也有助於他在麵對挫折時,仍然能夠再出發
十二、三歲起,就要思考人生的目的
稻盛認為,人類開始實際感覺到自己活在世界上,具有存在意識,是已經有了判斷事物能力之後的事。從出生到具有此種判斷力之前,人類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活在世上。所以在具有判斷力之前,人類隻能在雙親的保護下活著,一直到十二、三歲左右,才開始懂得思考人生是什麼?
無論是哪一種人,在不知不覺中年紀愈來愈增長。隨著歲數增長,不管是努力往出人頭地方向衝刺的人,或是想過有趣、快樂、搞怪人生者,慢慢地都會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
稻盛認為,理論上,人過了中年,應該是工作和人際經驗都更臻於圓滿,人格品質也跟著提升到更高尚才對,沒想到對健康與肉體的執著卻取代了這種好的成長。「於是人類開始沈溺於欲望,也因而帶來老與醜」。
為何人到了中年,會如此呢?因為開始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逼近自己,也因此開始思索「為了活久一點,得注意健康了」,接下來開始將健康也列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稻盛觀察發現,人隻要和同輩的朋友相聚,話題不外乎「吃這個有益健康」、「這種藥比較有效」、「我最近得了這種病,你要小心哦!」或是「哪個醫生好呢?」等等,顯示他們花更多時間在維持健康。
不管是努力出人頭地的人,或是那些追求有趣、快樂、搞怪人生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工作可以馬虎一些,對健康卻絲毫不敢大意。
所謂的長壽,主要是指「肉體維持長時間的存在」。人類想要保護開始衰弱的肉體,讓自己生存長一點的時間,多少就會忽略他人,變得自私和執著,心中開始出現「隻要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的想法。
但稻盛和夫感嘆,這一切都不是恆常的。即便是出人頭地、揚名立萬,也隻有在這一世呀!「名譽、地位和財產,在我們往生以後,沒有一樣能帶到另一個世界。連肉體也是留在地球上,就像前麵提及的,能帶走的隻有靈魂,也就是意識體而已,」他說。
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
稻盛堅定認為,億萬人類的靈魂共同追求的的價值,應是來自於活著的時候為這個世界做出多少貢獻,亦即做了多少善行才是。
提升人性的品質,或者說磨練人的靈魂,對人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大事。磨練靈魂也就是提升人性品質,使人的品質臻於完美,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抽離這個目標,人活在這個世界根本無意義可言,」稻盛指出。
因此,他主張,「雖然循任何模式都可以走完一生,但無論你走哪一種模式,也都應該衷心理解那是造物主為了提升你的人性而給的路,並因此而感到滿足。」
稻盛的想法是,如果父母能在兒女還處於小學時期,就明確教導他們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相信每個孩子都會走向美好的人生。
出人頭地也好、成功也好,隻想過有趣的、搞怪的一生也罷,都隻是人生的一種過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他說。
他強力主張應該在孩子們十二、三歲,正要麵對人生立下誌向的時候,教導他們這種正確的概念。這個時候可能孩子們尚無法真正地理解,但是隻要在腦海的一角潛藏著這樣的觀念,到了青年、甚至壯年時期,有一天他可能突然回想起來。能做到這樣,就是達到目的了,教給孩子這樣的觀念也絕不會徒勞無功。
為什麼這個時代會被視為心智喪失的時代,或被認為精神提升無法趕上物質發展的時代,原因就在於人沒有即早體悟到人活的價值是什麼。
「那麼,為了提升人性,人類到底應該如何努力呢?」稻盛問。
第一,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布施」。
第二,克製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
第三,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
第四,全心全力勞動的「精進」。
命運與因果報應
注重修行的稻盛也極為注重因果報應,不輕易向所謂的命運低頭。
他認為人生的要素主要有兩項。
第一項是跟著我們生下來的「命運」。例如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代表性的學者,也許因為父母親優秀的基因遺傳,他們的頭腦聰明清晰。但光是這樣,尚不足以成為優秀的學者。他還要有不生病的健康身體、好老師的支援,擁有足夠做好學問的環境,種種條件匯聚之後,自己擁有的才華才能夠完全開花結果。
總之,一個人能否成為一流學者的決定因素,應該屬於超乎自我意誌和遺傳基因之外的某種「命運」的領域。然而第二項他認為命運也是可以超越的。
如何不煩惱?
除了鼓勵人向善之外,稻盛要大家不去煩惱。他說,「不去煩惱」,就是從煩惱的境界中解脫的最佳方法。但是要如何做才能做到凡事不去煩惱呢?他建議如下:
第一、如果有時間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地工作 , 第二、保持謙虛絕不驕傲;第三、每天自我反省,反省與煩惱完全不同;第四、知足、感恩自己活在人間;第五、秉持寧可他人比自己好的利他心而活。
稻盛這種個人生活哲學理念,不僅在個人生活中力行,在帶領企業時,稻盛和夫的思維是:心存善念,好的事就會來;心存惡念,壞的事就會發生。因此他一定隻能想好的事,而且很努力想好的事才行。
在稻盛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就學、就業,都曾遭遇失敗的經驗,不可思議的是,他從未懷疑過這些理念。每當遇到不好的狀況,就反省自己的思維必定有問題,才會有此遭遇。
稻盛的做法就好像心中有另外一個「我」的感覺;每當自己有自私的念頭出現,另一個「我」的聲音就會適時出現:「等一下,這樣做不是很奇怪嗎?」、「不可以往壞的地方想,隻能想好的事!」
「感覺好像是另一個『我』會主動控製『任本能欲望馳騁的我』,結果才會產生現在的我,」稻盛說。
稻盛在年幼罹患肺結核時,心中充滿不想死的求生欲望,但是到了六十五歲預計要以在家修行的方式出家的前夕,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得了胃癌。因為是癌症初期,癌細胞隻在表皮,立即動了手術清除掉。
他對自己人生的想法是,自出生到二十歲為進入社會的準備期,二十歲到四十歲為勞動期、六十歲到八十歲為進入死亡之旅的準備期。因此,他希望在六十歲開始,後來延期至六十五歲,開始做些和尚的修行,研究佛教。
「在我八十歲、肉體麵對死亡的時候,為了讓心(靈魂和意識體)之旅程能順利上路,我必須事先做好準備才行,」他在書中坦然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