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岸和解需要時間, 理解馬先生

(2008-05-21 05:31:28) 下一個
馬先生當選我國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就職演說試圖照顧的各個方麵, 他盡力了。 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海外華人, 我能夠理解, 雖然我心裏不讚成。

坦白講一開始看到他的講稿,見他完全不提統一不提向統一方向邁進的意向,而且字裏行間透露出“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即中華民國”,讓我非常失望,因為本人認為統一強大的中國才真正是世界華人之福。 一直都認為,我國台灣地區的民眾偏安一隅挾洋自重十分不智。說“為世界華人民主之典範,並可以對中央政府有借鑒警示之功用,”也是荒謬,因為一國兩製不但不會妨礙台灣地區民主對大陸的影響反倒會促進大陸地區的民主化(對不起本人重來不認為台灣是個國家)。

進一步講, 我國目前急需的也不是民主,中國大陸地區目前的人均GDP隻有2000,十分之一於韓國,十五分之一於我國香港地區,八分之一於我國台灣地區。 雖然整個國家的原始資本積累已經有一定的水平,但是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權貴手中, 整個社會的福利保障體係尚未建立,很多人仍然活在節衣縮食天生天養的狀態。其他的方麵,諸如司法公正, 廉政製度,人文關懷的意識, 公民意識,社會公德, 義務教育的水平就更不用說了。 這種經濟和社會基礎去空談民主有禍國殃民之嫌。 所以發展經濟健全法製加強監督對中央政府來說更實在。

我理解馬先生的理由是:
1. 在台灣現有體製下,馬先生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民意。偏安一隅挾洋自重是台灣自日據時期(東洋)形成,並在兩蔣時代(美國)得到發揚光大的深入民心的 “民意”。這個民意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民意已經形成了一個有著固定邏輯套路的思維模式,“日本美國過去先進現在先進,那麽他們就應該先進並且要永遠先進”,“先進就是好的, 我們隻要好的東西, 好的東西比民族尊嚴重要”,“被殖民怎麽了,爽透了”, “誰統治我們不重要,重要的是統治我們的時候能不能帶來好的東西。”, “共產政權是壞的,一定要推翻它,請洋人推翻也可以” 等等。(哥們們在美國接觸過台灣來的吧,都應該知道他們對美國五體投地的崇拜。) 馬先生不可能一下子改變這些,他不是超人。

2. 政治是有慣性的, 馬先生深知他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製止這個慣性。台灣地區的政府領導人已經有10年沒有叫中國大陸人“同胞”了。 馬在他的演說中第一次叫了“13億同胞”, 並稱“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了解兩岸事務的人都會體會到這種進步。今天香港左派報紙大公報和文匯報都在頭版對馬先生的演說給予了高度正麵的評價,我想這也代表中央政府的基本肯定吧。看過馬先生和夫人在抗震義演時作義工的片段,我相信他毫不做作,他心中是有大中華概念的, 但是他就職演說的特定環境不允許他說的太露骨太傷台灣民眾的心。

3.關於台灣的主體性,也是可以理解。譬如,大陸一個省長,比如浙江或者江蘇,就任,上台的時候他最關心的應該是本省的民生吧, 如果他談太多的其他省份或離體的話,人們會認為他太離譜。馬先生大談本省的民生民權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方麵應該對他致以敬意。

4. 從大局來看,無論怎樣我們都是同胞, 從賑災的情況來看,我要向那些出手相救的台灣同胞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目前對於中央的選擇是,繼續扶植韓國還是幫助自己的血肉同胞。 李陳二人的亂政讓台灣本來遠遠高於韓國的經濟實力反倒被韓國大幅超越, 而這期間韓國人基本是靠中國的市場扶植起來的。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隻有一個大餅,但是你必須在韓國和台灣之間選一個,你會選那一個? 對,一定要積極的抓住目前的機會促進和台灣的交流,一定要讓台灣均沾甚至對台灣傾斜大陸的市場。台灣的富強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福祉。 台灣民眾雖然有些媚洋,但是骨子裏還是中國人, 這就是為什麽連阿扁都捐了20W。意識形態上的東西永遠不能超越血脈,對嗎。

兩岸如果在馬先生執政的時期仍然不能三通和增進交流,那真是令全世界華人切齒痛恨的事情,高興的反倒是美日韓之類的國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