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da0100csm5.html
王陽明的思想讓日本武士道的信徒們折服
章太炎曾對陽明學的理論價值作了中肯的分析:“文成(指王陽明)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鬼呼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王學豈有他長?亦曰“自尊無威而已”。”日本學者和統治階級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而大力發揚陽明學說的。
王陽明的哲學理論體係的核心是“致良知”,這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上,是應當加以批判的。但是“致良知”也有積極因素,其中之一點就是教人“自尊”、“無畏”。如他說過“人隻貴於自修”,不要“把生命事看得太重”,隻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忍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致良知的主宰。”很有一點執著追求,無私無畏的精神。對此,日本學者是有所繼承、有所發展的。吉田鬆陰在1854年間曾因密圖搭乘美艦赴歐美遊學,觸犯了幕府海禁之法令,事敗下獄,但他心地坦然,仍“獨傲睨於一室,達觀古今,通觀萬國”。其師佐久間象山連座下獄後,心境也十分豁然:“身雖在囹圄,心無愧詐,自覺方寸虛明,不異平日,人心之靈,與天地上下同流,夷狄患難累他不得,亦可驗也”,這個“驗”顯然是“致良知”之功。
王陽明的“心即理”中的心,雖非骨肉之心,但總擺脫不了個人身心的局限,沒有完全從某種具體物質結構上升為抽象的本體,常常受到他的學生或他人的非難。自龍場“頓悟”到揭示“良知”的十幾年間,不斷折磨著他,直到五十歲時才算解決了問題。他說:
“近來卻見得良知兩字日益真切簡易,朝夕與朋輩講習,隻是發揮此兩字不出。緣自兩字人人所自有,故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若致其極,雖聖人天地,不能無憾。”把“良知”作為融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和人性論為一的範疇,認為“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而“良知”又能生成天地萬物,它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複得他,‘ 完完全全’,無少虧欠。”它又具有動靜一源,富有能動作用的:“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累遷,變運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便把運動變化的根據歸結為主觀“吾心良知”的“未發”和“己發”之中,隻要致“吾心良知”,去欲存心,是完全可以變成聖人的,什麽理想境界都能變成現實,這可以說是從“良知”說中內涵這的一種自尊無畏思想的集中流露。基於此,泰州王良進一步說:
“虛明之至,無物不複,反求諸身,把柄在握。合觀此數語,便是宇宙在我,萬化生身矣。”這對當時的日本主“開國”、“求維新”和“獨立主權”者用以反對“鎖國”、維持封建的傳統觀念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如吉田鬆陰就堅持認為“於靜處體認本心,固善;於動處體認本心,則更善”,要“因時因勢而生義”,懂得應變之術,“變者,千差萬別初無定體,又非一言之所能盡。以往古之死例,欲製將來之萬變,何其迂闊之至”,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直斥幕府鎖國舊見,喚起國人心靈,起到啟蒙作用,到了西鄉隆盛時,就更具公開的反抗精神。西鄉隆盛在倒幕實踐中,曾作一首感懷詩,其中有“幾經辛酸誌始堅,丈夫玉碎愧瓦全,我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之句,正反映了他憑著人的一點良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獨立個性,敢於以身許國的自尊無畏精神。誠然,日本實現民族獨立,進行資產的社會改革這兩次曆史任務是同時並舉的,他不采取公開對抗的形式,而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漸進方式。但是,要改革,就必然有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難免伴有強烈的對抗,以至搏鬥,其精神支柱,確實不能否認是汲取了陽明學說中某種東西的結果。
其三,日本學者汲取了陽明學中的“誠意”、“篤行”的知行合一功夫,使陽明學在日本得以廣泛推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是為針對時弊而發的,他說得明白: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從這一點看,他是重視行的,重“體究踐履,實地用功”。認為“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知者”。並宣稱自己的為學之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所以他教育門人既要學問思辯,也要踐履,學問思辯和“篤行”的過程仍然看成是“誠意”,即誠心誠意地“致吾心良知”的過程。但王陽明的這些觀點,總體上是對“時弊” 而發,是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至少發揚了先秦儒家實踐倫理的積極精神;況且,學生向先生學習,是應當有所取舍而弘揚師說,日本學者基於幕末情勢,利用了這一力行、實用哲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佐久間象山就極力提倡有用之學,認為“讀書講學,涉為空言,不及當世之務,與清淡廢事,一間耳。”“當世之務”就是學習東洋、西洋科學技術。吉田鬆陰明確提出學習“義理經濟之學”,他認為訓估之學、詞章之學、考據之學、佛老之學都是間接服務於當世的“曲學”,學習東洋道德,夕陽藝術才是“義理經濟”之“正學”。西鄉隆盛更為快捷明快,他主張學習應“自得於心”,以利用“較量格鬥”,不然的話,“空讀聖賢之書,如同觀人劍術,無絲毫自得於心。若不自得於心,一旦較量格鬥,則唯敗逃而已。”這些思想,對於當時日本人起來開港倒幕,廢藩置縣,教育改革,富國強兵,促進明治維新,無疑有重大影響和起過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