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節首發:中國老太

(2009-06-07 09:18:51) 下一個
中國老太

中國老太今年七十周歲。這個年紀的中國人經曆豐富,從解放到土改,從大煉鋼鐵跳忠字舞,從改革開放出國留洋,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中國老太身上有深刻的烙印。

中國老太出生家道殷實,家裏有房有地,有馬車有雇工。趕上解放後評家庭成分,中國老太還小,當時仍健在的爸爸把家裏的馬車處理到隻剩必需的兩部,請“幹部”吃了一餐飯,送沒送錢不知道,於是家庭成分被定為富農。相對應該評上的地主,這個出生成分在那個年代相對安全。這個身份跟著中國老太直到十幾年後那場“浩劫”中,她的身份因為丈夫身份的改變而改變。

說說中國老太的丈夫。他出生貧困,自幼喪父,靠不識字的母親和一眾沒有文化的姐姐的培養居然走出了生長的小村莊,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學。因為在姐姐家讀書的緣故,認識了姐姐家的親戚中國老太一家。當時兩個人都還年少,用現在的話說是朦朧。

雖然是朦朧,年輕的中國老太心地善良,不嫌貧愛富,但是已經有功利的念頭。後來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他考不上大學才不跟他呢。

中國老太的丈夫是學習的好材料,他考上了大學,也就迎娶了漂亮的中國老太。兩個人在大城市安了小窩,孩子們陸續出生,開始了別於農村的城裏人生活。這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

一場世紀浩劫把風華正茂的中國老太和她的丈夫帶到生活的深淵。丈夫因為“莫須有”的罪名成為大學裏被揪鬥的對象,甚至失去了人生自由。中國老太工廠裏的工宣隊長跟她談要她離婚跟丈夫劃清界限。中國老太不同意。

她學會了做炒麵,用心仔細做好央求看管丈夫的人給丈夫送進去給丈夫加點營養。被鎖在教室裏的丈夫用用來寫交代材料的筆紙給中國老太寫信。送了東西急著離開是非之地的中國老太在回程經常一邊騎車一邊看信。

兩個人這樣互相鼓勵著跟中國一起走過了這段黑暗卻堅強的曆史。丈夫平反後,中國老太已經人到中年。

十四年期間丈夫沒有收入,靠中國老太的菲薄工資養活一家老小。盡管貧困,中國老太對生活始終有標準。過年要有魚有肉有餃子,孩子們要有新衣服穿,女兒要有紅頭綾子。把自己年輕時髦的衣服改成孩子必需的小衣服。盡管買不起很多新的光鮮的衣服,勤勞卻是自己能決定的。中國老太的孩子們的衣服永遠是幹幹淨淨的。

(寫到這裏不禁要加一句,不孝敬父母是不對的。)

丈夫平反後很快有了一個讓人羨慕的職位。中國老太跟著借光住上了向往已久的樓房,又有了很好的工作。雖然為了孩子,中國老太放棄了自己可以升遷的機會,可是後來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也著實讓中國老太在朋友和同事麵前風光了一把。

隨著孩子們都工作了,中國老太也到了退休的年紀。還沒有享受退休後相對的安寧,中國老太決定開創自己的另一份事業。

緣由是中國老太窮了五十幾年,窮怕了。雖然丈夫位高權重,可是兩口子出生質樸家庭,不敢起收受不義之財的壞心。中國老太一邊省吃儉用,一邊提醒丈夫有今天安寧的日子來之不易,不要因為貪婪斷送了這份遲到的幸福。

老太一直坐機關,倒是中學時候幾個一直沒有正經工作的朋友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先富起來了。他們經濟狀況自在的生活讓半輩子緊衣縮食的老太心生羨慕。

正好有個機會,一個朋友的朋友正在找人做他們廠裏產品的市場,中國老太有意向投身其中。家庭還算民主,中國老太組織了有丈夫和全體兒女參加的討論會,結果老太的提議被絕大多數代表否決。在這個重農抑商的男權社會,老太的想法未免太不賢妻良母。

隻有一個還在讀書的小兒子支持他,這個受現代平等教育長大的青年人的理由是媽媽為我們貢獻了一輩子,她有權利有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選擇。

還有一個人堅定不移投讚成票,就是老太自己。

於是反對無效,老太開始長達十一年的“退休後事業”。

沒有做過商人不是問題,人類樸素的力量總是萬能的,比如努力,比如勤奮,比如真誠,比如良知。。。。。。中國老太曾經接連幾周每天在商場轉上十幾個小時,趕上商店營業到午夜她就坐最後一班公車回家。

期間的辛苦和煩惱無法用筆墨形容。比如要討好大商場的各級管理人員,三角債問題,雇員問題等而等而。

最令人發指的是有一次卡車運來了四噸貨物,還在大學讀書的小兒子找了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同學,剝削了一把他們的剩餘精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四噸貨物卸了下來運到樓上家裏。幾年後小兒子才發現這整整四噸貨物原來居然是老太一個人裝上貨車的。又幾年後發現老太有嚴重的腿疾,這是必然,這是後話。

辛苦了很多年的中國老太賺到了她當初想也不敢想的錢。自己還是省吃儉用,親戚和兒女沾了不少光兒。

重要的還是她傳導給下一代和周圍人的精神。如今兒女遇到困難時候總要說,媽媽當時那麽難都挺過來了,我們有什麽過不去的呢。




院子裏的玫瑰,送去母親節遙遠的祝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