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辛亥革命中的湖南英烈群像 (ZT)

(2011-10-09 12:19:37) 下一個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100多年前楊度用一首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喊出了湖南人的血性。

  黃興、蔡鍔、宋教仁、蔣翊武、劉複基、焦達峰……一連串閃光的名字,猶如天河中燦爛的星辰,照亮了晚清黑暗的天空,喚醒了中華民族的黎明。湖南,這個近代中國“最有生氣之省份”,是許多辛亥革命人物的故鄉,也是辛亥革命的首應之地。

  湖南人一直在探索中國前進的路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一舉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成為中國人探索民主革命救國道路的先聲。如今,探訪辛亥遺跡,依然可以看到一個世紀前血灑中華的湖南英烈群像。

  民革湖南省委秘書長黃自榮告訴記者,在辛亥革命中,心憂天下的湖南人始終站在前列。參與同盟會籌備,湖南人占1/4,同盟會章程起草,湖南人占3/8;武昌首義時,組織領導者是湖南人;領導武昌起義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成員大部分為湖南人,貢獻最大、犧牲最為壯烈;武昌首義後,各省光複,率先響應的8省都督和負責人都是湖南人;還有一批批湖南精英離開家鄉,奔赴戰場,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不僅僅是辛亥革命,在清朝覆滅前的70年間,湖南人就一直在探索中國前進的路徑。魏源用《海國圖誌》告訴國人中國並非世界的中心,要師夷長技以製夷,清朝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用他海外遊曆的思考,提醒當政者不僅要學習西方的造船造槍之術,更要學習西方的政治製度。

  其後,更有湖南人譚嗣同為維新變法喋血帝都,譚嗣同至交好友唐才常發起自立軍起義,寫作《警世鍾》《猛回頭》的陳天華在日本跳海自殺,一係列壯舉震撼了清廷,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人。

  傍著湘江的長沙嶽麓山,每到秋天,楓葉紅遍,層林盡染。無數遊人慕名而來欣賞她的紅葉。這也是辛亥革命名人墓葬最為集中的一座山,在那古樹參天的密林中,長眠著湖南參與辛亥革命的多位先烈。1917年4月,民國政府在嶽麓山為蔡鍔和黃興分別舉行了國葬。90餘年來,每年清明,自發來祭奠的民眾絡繹不絕。

  救國使命一直召喚著血性的湖南人

  黃興,與孫中山並稱“孫黃”的辛亥革命重要領袖人物,一位變賣豪宅鬧革命的“八指將軍”。他5歲隨父讀書。幼年時思想受湖南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座右銘,立誌救國救民。

  1911年4月23日,黃興從香港動身到廣州,準備發動武裝起義,臨走前,他寫下絕筆書。雲:“本日親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4月27日下午,黃興率敢死隊120多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發現總督張鳴岐已逃跑。焚燒督署後,與清軍發生遭遇戰,黃興持雙槍左右射擊,右手被打斷兩個指頭後,仍指揮義軍分三路突圍。此次起義多人犧牲,事後收殮遺體72具合葬廣州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先生高度評價說:“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黃興乘輪船由香港經上海抵達武漢,增援起義軍戰鬥。黎元洪聞黃興到後,即下令做了一麵大旗,上書“黃興到”三個大字,派人舉著大旗,騎馬在武昌城內和漢口跑一圈。前線官兵士氣大漲。當晚,黃興渡江,設總司令部於漢口滿春茶園,與清軍鏖戰。11月3日,黎元洪在閱馬廠舉行“登台拜將”儀式,特舉黃興為戰時總司令。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黃興領導起義軍在漢口、漢陽苦戰20餘日後,退至武昌。湖南率先響應武昌起義,相繼爭得20多省宣布獨立,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贏得了寶貴時間。黃興一生戎馬倥傯,1916年10月逝世時,年僅42歲。國學大師章太炎聞訊後悲痛難忍,親撰一聯挽黃興曰:“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如今,硝煙早已散盡,黃興銅像佇立在長沙市最繁華的黃興路步行街入口,黃興將軍右手挽衣,風塵仆仆,終回故土。在長沙縣黃興鎮,那個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就是被黃興變賣換取華興會籌建經費的故居。

  黃興長孫黃偉民回憶祖父的事跡說,黃興是辛亥革命中永遠的軍魂,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踐行一位軍人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與擔當,始終未曾動搖。

  蔡鍔,這位“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文弱少年,早年從軍,在雲南率軍響應武昌起義宣布雲南獨立,出任“大漢軍政府雲南都督”,民國建立後,他堅持“共和”理想,反抗袁世凱稱帝,成為護國運動的先驅。

  蔡鍔一生體質文弱。當參加湖南時務學堂開學典禮的學台大人徐仁鑄向梁啟超力薦寶慶少年蔡鍔時,梁啟超不以為意。然而時隔17年,33歲的蔡鍔振臂一呼,拉開了護國運動的大幕,成為再造共和第一人。

  如今,在長沙興漢門路口,修建了一座真人般大小的蔡鍔銅像,蔡鍔將軍騎馬揚鞭,雖不高大卻英氣逼人,守護著萬家燈火,時刻準備出發。旁邊的馬路也被命名為“蔡鍔路”,仍然保持著樸素而簡潔的街市風貌。

  雖不像黃興和蔡鍔等人馳騁戰場,但湖南桃源人宋教仁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他們。這位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成為民國曆史上為憲法流血第一人。他在武昌起義後起草的《鄂州約法》,規定人民一律平等,成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藍本。中華民國成立後,他堅持憲政理想不動搖,與孫中山一道將同盟會改組成中國國民黨,並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

  1913年3月,宋教仁率領國民黨在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壓倒多數席位。1913年3月20日晚10時,宋擬由滬乘火車去北京,被刺客開槍射中,22日淩晨,宋與世長辭,年僅31歲。孫中山挽聯稱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湖南將建設湖南省辛亥革命人物紀念館

  為辛亥革命作出貢獻的湖南人,遠非這3人。《湖南辛亥革命》一書,就收集了湖南辛亥革命人物1284人。至少我們不應忘記的還有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蔣翊武,長沙舉事成功的都督焦達峰和陳作新,同盟會中第一個犧牲的年僅22歲的劉道一,同盟會中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誓與武昌共存亡、保住了武昌的譚人鳳,在湖南實業救國的禹之謨等等,湖南還是外省一大批辛亥革命領袖人物的家鄉。在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辦公樓後方的山坡,還可見到一處公墓,現殘存18塚,所葬者皆係1911年長沙光複後,湖南湘軍援鄂參加漢陽保衛戰陣亡之部分將士。這片靜謐的角落,至今仍然閃耀著當年氣壯山河的光輝。

  辛亥革命的湖南英烈們,和其他省份的仁人誌士一道用熱血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雖未實現複興祖國的宏願,卻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後來者。

  令人欣慰的是,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湖南將建設湖南省辛亥革命人物紀念館。紀念館新建項目初步選址於黃興故居附近,9月下旬開建;館區占地100畝,項目將按國家三級博物館標準設計,主體分上下兩層,總建築麵積5000平方米。建築風格將與黃興故居建築風貌保持一致,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記者明星 劉良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