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人社區慈善需要走向成熟

(2008-07-09 14:24:25) 下一個
加中時報:華人社區慈善需要走向成熟
加國無憂 51.CA 2008年6月11日 09:57 來源:加中時報 作者:王迅雷 [ 加大字體 | 縮小字體 ]

(加中時報)做善事難嗎?捐錢,各盡所能,並非難事,但要組織大規模的慈善公益活動,使善舉達到最佳成效,這不僅有難度,而且對許多不諳加國慈善文化及法規的移民群體而言,可以稱之為挑戰。正因為有熱情及勇氣去奉獻愛心,

華人社區今次終於通過四川賑災活動更融入加國慈善事業之中,即使邊學邊走,也取得了超越性的成果,但始終移民社區的慈善活動隻是起步階段,麵臨的問題尚很多,未來需要有更成熟化的發展。

在這幾個星期中,走入華人社區,看不盡的四川大地震賑災籌款箱,聽不完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呼聲,善心的人將淚水化成善行,努力為四川的災民盡一份心意,並帶動整個華人社區的公益善舉達到最高峰。這絕非僅僅是籌款數目的飆升,更顯現出華人社區的慈善觀念在加強,尤其大量中國新移民投身其中,甚至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本地慈善公益活動,同時也使社區的慈善事業有了向成熟化、製度化發展的基礎,這將對未來華人社會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熱情激昂、振臂呼籲賑災,愛心澎湃,激動人心,但這與組織慈善活動、管理善款並非一回事,好心未必能做成好事。在加拿大對於慈善籌款活動有著嚴格的法規及流程規,嚴厲打擊以慈善之名騙取善款或逃稅的犯罪行為。

從善款的籌集、財務的審計、捐款稅務的減免到款項的具體流向,政府都有嚴格的章程規,並不是靠一腔愛心就能任意所為,需要很強的透明監察性,此次加之有政府一對一等額配捐的情況,使慈善捐款活動的管理更為複雜,恰恰此次參與四川賑災活動的大陸移民,都缺乏這方麵慈善事業管理的經驗及人才,更易遇到困難,同時也容易造成外界的質疑。

在四川大地震發生後,本地大陸移民迅速成立了四川賑災委員會,其中成員之一的邵青山對於籌款活動中的艱辛就非常有感觸,他稱,大家普遍都缺乏這方麵的經驗,隻能白天連黑夜的工作,邊學邊走,其中很大的挑戰在於大量義工的管理安排、善款的合法管理、捐款的方式及流向等,一般社區較多關注籌款的數目,但實際上籌款後麵的工作量更大,需要大量義工的辛勞工作,從公眾呼籲、設立網站、印製T恤,到安排籌款活動、財務審計等,耗用很多大力資源,很多義工都工作至淩晨二、三點。通過這次賑災活動除了學習到慈善事業的經驗外,也發掘出在大陸移民群體中有一批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才,為未來社區公益慈善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華人社區更為團結,達成共識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世界突發災難事件,相信未來有更多新移民為慈善活動做出奉獻。

這次四川賑災活動是大規模的社區公益活動,參與的機構、捐款點眾多,較為人熟悉的捐款賬號就不下十個,不少華人感到很散亂,不知向何處捐款;另外對於籌款機構而言,如何管理善款且與政府捐助政策相吻合也是一項挑戰。

例如,籌款活動開始時,社區對於政府的等額配捐就存在認知上的不少偏差。並不是任何機構組織籌集了捐款,就能得到政府(CIDA)的一對一捐款,其不僅要求籌款機構屬於正規合法的慈善機構,而且要求有具體的賑災項目說明,並對慈善機構賑災的經驗、人力資源等都有嚴格的程序及要求。在這種規化製度下,造成籌款機構如何運用善款 , 成為後續的問題,包括四川賑災委員會籌集到的逾四十萬元善款,撥予那個慈善機構及投向何種賑災項目也陷於「長考」,不過經曆了此次的挑戰,將為未來華人社區如何與政府慈善政策更緊密合作帶來新契機。

這次四川賑災活動的意義如果僅僅是所獲巨額善款還遠遠不足,更重要的是給社區進行了一次慈善公益震撼教育,可能在很多慈善管理方麵有錯失,但最終使很多新移民更融合於主流慈善文化之中,適應主流價值觀。

很多大陸移民並不熟悉加拿大的慈善籌款體係,缺乏經驗且有認知上的偏差,而且往往會出現如同目前中國大陸出現捐款「排行榜」的印象,以捐錢的多少論英雄,但實際上在北美社會愛心奉獻各有方法,做義工同樣是愛心的極大表現,捐多錢並非為個人名望而出風頭,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慈善體係中有極大保護捐款者隱私的責任,很多捐出巨款者並不為世人所知。

據了解,此次賑災活動剛開始時,紅十字會收到個人最高捐款是30萬加幣,但捐款者並未將姓名公諸於世,這與華人社區手捧捐款支票照片滿天飛的情景恰成對比。前安省紅十字會主席陶佳才就表示,慈善捐款是不應附帶有任何個人利益及條件的,紅十字會不會透露捐款者的隱私,除非當事人自己公開,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博取社會名利,而是一份愛心的真誠表達。

一旦捐款「排行榜」或是捐款者個人形象過度渲染,常常會對社會產生負麵影響,造成有錢才是善人的不良風氣,使真正愛心奉獻者受到心理挫折,同時也會引發社區對高調捐款者的異議。

比如,在今次賑災活動過後,社區就有傳言對某些曝光較多人士產生的置疑,或認為有人搶功博取在國內的僑領形象,或懷疑為與四川商業合作項目鋪路等等,這可能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形成這種疑慮的起因,恰是目前社區慈善文化環境所造就的問題,過度的慈善個人化渲染並不適於社區整體慈善文化的成長。

通過這次四川賑災活動,還反映出華人社區多元化的慈善機構需要更大成長的需求,華人社區需要有更多渠道融合於慈善事業之中。近年來,華人社區機構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申請慈善賬號,設立慈善機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也逐漸開始結出成果。

近年來有:加拿大中國專業人士協會教育基金會1999年成立,2004年取得慈善退稅資格號碼;

因一位四川青年付不起學費自殺,2004年關保衛會計師創辦了加拿大福慧基金會,呼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快拿到慈善號碼,全力投入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工作。

多倫多台商會經過多年善行,在孫家驊律師事務所的幫助下,於今年2月獲得慈善賬號,第一個正式展開的活動就是四川賑災。

以大陸移民背景構成的愛心教育基金會,今年4月獲得慈善捐款賬號,並與聯合國兒童教育基金會建立合作關係,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基金會馬上聯絡四川省,準備籌款建立災後「多倫多愛心學校」。

這些慈善機構的發展都為社區長期的慈善事業打下基礎,有了這種實體的基礎,還需要擴大慈善影響力,在主流社會獲取更多的慈善資源。陶佳才就表示,華人社區的籌款影響力一定要向主流發展,因為主流社會的慈善資源非常強大,比如在南亞海嘯賑災活動中,本地華人社會共同籌集了140萬善款,但通過華人社會參與的全國電視籌款活動,馬上籌集了6千萬元,這說明隻有利用主流社會的慈善資源,才能使公益慈善活動達到更大的成效。

四川賑災活動,為本地華人社會慈善事業寫下新的篇章,也為未來打開明窗,但未來提升本地華人公益慈善形象一定需要更規?化,隻有成熟於主流觀念及製度之下,才能使慈善事業達到更高的成效,為全球受難者做出更多的奉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