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

恰似遠來的紅葉,懷著一片赤子癡心,或思鄉長嘯,或感時歎詠,或壯哉抒誌,或相思寄情,無不聚於晨空的筆端,無不融於柳浪的書箋。
正文

初遊鎮江金山寺

(2008-09-20 16:03:15) 下一個

初遊鎮江金山寺

 

 翌日上午,主人驅車帶我們去遊玩金山寺,金山位於鎮江市區西北約2公裏。路上閑聊時,我問道:“白娘子與法海和尚鬥法,水漫金山,聽說至今圍牆上還留有水跡?”主人哈哈大笑,“曆史上金山寺七度大火,曆經滄桑,屢毀屢建。那個水跡就是留下來了,也是假的吧。”言之句句有理,看來主人知識麵很廣,懂得很多典故。

據記載一次大火發生於1948年,燒毀大雄寶殿、藏經樓和方丈室等二百餘間房間。殘存的建築在“文革”時亦有所損壞。由於鎮江金山寺不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代有高僧,是中國佛教水陸法會的發源地,而且素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文革以後,慈舟方丈奔走四方,募集資金。新建大雄寶殿、藏經樓、妙高台、韋馱殿、祖堂等建築,重塑佛像,據稱不失當年風貌,使千年古刹再煥青春,成為中外瞻仰的聖地。

車行至開闊處,一座古塔入眼而來。主人用手一指,“那就是蜚聲海內外的金山。” 舉目望去,金山寺依山而建,隻見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見寺,見塔,不見山,怪不得人稱“金山寺裹山”,與“焦山山裹寺”成鮮明對比。金山僅高約44米,繞山一周520餘米,約占地麵積10公頃。前方寶塔壩田疇似海,村落曆曆。



金山風景區建築風格獨特,以殿宇樓閣與參天古木簇擁的金山寺為中心,計有30餘處景點和古跡,而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和傳說,名聞遐邇。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法海開山得金勇鬥白蟒,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嶽飛金山寺詳夢,蘇東坡妙高台賞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令人回味無窮。


金山的大門顯得古樸莊重。現在的門票是六十元,較貴些了,遊客不是很多。



大門背後有橫匾一幅“雄跨東南二百州”,豪氣衝天,頗有典故。因為古時金山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素有“江心芙蓉”之譽。它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金山、焦山、北固山),為南北來往要道,故號稱"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由於滄桑變遷,長江改道,在光緒年間金山逐漸與南岸相連。水上風光由此變成了陸上勝境。
(左邊的小男孩在幹嗎?照相的時候,並沒注意到)。



走進大門,豁然開朗,左側有一潭綠水,畫船成列。
綠波之上有金泉橋一座,可通往有“天下第二泉”美稱的中冷泉。



從此處可遠眺突兀拔起於金山之巔的慈壽塔。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接幢相銜而上,寺裹山秀,塔拔山高,山為寺增添了氣勢,寺為山平添了禪意。自然與人工融為一體,使金山的風光更加美麗多姿,嫵媚動人,又彰顯出千年古刹的輝煌與顯赫。



金山寺初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遊寺。自唐朝起稱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秋(1687)康熙南巡,登臨金山,因觀其上接蒼冥,下連洪流,江天一色,故賜名“江天禪寺”並沿襲至今,但一般仍稱為金山寺。



江天禪寺依山就勢,麵西而建,正對江流,層巒疊嶂,各色建築散布其上,風格奇特。
1995年金山寺重建中,由全國佛教會主席趙樸初題字的“東晉古刹”鑲嵌在朝西的山門壁牆上。



山門對麵有三座大鐵爐,年代久遠,香火不斷。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簷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位於山腳的重簷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屋脊正中裝有兩麵巨大的圓形凸麵鏡,可攝金山全景。大雄寶殿曾於1948年毀於火災,1990年重建後的大雄寶殿既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又保持了佛教寺廟的建築特色,飛椽鬥拱,雕梁畫棟,堅固莊嚴。



大殿門正中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殿內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尊金身佛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三尊大佛背後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其間。海麵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島觀音獨占鼇頭,兩側侍立善財、龍女。



大雄寶殿門外兩旁前後牆壁上,各有圓形浮雕一塊,記述著金山寺內曾發生的著名故事。

前壁左邊一幅(見圖右)畫著兩個和尚與兩個穿著盔甲的人,那是關於道月和尚為嶽飛祥夢之事。
典故: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抗金名將嶽飛接到朝廷十二道金牌回南宋都城臨安。路過鎮江,拜訪金山道月禪師,求問:“昨夜夢見兩犬抱頭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對裕?且揮?鄭?巳タ峙掠欣斡??鄭?匭虢魃鼇?amp;rdquo;嶽飛致謝登舟,臨行時道月贈詩曰:“風波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備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嶽飛到杭州,果遭秦檜陷害於風波亭下,他在臨死前說了一句“悔不聽道月之言”。這句話傳到秦檜耳中,秦檜大怒,就命何立往鎮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說法。隻見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說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終日有,不為自身,隻因多開口。何立自南來,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幾乎落人手。”說罷,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隻得將情況回稟秦檜,並說金山有七峰,風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檜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後人為了紀念嶽飛和金山寺道月長老,便興建了七峰閣,可惜毀於太平天國時戰火,後在慈壽塔西北建七峰亭以紀念七峰。
右邊一幅(見圖左)畫著兩個和尚,一位老人、一個小孩和一條蛇,是關於寶誌和尚為梁父子驅蛇妖的故事。

典故:一天夜裏,南梁武帝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蛇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朝上,梁武帝正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遊進殿來,那蛇就複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與澤心寺住持寶誌商量,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從此金山寺聞名天下,曆代對它都倍加關注。 


後壁的一幅(如右圖)是在佛印山居前佛印老僧與兩個小和尚歡歡喜喜地送一位蘇東坡上路,一個小和尚手拿一條玉帶。

典故:佛印禪師博學多聞,且深富機智,與東坡居士更是交情匪淺,相處不拘形跡。蘇東坡赴任杭州,途經鎮江來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為眾說法,見蘇東坡直入方丈室,便開玩笑說:“此間無坐處。”蘇東坡也隨囗開玩笑答道:“那就暫借佛印四大,用禪床作座。” 四大為佛家語指地、水、火、風。佛印見蘇東坡居然班門弄斧,有意難他一難,便與蘇東坡打賭:“山僧有一問,學士道得,便傳坐;道不得,即輸玉帶。” 蘇東坡自恃才氣橫溢,欣然答應。佛印問:“既然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居士向哪裏坐?” 東坡不得其解,無法作答。佛印叫小和尚拿走了東坡的玉帶,隨即取一件袈裟給蘇東坡道:“能有學士寶帶鎮我山門,是山門莫大榮耀,這件袈裟請學士笑納。”東坡拱手致謝。事後,蘇東坡作絕句以記其趣:“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劍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銷落應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據說金山寺內原有蘇東坡與佛印的銅像,東坡身邊一小童捧玉帶,佛印旁側一小沙彌挾衲裙,生動傳神,惜毀於大火中。蘇東坡的玉帶綴玉20塊,清初被火焚毀4塊。乾隆南巡時命玉工重新配全,但後補的玉石和原來不同,且都刻有乾隆的題詩。現遊客觀賞的玉帶據說為仿造品,又有傳說即使仿造品,亦曾被盜過三次,真玉帶藏於何處?一般人無法知曉。
抱歉,忘了另外一幅浮雕圖的典故。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上圖為方丈室)
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留宿處、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築傍依山根,通過回廊、回簷、石級串連,形成樓外有閣、樓上有樓、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



從旁邊的路拾級登山,沿途台階相接,可見聯綴在山腰間和山頂上的建築鱗次櫛比,黃牆綠樹紅閣互相掩映,景致非凡。
龍井又名南泠泉,傳說可連通龍宮。宋寶印禪師住持金山時,一日禪定神遊水府,龍王謂曰:上刹每推藏鳴鍾鼓,吾宮為所震動,……..遂鑿斯井於寺中。



龍井內有泉眼(如上圖),傳說白娘子就是這個泉眼調集蝦兵蟹將,水漫金山,與法海鬥法的。



過了大雄寶殿東邊是藏經閣(如右圖),再是慈雪閣,又稱東坡閣,傳說蘇東坡輸玉帶給高僧佛印就在此處。



從大殿後側登梯可入夕照閣,閣內保存著七塊乾隆禦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著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諸葛亮東漢戰鼓、文徵明《金山圖》、蘇東坡玉帶)

典故:
周朝銅鼎-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曆史,是周宣王在討伐狁戰爭勝利後鑄賞名將逯啟棋的,所以又稱逯啟棋鼎。它是清代漢陽葉誌詵於光緒十年(1884)送給金山寺收藏的。
銅鼓-來自廣西,是清代鎮江知府魁元送給金山寺的。它是一種鼓狀銅器,鼓高約30厘米,直徑約52厘米,重約12公斤。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做煮飯的炊具,戰鬥時可作戰鼓敲打,故稱諸葛亮戰鼓。
金山圖-為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江水茫茫,微波粼粼,金山如浮玉飄浮在波濤之上,山色青碧,上麵有一棟棟畫簷朱宇,展現了當年金山雄踞揚子江心的壯麗圖景。畫上還有他書寫的《金山寺追賦》律詩一首:白發金山續舊遊,依然紺宇壓中流;沙痕滅沒潮侵登,帆影參差日映樓。江漢東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謫仙故自多愁緒,更上留雲望帝州。



金山東有傍山駁石而築的楞迦台,“楞伽”是印度語,意為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
典故:相傳蘇東坡晚年受老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抄寫《楞伽佛經》,故又稱書經樓。登台頂長廊遠眺,碧空萬裏,磅礴江流,盡收眼底,江天一色,氣勢十分壯觀。最高一層有清代王文台撰寫的一副對聯:窗前滄海憑開眼///台上楞伽可印心。



七峰頂、欏伽台等聯綴山腰;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在楞迦台西麵有妙高台,為佛印僧人鑿岩創建於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高逾十丈,上麵有閣。想不到此間灰暗的房屋前一個不起眼的小平台,竟是賞明月浴清風的最佳處。

典故:相傳蘇東坡在妙高台賞月起舞,麵對天宇四垂,月色如洗,江流湧動的美景,寫下了膾炙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
典故:妙高台也曾是梁紅玉親擂戰鼓之處。她為南宋名將韓世忠鼓氣助陣,大破金兀術部眾。英風千載,流芳百世。那麵鼓也依然保存在寺中,雖然破舊不堪,似乎仍可感覺到令人振奮的鼓音。



依山登高,再上幾重平台,台上錯落布置殿堂,布局自由,輪廓起伏。右圖石壁上有一塊稱為“壁觀”的天然大理石。



這塊“壁觀”似乎是達摩麵壁十年而留下的陰影,大理石上麵罩有一塊有機玻璃,玻璃上有淺綠線條加深陰影圖像的輪廓。



觀音閣,它的旁邊便曾是宋代名僧、金山、焦山二寺住持佛印法師方丈室,佛印與好友蘇東坡曾常在此吟詩作畫。觀音閣南與妙高台、楞伽台,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登臨樓台之上,可盡得江山之美。



由楞伽台循級北登,可至金山最高處留雲亭,這裏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此石柱涼亭內有康熙帝禦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

典故: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在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跡。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浩蕩,水天相銜,壯觀。遂曆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據傳康熙一氣嗬成書寫“江天一”前三個字,到第四個字時,竟一時想不起來。皇帝怎能“不恥下問”?因而嘴中念叨“江天一覽”四字,卻無從落筆。周圍大臣侍從一見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難題,但又不敢直截了當上前提示,雖則一字好提,卻怕招來欺君殺頭之罪。正在為難之際,有一大臣計上心來,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道:“臣今見駕”。康熙一聽“臣今見”,才恍然大悟,隨筆寫出覽字。由於康熙愣了許久才勉強寫出,所以“覽”字顯得不很自然。同治十年(1871)複建此亭時,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墨寶“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



通向留雲亭的石級旁有摹刻大字-- 龍虎鸞鳳,千古雄[  ](那個字沒認出來)。



慈壽塔外花牆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

典故:傳說兩江總督劉坤一進京,正值慈禧太後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手空空的他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麽厚禮,隻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一:“那你看我能活多大?”劉一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身旁一小書童從身後很敏捷地遞給他一張小紙條,他一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字,便喜笑顏開。


慈壽塔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建成一座八角七層塔。明朝隆慶三年(1569),明了法師重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再加以修葺。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修建,磚身木簷,仿樓閣式,七級八麵,每極四麵開門,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有走廊和欄杆可憑欄遠眺,麵麵景色不同。東麵焦山若碧玉浮江,南麵長山蔥蔥鬱鬱,西麵的金山波光粼粼,北麵的瓜洲古渡在煙波中若隱若現。 王安石在其《金山》詩中生動描繪了登塔感受: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麵麵風。忽見鳥飛平在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鳥瞰山腳下的大雄寶殿。
金山慈壽塔共七層36米高,巍峨壯觀,沿著內部狹窄陡峭的樓梯爬上去,放眼四望,江天山水亭台樓閣曆曆在目。可惜長江主水道北移,山腳北邊建成了水塘,不到大汛,水到不了金山了。



飛簷上懸掛的鐵馬,也在微微吹過的風中偶爾一響,讓空寂古刹更加超然、肅穆。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奉著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寺,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裏。他就指一節,立誌修複古刹。
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複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寺蓋屋,重繼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禪的石洞裏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法海塑像衣紋清晰,神情生動。傳說法海的母親一生吃素,故法海天生胎素,修行甚高。自從明代作家馮夢龍將金山禪話與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聯係在一起,寫成《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鎮雷封塔”,最後又產生了名劇《白蛇傳》。《白蛇傳》使法海成了家喻戶曉的形象並不好的人物,他的傳奇色彩反而歪曲了法海作為金山寺祖師、一代名僧的本來麵目。
在洞外石牆上有人刻寫:“寒山問拾得,世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且看那被人冤枉了數百年的法海,慈眉善目,笑罵由人,善哉善哉。佛法無邊,麵對孰是孰非的世間矛盾自有其化解之法。

典故:白娘子與許仙婚後,行為怪異,許仙不解而困惑。後來,金山寺寺僧法海將許仙騙去金山雷峰寺,不讓許仙夫婦團聚,白娘子為了救回許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貫金山寺。但因為身懷六甲,力敵不能而敗,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得以逃脫的青青修練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法海無處可逃,身穿著黃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後來許仙夫婦終於能團圓,而法海卻隻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黃色的。



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如左圖)有一白龍洞,又稱蟒洞或珠洞。 內有一個口窄洞淺的小山洞,岩壁上刻有“古白龍洞”。洞內供奉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



此乃千百年流傳的膾炙人口的《白蛇傳》中,可以暗渡西湖斷橋的白龍洞,給金山寺又平添一份神秘的魅力。




再往前走,即到禦碼頭。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後幾次來金山都由此碼頭上岸,故稱“禦碼頭”。在山北有十三級台級,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鍾鼓樓(清鹹豐年間被毀)。



禦碼頭牌坊的正對麵,新建《白蛇傳》浮雕,圖案過於現代,與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顯得不協調。



金山寺西南500米處有被唐代茶聖陸羽譽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據說“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盈杯不溢”,清冽甘甜,是最宜品茗的山泉水。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旁有宋朝王安石、文天祥等手筆題詩。曆代文人雅士都對中泠泉頗為向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
中泠泉邊上建有芙蓉樓。當年王昌齡曾在此吟出千古名詩《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遊玩一圈,意猶未盡。返程途中,數度回首顧望,不得不為規模宏大精巧壯麗的金山寺所折服。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蘊含著許許多多的風流往事,其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無數騷人墨客。怪不得當年清朝皇室鍾愛之極,竟仿建其一部分於承德避署山莊,並借以“小金山”稱之。
告別了金山,告別了鎮江,但心中湧動著一股熱情,覺得此次的遊玩隻不過是一回初逢的問候,深信自己還會再來造訪,因為我已經有了細細讀懂鎮江的欲望。
--------------
附上蘇東坡回文詩《題金山》: (正讀、反讀都如行雲流水)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祆紅霞海日睛。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祆,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鬆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If the pictures do not show up or show too small,  please go to chenkong99.blog.sohu.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小豬丫頭的媽 回複 悄悄話 看畢先生大作,今年夏天回國的行程中特地加上鎮江一地。多謝
山穀幽蘭 回複 悄悄話 圖文並茂,目不暇接!!

跟隨先生遊金山寺也是一大快事,資料翔實,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
野徑徘徊不是愁 回複 悄悄話 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很幽靜秀美的地方!!
清風悄悄飄起 回複 悄悄話 首席!!
圖文並茂,目不暇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