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藝術欣賞】看清宮製玉 談清代玉器興衰 (ZT)

(2013-09-19 17:02:48) 下一個



【藝術欣賞】看清宮製玉 談清代玉器興衰


白玉茶壺
 


痕都絲坦工“水仙盆”
 


羊頭尊
 


雲龍筆洗
 


香爐
 


代代有龍“水盂”

中國玉器史興衰,隨著中華文明的長河,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步入了滿清時期。在清代的二百六十八年曆史中,中國玉器史在這時期裏有著巨變。今天我就借著有 記錄的宮廷玉器,淺談一下清代玉器的興盛和衰亡過程。很多人會把清代玉器和瓷器的發展相提並論,其實清代玉器的發展興起晚於瓷器,下麵我就把清代分為三個階段,對清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以我個人的認識簡單闡述一下。

第一階段:順治、康熙、雍正、早期(清代玉器孕育起步階段)
滿清用軍事力量奪取統治天下後,經過了順治和康熙合理治理已經是百業懼興,社會基本安定。清代政府為了徹底的統治天下,借鑒漢族優秀文化來融入鞏固滿清的統 治地位,在雍正時期宮廷裏開設了幾個造辦處,玉器造辦處就在那時開設並運轉,現在存世公認的有少量的玉器,有雍正款。順治、康熙時期的落款玉器沒有發現。

在民間由於經過隋代到明代的第二次恢複和發展,百姓對玉器和玉文化也得到了肯定,在蘇州、揚州也出現不少民間玉坊。但是西域邊疆的戰事,始終解決不了玉料的來源問題,但是玉器和玉文化仍然在中華大地上繼續延續著……

第二階段:雍正後期、乾隆、嘉慶、中期(清代玉器的顛峰階段)
統治者對玉文化的重視,雍正時期宮廷造辦處的成立,玉文化得到滿清政府的肯定。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西域地區準葛爾和回部動亂,徹底解決了玉料在玉文化發 展中長期存在的關鍵問題。乾隆愛古好玉,中國就是一個個人崇拜主義的國家,皇帝愛玉那是帶動玉器發展關鍵的推動力。具有代表性的有,最大的玉器雕件 “大 禹治水”由那時的揚州製作,耗時十來年雕琢而成,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300多公斤的巨作。那時期仿古玉也成風,出現了一大批仿古玉器,文房用品在那時也悄然興起。個人認識乾隆時期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繼兩漢玉器的輝煌後又一個顛峰期,也是那時國力的體現。

談到清代玉器的輝煌,也有必要談一下,一支外域的玉器製作風格,痕都絲坦玉器。痕都絲坦玉器大多為薄胎、圖案舒密結合、鑲嵌工藝。乾隆非常喜歡,也為痕都絲坦玉器留下了不少詩句。

嘉慶時期繼承了乾隆時期的製玉工藝,隨著乾隆爺那巨車的慣性,保持和走完了嘉慶時期,一直延續到道光初期。俺認為那時期是借乾隆的慣性得到延續而沒有發展。

據記載乾隆和嘉慶時期每年宮廷用玉平均每年四千餘斤,民間耗玉更不計其數。

第三階段: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晚期(中西文化的衝突玉器衰弱)
玉器文化在清代的衰亡有兩個方麵,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有忙於簽定不平等條約而奔波,國力漸漸耗去。從道光到宣統雖然在 宮內有玉器製作,但是存世極少。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國力已經無法在雅玩上下功夫了,主要精力花在挽救清政府自己的命運上,這已經是清代後期的當務之急了。

再說清中後期翡翠被引入中國,同治時期的慈禧太後酷愛翡翠,有所疏遠了和田玉,當然翡翠的興起也有它色彩優勢的必然性。清後期盡管國力不濟,翡翠那年輕的新軍,也應該算在清中後期,溶入中華玉器文化的河流中的一條支流。

清代後期由於國力不濟,翡翠和和田玉,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的並駕齊驅地行進著,算是中華玉文化沒有在清後期斷送。以至到現在,大家追捧這高價的玉器,卻不了解玉的傳承,對於君子比德於玉也不作了解,隻是掛上件昂貴的玉器用來炫富的工具,往往他們就不知道玉器有軟玉和硬 玉之分,也不知道玉文化的源源流長。作為愛玉人士,應該有必要和有義務去傳播中華玉文化,讓當今太平盛世時學會愛玉,知玉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