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文青談心

這個名字怎麽樣?點擊率馬上大升吧?哈哈!
正文

深切悼念張純如女士

(2005-03-09 13:23:18) 下一個
張純如女士離開這個醜惡的世界已經十天了,今天是她舉殯的日子。連日來,各種紀念文章很多,但是很少看到有人提到她創作的連貫性。我認為張純如是有嚴謹的寫作計劃的,貫穿的主題是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和為華人正名,而又以後者為主。 張純如的處女作《春蠶吐絲》記載了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以及他在麥卡錫恐怖時代的遭遇;第三本書《華裔美國人》講述的是早期中國移民的苦難曆史,他們為美國西部鐵路網付出的血淚和生命,以及他們的後裔在美國新大陸求生奮鬥的故事。應該是美國社會對華裔一百多年以來的歧視排斥讓張純如決定以筆做槍,為自己的同胞謀求被公正對待的機會。身為華人的我們,深深地感激她這位人權勇士。 《南京大屠殺》是張純如的第二本書,也是她最成功的一本。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民的恥辱,心中永遠的痛,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一幕。照理說,這樣的災難應該為世人所銘記。然而,由於二戰之後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日本人的殘暴被西方媒體有意無意地掩蓋了、“遺忘”了。出自內心的強烈憤怒,張純如寫下了《南京大屠殺》,因為她認為:“忘記南京大屠殺,等於是遭受第二場屠殺”。 無疑,《南京大屠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讓美國大眾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讀懂了1937年12月在中國南京發生的事。然而,畢竟那是兩個東方國家之間的事,美國人在長籲短歎之餘,又有多少感同身受?我以為,張純如計劃中的第四本書便是要揭開另一個被美國人刻意遺忘的苦難,而這個苦難恰恰是發生在美國人自己身上的,也許隻有這樣,美國人民才可以因為“同病相憐”的緣故而更加理解華人的感情。 “巴丹死亡行軍”應該是張純如女士下本書的重點。1941年4月9日,在菲律賓戰役中,巴丹半島部隊的司令官愛德華·金少將下令78,000名美國和菲律賓軍人向日本人投降,其中有美軍士兵9,000人。這些戰俘由日軍押送,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冒著酷暑在熱帶叢林裏步行110公裏到多奈爾兵營。在八天的行軍中,共有15,000倒斃。隨後的兩個月裏,又有26,000人死亡。到1945年日本投降,78,000中隻有1,800活著出來! 這樣一段曆史,我不知道現代的美國人還有多少人知道,但顯然是到了張純如覺得該提醒一下的時候了。據媒體報道:“她發生情緒崩潰的時候正是在寫美軍戰俘這本書的時候,當時張純如赴肯塔基州從事前美軍戰俘的研究工作,遇到一些困難因而身心疲憊。”這本書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采訪過張純如的紐約大學電影係前主任崔明慧證明:“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出版之後,不斷收到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嚇信和電話。這些威脅信和電話,使得張純如不斷變換電話號碼,平時不敢打電話,隻用電子郵件聯絡,甚至不敢在家裏接受采訪,不敢向朋友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這些年來她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是日本人的過去的獸性和現在的騷擾直接導致了張純如的離世。我們在深切悼念張純如女士的同時,更要銘記對日本人刻骨的仇恨,並要讓這種仇恨代代相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