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在北京三聯書店看見幾本書,立刻被吸引:書名是"心靈自由之路","愛與寂寞","生活的難題"。。封麵上一名男子的臉,高貴純淨,似乎有不容抗拒的吸引力。我依昔記得,很久之前有朋友提到這個名字:克裏希那穆提。忍不住拿起書翻看。
書的題目都是我心中的問題,我自然會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他是否給了我答案?
我還在慢慢閱讀。
我們需要答案,不是嗎?人生短暫,肉身易老,隻有智慧永存。
人生有時是這樣讓人迷惘。如果,我們不試圖(至少試圖)去弄懂心中的迷惑,那上帝豈不是更要嘲笑人類了。
這裏摘錄一些詞句,來自前五章,今晚十分安靜,把他的語句細讀,在安靜中,給自己一點思考。
你的心靈為什麽會服從?你問過這一點嗎?你是否知道自己正依循著某種模式呢?無論是何種模式,不管是你為自己建立的,或是別人為你設立的。我們為什麽總是服從?顯然地,隻要服從,就不可能有自由。然而,心靈總是追求自由的——愈有智慧,愈警覺,愈覺察,就要求得愈多。心靈之所以服從、模仿,是因為服從、依循模式是比較安全的。這是顯而易見的情形。你很世俗地為人處事,是因為服從比較妥當。你可能在國外接受教育,是偉大的科學家、政客,但是暗地裏你總是有一種恐懼:如果你不上寺廟或不去做那些別人告訴你的俗事,可能就會有麻煩了。所以,你隻好服從。服從之後會是什麽情形呢?請探索下去。當你服從的時候,你的心靈會發生什麽事?首先,你會全然拒絕了自由,全然拒絕了認知,全然拒絕了獨立的欲望。當你服從時也會有恐懼的,對嗎?從孩童時起,我們的心靈便被訓練得要模仿、服從社會上的模式——通過考試,得到學位,如果幸運的話,謀得工作,然後結婚,就此結束了。你接受了這種模式,而且你因為害怕而去遵循它。
你和他人的關係是什麽?你有無任何人際關係,或是屬於過去的人際關係呢?你的過去,伴隨著印象、經驗、知識,產生所謂的人際關係。但是人際關係裏的知識導致了脫序。我與你有關係。我是你的兒子、你的父親、你的妻子、你的丈夫。我們住在一起,你傷害我,我傷害你,你挑剔我、威脅我、打我,背地裏和當著我的麵說些難聽的話。而我已經和你共同生活了十年或兩天,而且這些記憶保存著那些傷害、刺痛、性的樂趣、煩惱和殘酷的話語等等。那些東西收錄在腦細胞裏,就是記憶。所以我和你的關係是基於過去的種種。過去是我的生命。如果你觀察過,你會看到你的心靈、生命、活動是根植於過去。而人際關係根植於過去必定會造成脫序。也就是,人際關係裏的知識帶來脫序。如果你傷害我,我會記得。你昨天或一個星期以前傷害我,都保存在我的心靈中,這就是我對你的知識。那些知識阻斷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裏的知識導致了脫序。所以問題是:當你在傷害我、誇讚我、羞辱我時,心靈能擦掉它而不記住嗎?你試過嗎?
你對這個有興趣嗎?你知道的,如果你對它真的感興趣,它就是生活裏最大的課題:如何處理你的人際關係,而不讓心靈受到傷害、受到扭曲。目前,有可能嗎?我們已經提出一個不可能的問題,而我們也必須找到那個不可能的答案。因為“可能”意味著平凡無奇、已經被做過的、完成的;但是如果你提出這個不可能的問題,就必須尋找答案。你的心靈能做到嗎?這就是愛。懂得不去記住侮辱、諂媚的心靈,了解什麽是愛。
純真的心靈將不會受到傷害,因為它不受到傷害,就不會去傷害別人。目前,這可能嗎?各種影響、意外、傷害、不信任,都加諸在心靈上。心靈能否不去記住,以保持純真清明嗎?我們將要一起去尋找答案。
在看到夕陽的時刻,你並沒有快樂,你隻是看見絕妙的事物,滿是光芒、色彩和深度。當你離開回到你的生活中,你的思想說:“那是多麽不可思議的事,我希望能再有這種經驗。”所以,是思想讓快樂永存不朽。
有幾件事情互相關聯著:性、嫉妒、寂寞、歸屬感、交誼、極大的快樂與害怕。這不都和那個字有關嗎?我們可以從快樂這個問題開始嗎?因為它在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多數的宗教貶抑性,因為他們認為沉溺於感官快樂的人,不可能了解真理是什麽,上帝是什麽,愛是什麽,至高無上的東西是什麽。這是基督教、印度教、佛教裏至要的教規。當我們要問愛是什麽時,我們一定要知道導致各種不同形式的壓抑的傳統製約——維多利亞時期的和現代的——或許是容許性的享樂。
愛、性、快樂和禁欲是什麽意思?請不忘記這個人們非常重視的字和它的意義——引導至禁欲的生活。讓我們找出為什麽人們終其一生,在生活裏給予性如此重要的地位,和為什麽如此反對它。我不知道我們要如何回答。
在性的活動中不是有一個因素是完全的自由嗎?在知識上我們模仿,我們不會創造,是二手或三手的經驗;我們重複——重複別人所說的,我們隻有一點點思考。所以,我們沒有主動、創造力、活力和自由,而且在情感上,我們沒有激情,也沒有深刻的興趣。我們可能有熱情,但是很快就褪色;沒有持續的熱情,而生活多少有些機械化,每天重複著同樣的事。既然生活是機械的、知識的、技術性,和多少帶點感情的重複,這個特別的活動,自然變得非常的重要。如果在知性上有自由,人有熱情,那麽性便會有它自己的地位,而不會那麽重要了。我們不會賦予它那麽重大的意義,試著借由性去發現涅磐,或者想借由性可以和人類有完全的結合。你知道,那些我們希望借著性發現的事!
所以必須深入那些問題:快樂、享樂和喜悅是什麽?祝福與快樂有關嗎?別說有或沒有,讓我們找出答案。看看那美麗的樹、雲、水、夕陽、無垠的天空、男人、女人和小孩的臉。沉醉在真正美的事物中,是一大享樂,是一種對不凡、高貴、清明和可愛的事物的欣賞。當你拒絕快樂,你就拒絕了所有對美的知覺。宗教就是拒絕了它。最近我聽說,在西方世界,風景畫進入了宗教畫的領域,然而在中國和東方,風景畫和樹卻一向是被認為是高貴和具有宗教性的。
你看過美麗的夕陽,然後你會說:“但願我能回去再看一次。”在看到夕陽的時刻,你並沒有快樂,你隻是看見絕妙的事物,滿是光芒、色彩和深度。當你離開回到你的生活中,你的思想說:“那是多麽不可思議的事,我希望能再有這種經驗。”所以,是思想讓快樂永存不朽。這就是機製嗎?然後會發生什麽呢?你從此再也看不到那夕陽——再也看不到!因為最初看到夕陽的記憶仍然留存著,而你總是和它比較。因此,你再也看不見任何新的事物了。
所以,有人問:你可以看到夕陽、美麗的臉、你的性經驗或任何事物,看到它而且結束它,不再存留在心中——不管事情是極為美的或有很深的悲傷,或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你能看到它的美,而把它全部結束,完全地結束,不保留到第二天、下個月和未來嗎?如果你保留起來,思想就會玩味。思想就是把那件事、那個痛苦,或能給你愉悅的事儲存起來。所以一個人如何不去避免,而要意識到這全部的過程,而不讓思想去操控?
所以,當一個人了解快樂的本質和原則時,愛是什麽?愛是嫉妒嗎?愛是占有嗎?愛是支配、依附嗎?你知道生活中所有的情形——女人主宰男人,或男人主宰女人。男人想追求所以去做了什麽,他是有野心的、貪婪的和嫉妒的。他渴望地位、聲望。他的妻子說:“天哪,不要做那些無聊的事,過過不一樣的生活。”所以兩人中就有了隔閡——即使他們是睡在一起。有野心時,在個人追尋他們私自的快樂時,會有愛嗎?
而愛是什麽?顯然地,隻有在野心、競爭、想出名這些事都不再出現時,才有可能出現。
所以,有人不知不覺地發現或碰上,沒有刻意,這個東西就稱為愛,而其他的則不是。當我們真正了解快樂的性質和思想如何破壞能令人極為喜悅的事時,它就會發生了。喜悅不能夠轉化成快樂。喜悅是自然產生的,但是當你說:“哦!我很快樂”的時候,你就不再快樂了。
我們討論到愛這個複雜的問題。我認為除非我們了解另一個同樣複雜的問題,就是我們所說的“心靈”,才會了解愛。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多麽的好問?我們渴望知道,我們看到比大人更多的事。如果我們十分清醒,就會觀察到大人沒有注意到的事。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心靈更加靈敏、更好奇和更渴望求知。這也就是為什麽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學習數學、地理。當我們年紀漸長,心靈變得愈來愈具體化、愈來愈沉重、愈來愈龐大。你有沒有注意到,年長的人是多麽的有偏見?他們的心靈頑固、不開放,他們以固定的觀點來看事情。你現在很年輕,但是如果不警覺,你也會變成那樣。
了解心靈難道不是很重要的嗎?而且看看你是否靈活,能否立即調適,在生活的每個階段是否有著不凡的能力,有著深厚的研究和了解,來代替日漸遲鈍的心靈?難道你不想知道心靈的方式,好來了解愛的方式嗎?因為正是心靈破壞了愛。那些狡猾的人,無法了解愛是什麽,因為他們的心靈太犀利、太聰明,因為他們太膚淺——這意味著太表麵——而愛是不存在於表麵的。
所以心靈渴望製造模式,陷於模式,因而變得無力、遲鈍、愚蠢和不會思考。這種心靈是以“我的”為中心,我占有某些東西的感覺,我是偉人,我是個小人物,我被侮辱,我受到諂媚,我很聰明,我很美麗,或我要有野心,或我是某人的女兒,或某人的兒子。這種“我”的感情,是心靈的核心,也是心靈的本身。所以愈覺得“這是我的”,就愈強化“我是了不起的人”、“我一定很偉大”、“我是個聰明人”或“我是個非常愚蠢無趣的人”的感覺;愈設定模式,就愈顯得這個人封閉而無趣。然後就會有痛苦產生,而在其中受苦。之後你就會說:“我要做什麽呢?”然後再掙紮地找尋別的東西,來替代除卻圍繞自己的牆壁——借著思想小心的覺察進入其中了解它。它希望從外界取得什麽,然後再封閉自己。逐漸地,心靈變成愛的阻隔。所以不了解生活、不了解心靈,以及不了解行動所依據的思考方式,我們不可能了解愛是什麽。
所以,隻要心靈在比較,就沒有愛,而心靈總是在批判、比較、衡量、找出弱點的所在。所以,隻要有比較,就不會有愛。當父母親愛他們的孩子時,他們不會拿他與其他的孩子作比較;他是他們的孩子,而他們也愛他們的孩子。但是,你想要將自己與更好、更高貴、更富有的事相比,而你就會讓自己更缺乏愛。你總是在乎自己和別人的關係。當心靈變得愈來愈愛比較、愈來愈愛占有、愈來愈愛依賴時,就創造出一個模式而深陷其中。所以,就無法從新鮮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所以,就會毀掉那件事,毀掉生活中的芬芳,而那就是毀掉愛。
所以,我們所謂的“空虛”是一種孤立的過程,是每天與人關係的產品,因為在關係中,我們有意無意地尋求孤立。你想成為你的財產、妻子、孩子的唯一擁有者,你想將那些東西命名為“我的”,這明白顯示了獨占。這種排除的過程無可避免地導致了孤立感,而由於無人能活在孤立中,就有了衝突;而在衝突中,我們就想逃脫。
所有我們可以想出來的逃脫模式——不管是社會的活動、喝酒、追隨上帝、聖者、舉行儀式、跳舞,或者是其他的娛樂——是同一回事;而且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逃避衝突的整個過程,而想要超越它,我們就必須了解關係。隻有當心靈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與寂寞孤獨交流時,就會有感情,就會有愛。換句話說,你必須愛它才能去了解它。愛是唯一的改造方法,而愛不是理論,不是信念,它並不遵循任何書籍或社會的規範. 隻有在心靈真正地安靜時,隻有當心靈不再期盼、請求、要求、追尋、占有、嫉妒、恐懼和焦慮時,隻有當心靈真正地沉靜下來時,才會有愛的可能。隻有當心靈不再投射自我、不再追尋它獨特的感覺、要求、衝動、隱藏的恐懼,也不再尋求自我實現或被信念束縛時,才會有愛的可能。
所以,我們必須不在乎愛,讓它自然地來,不刻意尋求,但是我們必須在意是什麽阻撓了愛,是什麽讓心靈自我膨脹而形成障礙。在我們知道愛是什麽之前,去了解心靈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因而,為什麽要去深入研究認識自己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不隻是說“我必須去愛”,或“愛使人們結合在一起”,或“信念把人的關係打斷”,這隻是一味地重複你所聽過的,因此完全沒有用。文字是糾結的。但是如果能了解一個人思考模式的重要性,我們的欲望、追尋和野心的方式,那麽就有可能了解愛是什麽。但是,這需要對自己極為了解。
當有自製、忘我的時候——不是刻意地,而是自然地,忘我和自製不是訓練的結果——就有愛的可能。當了解自我的整個過程,不論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在清醒和睡夢中時,就產生了自製。然後心靈的整個過程就被了解了,無論是在人的關係裏,在每個事件中,在每次對挑戰的反應中了解了這些,再把心靈從自我糾正、自我設限裏解放出來,如此一來,就有愛的可能。
愛不是情緒、不是浪漫主義、不是依賴;而且很難了解那些狀況——因為我們的心靈總是阻礙、限製和侵害了它的運作。因此,首先要了解心靈及其方式是很重要的,否則,我們將陷在毫不重要的幻想、語言和感覺當中。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念隻是一種避風港和逃避;觀念變成了信仰,自然避免了完整的生活、完整的行動和正確的想法。要正確地思考、自由、智慧地生活,隻有在自我認識變得更深沉、更寬廣的時候才有可能。
不知我是否屬於那種簡單、愚鈍的人,有時琢磨些問題,無解,便阿Q似的丟在一邊,不去多深究。和你觀點不大一樣,人生苦短,狠勁兒地思考那些也許上帝都答不上的問題,並非我所願。先存著,放開,或許某一天、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個𣊬間,你會忽然間有了答案,經曆和頓悟時常相伴。
你的文字處處閃耀著思想和智慧!謝分享!
http://pgoodnight.files.wordpress.com/2011/05/the-ease-of-being-jean-klein.pdf
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更簡化的,有篇論文“林語堂宗教觀述略”。都可以從網上找到。
“無論哪一種神學,都削弱了耶穌教訓的力量及平易。不錯,這使信徒經常產
生許多問題及答案。在耶穌自己的話中卻沒有要詢問的事情,甚至沒有野蠻人都不懂的事情,在耶穌的話中沒有神秘的定義,沒有危險的推論。分析它們就是等於殺
了它們;改善它們就是等於毀了它們。如果那些神學家
知道自己所做是什麽該多好!因為沒有任何神學家(無
論他是怎樣偉大)有耶穌的心。隻要他一加入討論,情
調和聲音都馬上改變了……我曾覺得被神學家的信條所
包圍起來的耶穌的教訓,是像雷姆卜蘭特的肖像,用一
個一角半錢的框子鑲起來一樣,那個一角半錢的櫃子,
削弱且阻蔽了雷姆卜蘭特的德性,我曾說過在耶穌的話
中,沒有任何一點是文盲無法明白的,如果有些表達不
大清楚,並不重要;如果詹姆士王的堅信譯本有點晦暗,
那等於是相片陰影的一部分,我們要修描它嗎?我喜歡
它原來那樣,如果說我講的是基督教會在教義上的差異,
倒不如說我說的是一切教義上差異的無益探討。這種討
論太通俗了,像是陳列過久的舊貨,但最重要的是它們
毫無好處。參加這種討論是把自己降低到煩瑣哲學的層
次而冒犯真理,我現在想說的是妨礙人認識耶穌的,剛
好就是這些純理論家們喋喋不休的,就是他們信條的混
亂使我離開基督教三十年,而他們的一角半錢的神學妨
礙我看見耶穌,且不僅是我一個人如此”【l J(”∞¨。接著
他又列舉了哈蘭登和史懷哲,指出他們與他有同感。即
認為由於神學家們對耶穌教訓的各種解釋,曲解了他的
本意,從而使許多本該屬於教中人變成了教外人,基督
教和曆史上任何一種宗教一樣,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
過各種流派,相互爭鬥,林語堂通過親身體會和感悟認
識到任何神學家對耶穌的思想和評價都曲解了耶穌的本
意,從而使人偏離了真理,隻有拋開各種神學家,用心
去親身體會耶穌的真言,才能真正地領悟到耶穌的精神,
從而得救,至於那種“裝在箱子裏的拯救,卻在人們的
信仰上,加上了過重的負擔,壓扁了很多年青的
心”
非常高興你喜歡這裏。你們也很給我啟發:)
請具體介紹這個作者?不過我不覺得他的言語是空中來的。回答了我的一些問題。
這麽說我是尋求信仰而不是宗教的:)哈哈,謝謝!一直對宗教裏麵的世俗目的感到鄙視,但是,人在脆弱和沒有希望的時候,宗教可以拿來當個擋箭牌先用著~
說到底,人是脆弱的。。。即使我能意識到鳥是尋求自由的,而鳥籠隻能禁錮,還是會躲進鳥籠裏,有時候。。。
你可否再具體說說林語堂先生?
信仰是真理的探求和持守;宗教是有組織的信仰。宗教是信仰的重要來源,但是由於宗教有聚眾的訴求,當真理性向聚眾功能妥協時,就成為信仰的鳥籠。
信仰一般還是來自於教化,所以宗教還是有必要的。解決鳥和鳥籠的矛盾,我看有如母語和外語。自己有自己的定見,這好比自己的母語;同時以宗教混跡於人群,這好比外語。我覺得林語堂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信仰和宗教,是一個鳥和鳥籠的悖論',給我仔細說說好嗎?
的確,不容易。
有些多年以前別人告訴過我的話,雖然當時不懂,但聽見了,總是好的。過了些時間以後,更成熟了,也就漸漸明白了。
所以,智慧應該是要聽的,哪怕不能馬上做到。
謝謝!有時讀不懂,因為譯文特別不清楚。也許英文就沒這個問題。
你說的這本,應該是他最著名的一本,據稱所有觀點都來自這裏。
謝謝!
http://www.amazon.com/On-Love-Loneliness-Jiddu-Krishnamurti/dp/0062510134/ref=sr_1_1?ie=UTF8&qid=1362425263&sr=8-1&keywords=love+and+loneliness
Check out "Freedom from the Known" too if you like this author:
http://www.amazon.com/Freedom-Known-Jiddu-Krishnamurti/dp/0060648082/ref=pd_sim_b_1
I thought his books were banned in China.
剛看到胡因夢的譯文,還要好。這本有些地方顯然是不準確的。
我們都是凡人。的確很難做到這些。不過一直試圖對自己有點要求,不然陷在自己無法知道答案的迷惑中太久。
歸根到底,是我還好奇。:)
非常感謝,會去看看!
這幾年因為生活變化,才有機會好好向內看自己。反省。如果幾天不靜一下,會覺得浮躁了,沒有和自己在一起了。
很高興有機會這樣交流!
附上胡因夢的博棵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nmeng〉裏麵博文分類中有“克裏希那穆提”。
"或許讀他,不為信他,隻為其啟智的光,照耀我們自身的覺知吧......"
你說得真好!
對胡因夢刮目相看。如果她譯了最好的克裏希那穆提。
相信要讀好書,看好的藝術,和好人在一起。這樣心靈才會保持它的純淨。
印度的guru我也隻讀過他們倆的著作,個人以為他們傳遞的信息相通,但Osho更叛逆、狷狂,表述也更淋漓盡致;而克氏則像謙謙君子,更富書卷氣。有趣的是在許多西方人眼裏,克氏是精神導師,而Osho卻是臭名昭著的邪教頭子。
Rumi隻讀到過一些金句,覺得很有東方的哲理。
我也謝謝你,在這美好的清晨跟你交流,讓我們互相學習,成長。我要先下了。
這是我最真實的體會:智慧來源於平靜和不恐懼。而真愛應該是讓人平靜和勇敢的。
謝謝你和我談話。是的我覺得愛就是慈悲,純真既是生命的開始,又是結束。
遇到純真的人,應該好好珍惜,因為太少了。
愛是根本,我想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於愛,愛就是慈悲,純真是最後的回歸。
他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思考不能產生愛,而愛會讓人思考。他對世人是充滿愛的,讓人想到釋迦摩尼的故事。我覺得我還要讀些他的東西才好做出更多評論。
我想純真和成熟並重的心是可以愛得寧靜安穩的。
看來你是知音。我讀這個譯本,發現很多譯得不妥的地方,怕是曲解了作者的意思。你說他和奧修有相似之處嗎?我覺得是不是印度的這些導師都有相似的思想,在網上讀過Rumi也覺得有相似的地方。(他是古波斯的)
你引用的這個他的觀點,是克氏鼓勵每個人尋求心靈自由的觀點。隻是,這有點自相矛盾了。對不?信他,不信他?還是象五柳先生那樣,讀書不求甚解算了;))
MM讀Osho嗎?我覺得他倆的許多觀點十分相似,表達不同。倆人都有十分黑暗的一麵,但不妨礙我們從他們的信息中汲取養分。
不客氣,有感受就來交流;)
他的思想是打破一切宗教的,針對我們每個人的普通生活。讓我再多讀一讀他,我在試圖思考我自己,找到我需要的答案。
喜歡他對愛和心靈的解釋,隻有心靈純真,不過度思考,才能擁有真愛。而這並不容易做到。想起很久以前,有人告訴過我,愛應該向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又讓你無法覺察。。。
非常喜歡,謝謝你的分享!
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讀到這位作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