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瑞士玩兒了一圈,我們從哥本哈根飛到巴塞爾 (Basel),乘火車到盧塞恩 (Lucern)、因特拉肯(Interlaken)、米倫(Mürren)、登頂少女峰 (Jungfrau,事實上是 Jungfraujoch)和雪朗峰 (Schilthorn),最後經過伯爾尼 (Bern)返回巴塞爾,再回到丹麥。此行最喜歡的是世外桃源米倫(Mürren)和木雕小鎮布裏恩茨(Brienz),兩次登頂,和盧塞恩的老橋、獅子,好像我重複了一遍路線?:-)
盧塞恩的標誌之一,卡貝爾橋,這是一座木結構的廊橋,始建於 1333年,中間的八角形建築是水塔,後來還曾當作嘹望哨所、倉庫、甚至用作監獄,木橋在1993年的一場火災中被毀,水塔沒有被破壞,所以這座貌似古舊的橋是災後重建的:
廊橋裏大約 200 米長,裏麵有很多繪畫,畫著很多盧塞恩的曆史故事:
廊橋不是筆直的,中間有兩處拐彎,很別致:
美麗的盧塞恩湖,因為這個湖和四個州相鄰,所以也被稱作四周湖。十三世紀時瑞士曾被奧地利統治,奧地利總督在鬧市用長竿高挑一頂帽子,凡是過往行人都要向帽子敬禮。有一天射手威廉•退爾(William Tell)因為拒絕行禮被拘捕,總督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招兒,在退爾兒子的頭上放了一隻蘋果讓退爾射,說如果射中蘋果即可免去懲罰。退爾打算第一箭射向蘋果,萬一失敗了第二箭就射向總督,結果他成功地射中了蘋果,可是總督看出了退爾的心思,依然拘捕了退爾。當押送退爾的船行在四周湖時,風浪大作,退爾趁機射殺了總督逃離,從此被瑞士民眾擁為首領,共同反抗奧地利的統治,終為瑞士贏得了自由。德國戲劇作家席勒最後一部作品即《威廉•退爾》,音樂家羅西尼寫過一部著名的歌劇《威廉•退爾》。
看著這平靜的湖水,誰能聯想到曾經的暴政和反抗呢:
盡管來之前就知道盧塞恩瀕死的獅子 (Loewendenkmal)的故事,還有馬克•吐溫的評價“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像”,可當我在暮色中坐在它前麵的長椅時,還是被它深深地感動了:
這是為了紀念1792年為保護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而戰死的786名瑞士雇傭兵,瑞士雇傭兵素以忠誠聞名,這次悲劇之後瑞士停止了輸出雇傭兵。這個獅子塑像是丹麥著名雕塑家 Bertel Thorvaldsen (1770 - 1844)的作品。
在盧塞恩住了一晚,第二天我們乘坐火車到因特拉肯,這是瑞士鐵路黃金線的一部分,沿途可以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途徑非常美麗的木雕小鎮布裏恩茨(Brienz),小鎮非常美,很值得轉轉:
因特拉肯火車站:
站前有一個很大的水平台,有流水衝下來,拍一張鏡像:
坐在長椅上,小麻雀嗖嗖地飛過來,等著你給吃的東西,非常勇敢:
因特拉肯位於 Thun 湖和 Brienz湖之間,從這裏可以從乘船分別去兩個湖和沿途小鎮。這幾天天氣都特別好,陽光燦爛坐在船上,看湖水蕩漾、沿途美麗的青山,非常愜意:
附: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final):
(待續)
除了第一天在盧塞恩是多雲的天氣,剩下幾天都是晴空萬裏,豔陽高照,太美了!
小麻雀真肥!身體肥,膽兒更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