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多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恐懼、恐懼 --我讀《如焉》

(2016-02-06 20:41:23) 下一個


      一個人人恐懼的世界。毛澤東恐懼,表麵上裝得對林彪事件無所謂;周恩來恐懼,臨死之前表白喊冤枉;四人幫恐懼,終其生於牢獄監管;直到薄熙來的恐懼隨紅歌而行,迎來周永康的恐懼猶如滅頂之災。經曆過這個國家政治生活的人,人人恐懼,無人幸免。

      所以,國民要爭取免予恐懼的權力,但這又是境外勢力發明並輸入的。所以,恐懼隻能蔓延。。。


-----------------------------------------------------


恐懼、恐懼 --我讀《如焉》
作者:澳洲吳言  2014-7-30
 

       我不是文科出身,更不擅長文學評論,但讀完胡發雲的《如焉》,竟然有股強烈的衝動希望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大約是2006年左右,我在北京工作,有位同事給我推薦說有一本叫《如焉》的書在北京流傳,還是打印本。我問她大概的內容,她說是寫一位單身中年婦女在網上網下的故事,她很認真勸我,絕對值得一讀。我想,這個年頭還有什麽文學作品會洛陽紙貴?估計是講那些中年女性網戀的故事吧?犬儒的時代,這種書應該走紅。同事雖然是很有文藝範的,但考慮到她的身份是個單親媽媽,也許同病相憐吧?這種臆斷加強了我對該書的偏見。當然,那個時候工作也是非常忙,讀文學作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後來在網上讀到高伐林老師轉載胡發雲在武大的講座,知道了湖北還有這麽一位獨立獨行的思想者,他竟然就是《如焉》的作者!於是萌發拜讀該書的想法。

      感謝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在社區圖書館找到《如焉》,港版的。令我驚訝的是章詒和的評語:“六朝無文,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當代亦無文,惟胡發雲《如焉》而已。” 什麽作家、什麽小說可以使章詒和這位我印象中文筆優雅、心氣孤傲的女士給出如此高的評價?我帶著疑惑開始進入《如焉》的故事中,花一周的時間認真讀完。


     

      《如焉》的大致情節為:幹部家庭出身的茹嫣,中年喪偶,將兒子培養出國讀書後參加了一個留學生家長的“空巢”論壇,開始與博友交流,分享感受。由於她網文的文采與情懷,很快就結交了一批網上朋友,包括在知青論壇“山鄉歲月”上的達摩。與此同時,同一個研究所工作的,高幹子弟江曉力給她介紹一位男朋友--本市主管科教衛的副市長梁晉生。梁副市長是一位“口才極好,懂藝術,愛讀書”的中年男子,因為讀到如焉(茹嫣的網名)的文章對她產生好感。這樣,兒子留學後的如焉開始了兩條線索的生活,一邊是達摩和他的“青馬”組織的朋友們及老知識分子黨員、曾經的胡風分子衛立文老師,另一條線是現任副市長梁晉生和同事江曉力等。因為突如其來的薩斯病毒,使得周圍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政府/官員與民眾的各種反應出現了矛盾、衝突甚至激化,如焉也因寫過幾篇隨感而發但反饋熱烈的博文以及與達摩等異端分子的交往被梁副市長主動疏遠,剛蘇醒的中年愛情嘎然而止。。。

      就是這麽一個平凡的故事為何贏得眾多名家與男女粉絲的好評?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反映當下大題材。

      對於文學創造者尤其是寫長篇小說的作家來說,反映當下題材是份危險活,首先是政治風險,所謂“吟罷低眉無寫處”;無法在大陸出版也就意味著經濟風險;還有小說的學術價值風險,因當下的大題材沒有完全沉澱下來,很多的資料沒有完全披露,公眾與學界的共識也沒有形成,做這類似的文學作品完全有可能十年後慘不忍睹,變得毫無價值。

      苟活於這樣外表光鮮的實則荒誕的太平盛世不發出聲音,對於中國普通的民眾是可以理解的,但對知識分子則不可饒恕。這是作者借書中衛立文老師的觀點。衛老師在和“青馬”成員們聊到:“即使是蘇聯這樣的集權國家他們的作家、藝術家們都留下了自己的聲音,詩歌,音樂,小說,雕塑,戲曲,如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 顯然,胡發雲就是要做中國文化界的承擔者,而且他也做到了!

      小說以2002冬年至2003年薩斯病毒的發端、民間謠言、政府辟謠、真相大白後又不顧人性的“白色恐怖”等為大背景,穿插了轟動一時的孫誌剛事件、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還間接勾畫了八九民運事件以及鎮壓後給民眾(包括知識分子)帶來的心靈恐懼、繼而整個社會的集體沉淪、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犬儒化。這些自然地溶於一個普通中年女性的市井生活中,舉重若輕,實乃大家手筆。


     

      小說通過人物的個人苦難經曆對產生這種悲劇背後的人性原因做了深層次的探討,比如書中的衛立文老師,是曾經到過延安參加革命的熱血知識青年,後隨軍南下到這個城市,曾經當過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55年被打成“胡風分子”後,發妻帶著兩個孩子遠走,衛老師開始了他苦難的日子,但也給了他自省深思的契機,終於熬過了反右、文革等運動至四人幫垮台官複原職。這樣大悲大喜的經曆並沒有讓他像大多數的被平反者那樣“向前看”,懷著感恩的心態“努力為黨和人民再幹二十年”,而是深究為什麽很產生這樣的悲劇?善良的中國人民為什麽陷於那樣的悲劇而不能自救?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在那樣的環境下為什麽會拋棄甚至出賣自己的親人?衛老師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

      中西方都曾有過君王統治術,西方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的馬基雅維利《君王論》。君王該如何駕馭臣民呢?他認為君主要擁有自己的軍隊,依靠殘暴和訛詐取勝。這套理論很直白,但似乎不夠藝術,而我們中國的老祖宗韓非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瞭這一切,隻是比馬基雅維利更加精細,是“攻心為上”的方法。韓非的“法、術、勢”教導君王除了掌握權柄外,最好的辦法是讓手下的王公大臣們對你聖心莫測,這樣才會兢兢業業為你辦事,不敢輕易造次。說白了就是讓手下的人有恐懼感。這一套理論一直應用到今天依舊對統治者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辛亥革命沒有皇帝後,中國民眾的個人尊嚴得到極大釋放,那時候雖然國難當頭,但短短的、動蕩的四十年間竟然產生了那麽多的文化大家、科技大師和民族工業家教育家,說明消除了內心恐懼的中國人潛能是何等的驚人?他們是滿懷信心迎接人民解放軍的,他們憧憬著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一個“共同綱領”所稱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可是隨著朝鮮戰爭的開始,中國軍隊赴朝參戰,國內武裝力量薄弱,蟄居台灣的蔣介石又叫嚷著反攻大陸,怎麽辦?新中國的領袖們自然想起了老祖宗的計謀,殺一儆百、製造恐懼。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在1950年10月8日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在1950年10月10日,也就是決定出兵朝鮮的第三天,毛主席主持通過了《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在短短兩年的時間,抓捕260多萬“反革命分子”,處決70多萬。那個時候一個鄉鎮一級的政府就有權殺人,很多曾經參加過“三青團”的、在“鏟共大隊”任過職的、抗日時期投筆從戎參加國軍而勝利後複員的抗日英雄們,還有國民黨軍隊的起義軍官等大都被鎮壓。這應該是共產黨政府當政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恐怖活動,從此,人心思定的中國人民再次陷入了一輪複一輪的恐懼之中。

 

      鎮反時期的紅色恐怖宣傳畫

 

      衛老師對發妻帶著兩個孩子遠走是理解與愧疚的,因為她是恐懼,一種莫名的恐懼,為了保護好自己的一雙兒女,必須遠走高飛。

      有關民眾對薩斯的恐懼/恐慌的描寫,作者做了精妙的比喻:“恐慌適宜在吊詭的氣氛中生長,就像小時候聽妖魔鬼怪的故事,真正害怕了,不是鬼哭狼嚎的時候,而是大家都不作聲了,直了眼,平了臉,悄沒聲地朝人多處擠。到得故事完了,各自散去,暗夜小巷中,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恐慌便到了極點。” 在國內經曆過這段薩斯時光的國人都知道,在胡溫免掉衛生部長和北京市長,由吳儀與王岐山接替後,官方開始每天公布各省市的疑似患者的數量、確診患者的數量以及死亡的數量,大家反而坦然,沒有慌亂了,倒是之前官方遮掩,民間瘋傳,人們各自帶著口罩,眼裏閃著彼此心照不宣的神情時最為緊張,因為你不知道你會在哪裏、從哪個人身上傳染到那個致命的病毒。也正因為此,懂得駕馭民眾的政府就是要讓你對它感到變幻莫測、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老大哥在看著你”),在內心裏根植這種恐懼感,於是你就自我約束言行舉止,限製自己的活動空間,做好一個恐懼政權下的良民了。

      衛老師長歎一聲說,恐懼,恐懼。。。一個民族,苦不怕,難不怕,餓不怕,寒不怕,如果人人心中都有某種莫名的恐懼,才是最可怕的。便是今天,吃好了,穿暖了,那心中的恐懼卻遠遠沒有消失掉。窮有窮的恐懼,富有富的恐懼,賤民有賤民的恐懼,權貴有權貴的恐懼,寫文章的有寫文章的恐懼,連讀文章的也有讀文章的恐懼。不然,會有那麽多人外跑?當年抗戰的時候,多少在南洋在歐美過得錦衣玉食的,都越洋跨海地奔回國來,投筆從戎,教育救國,是因為心裏沒有恐懼,隻有仇恨,隻有豪情與崇高

      小說中其他人物的人生悲喜劇也源自於恐懼,比如梁晉生副市長的前妻,家裏是空軍的,一個很開朗很自信的姑娘,林彪事件後,父親被關進去,她突然就像變了一個人,幾個月不說話,一天,突然對丈夫梁晉生說,我們該分手了,現在分手,我們還可以保留許多愉快的回憶。。。另一個人物“青馬”成員毛子,曾經是八十年代的思想界新銳,八九六四期間非常活躍與樂觀,可是槍聲一響,他竟然變成了華子良,像狼一樣的幹嚎。。。在過了那陣風波後竟然成為了馬列主義的博導、解釋當政者各種路線政策的理論專家。

      對於毛子似的恐懼,作者借男主角達摩的網文《恐懼的力量》對恐懼做了精到的分析:恐懼常常比滅殺更有力量。滅殺隻能消滅異端的肉體。恐懼可以改換他的靈魂,讓一個最不羈的反叛者成為馴良的奴隸,並以此作為其他同類的標本。尤其可怕的是,恐懼是長在自己內心的,別人無法幫你將它割除。

      恐懼、恐懼,正如男主角的網名達摩的另一個意思,達摩克利斯。那麽懸掛在中國人民頭上兩千多年的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可以解除呢?

 

注釋:

《如焉@sars.come》 作者:胡發雲 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① 見該書25節147頁

② 據某個紀錄片的介紹,沒有一個“胡風分子”的妻子離婚,他們都和胡風的夫人梅誌一樣,默默承擔了一切,陪著丈夫走過最艱難的歲月。堪稱中國版的十二月黨妻子。但想必作者有親身接觸的生活原型?需胡發雲先生指教了

③ 見該書44節第312頁

④ 見該書36節225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