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歌?
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規定,每天上課前十分鍾要唱歌。上課的預備鈴聲一響,大家便奔入教室,放開喉嚨大唱,即使上課的鈴聲響了,也要把正在唱的歌唱完,老師才進教室上課。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經常唱的歌有東北鄂倫春民歌,歌詞是: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
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呀一匹這馬一呀一杆槍,
獐麅野豬滿山滿嶺打呀打不盡。
興安嶺,長白山,我們中華民族有限的森林資源,野火燒過,濫砍伐過,現在是什麽樣?那滿山滿嶺的野豬獐麅還剩多少?
有一首歌歌名叫《我是一個兵》,幾乎每天必唱,其實小孩子並不知道歌詞的意思。歌詞是: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
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
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
革命戰爭考驗了我,立場更堅定。
槍杆握的緊,眼睛看的清。
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
那時候,誰家有人當了兵,家門口馬上會掛上一個,“軍屬光榮 ”的牌子,雖然有的後來換成了“ 烈屬光榮 ”的牌子,但是許多漂亮女生,漂亮妹妹還是首先選擇嫁給軍人。一直到八十年代,這種觀念才有所改變。
還有一首歌也經常唱,叫《打到台灣去》。那時候把’去理解為區,台灣區在那裏?
打到台灣去,打到台灣去,
最後消滅反動殘餘。
為了新中國,完全得勝利。六億人民徹底解放再不做奴隸。
打到台灣了嗎?打是打了,可惜隻打到金門島 就敗的一塌糊塗,白白送掉了幾千兵丁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