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朋友談論愛情和婚姻.
A: ”人追求愛情,是源於生理需要多些,還是心理需要多些?”
B: “應該是源於心理需要多些,這是人做為高級動物和一般動物的區別.”
A: “食,色,性也.生理需要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B: “不管哪個優先,愛情都是美好的.性愛不僅僅是繁衍後代的需要,也給人帶來極大的享受.”
A: “我更希望愛情出於心理需要多些,這樣讓自己的愛情更加高尚一點.”
B: “如果因為這樣的想法而壓抑自己追求愛情的衝動,隻會適得其反.”
A: “愛情有無高低貴賤之分?”
B: “有些沒有文化的底層農民可以相濡以沫,白頭偕老;一些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卻朝秦暮楚,喜新厭舊.愛情似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A: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在充滿功利性的愛情和婚姻背後,究竟還有多少真愛?”
B: “先有麵包吃,才有力氣談愛情.追求功利性的愛情和婚姻的人們,實際上就是先追求物質需要,再滿足精神需要.首先滿足生存需要,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A: “事實上,很多人所追求的物質需要,已經遠遠超過了人的基本需要,甚至到達奢侈的地步.你上述所說的行不通.”
B: “這是因為上一代的人們經曆過物質匱乏的年代,那種缺少物質所帶來的痛苦和恐慌還沒有從記憶中徹底消除.他們過分追求物質的觀念又深深影響下一代人.不過以後社會更加進步了,這種觀念將漸漸淡化,功利性越來越少.”
A: “所以發達國家的人,看起來不像發展途上國的人那樣,過於注重追求物質.”
B: “是啊.不過有些發達國家的人,反而不注重婚姻,不婚族越來越多,想生育的越來越少.”
A: “養育孩子不但要投入大筆的資金,更要有足夠的愛心和精力去培養, 不是’一口米飯能把他喂大’就行,更不是’生他十個八個,總有一個會成材,老了就靠他’.養育孩子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發達國家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所以才不願意生育.”
B: “發達國家的人,福利好,沒有什麽養兒防老的觀念,小孩普遍很獨立.喜歡玩,不願意承擔責任的年輕人,就不喜歡結婚.”
A: “現在地球上的人太多,不生也沒什麽不好.”
B: “但是老年人口過多,社會負擔過重,反而不利於社會發展.”
A: “那隻是暫時的.先忍著,挨過了那一代,下一代人口比例正常了,社會又可以協調發展,更加和諧.”
B: “也許那個國家的經濟就可能因此一蹶不振了,還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趕上其他國家.人口多,可以少生孩子.如果呼籲不生孩子,那有點不人道.對父母來說,孩子是精神支柱.對社會來說,孩子是發展的動力.”
A: “看來你比較傳統,不會是丁克族,不婚族.”
B: “是啊.我還在尋尋覓覓那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