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拉赫瑪尼諾夫演奏拉赫瑪尼諾夫(2)

(2008-05-11 10:46:17) 下一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多事之秋,1905年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後以失敗告終。革命浪潮波濤洶湧,音樂界則彌漫著一片悲歌和傷感。1904年,拉赫瑪尼諾夫擔任了 Bolshoi Theatre 的指揮,被認為俄國最傑出的歌劇指揮,但因時局動蕩不安,1906年他離開俄國先後暫居意大利和德國,這期間他創作了又一極盡浪漫主義情懷的傑出作品《e小調第二交響曲》(Op.27),成為長久以來人們心目中的完美作品,散發著永恒的光芒。

1907年,拉赫瑪尼諾夫開始構思《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他準備帶到美國演出的曲目,一共花了兩年時間創作,甚至在前往美國的船上還以桌子當鍵盤來練習。到了美國之後,他進行了20場演出,其中最具有曆史意義的是1910年1月16日的第三場演出,由新上任的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指揮,可以想象那是令愛樂人多麽期待和為之興奮的演出,這一天,奧地利和俄國兩條偉大而寬闊的音樂之河匯合了。

《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30) 從整體風格、旋律都延續了《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18),但這部作品需要極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可謂音樂史上難度最大的鋼琴曲。如果把《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18) 比作一位天生美貌的姑娘,輕而易舉就能迷倒眾生,《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Op.30) 則更象是一位貌不驚人卻智慧過人的才女,她讓人從心中為之歎服。還記得傳記體電影《鋼琴師》(Shine, 1996) 中那場音樂比賽嗎?主人公戴維 (David Helfgott)就是在彈奏這首協奏曲時,最後因音樂強大的震撼力而暈厥。


拉赫瑪尼諾夫巨大的手,1925

有“鋼琴音樂的建築師”美譽的拉赫瑪尼諾夫,身高一米九十以上,手掌非常大,依照這雙大手寫的作品自然難以演奏,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大手怎麽樣詮釋他自己的高難度作品吧。

《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Op.30)
鋼琴:拉赫瑪尼諾夫
伴奏:費城管弦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指揮:著名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

1. Allegro ma non tanto

2. Intermezzo: Adagio

3.Finale: Alla brev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