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軍校的中國留學生

(2012-07-17 08:05:04) 下一個

答謝牧牧篇:日本軍校的中國留學生

來源:

本貼內容已被 [羅傑斯] 在 2012-07-15 13:56: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國近代飽受列強欺辱,清政府決定:編練新式陸軍。

除了聘請洋教習來華施教外,遣員到國外學習也是主要一招。繼留英學海軍、赴德學陸軍之後,張之洞的《勸學篇》為“留日學軍”風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學生去日本學習陸軍,基本是進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其他軍事學校畢業的,有,但人數寥寥。留日士官生不僅人數最多(共1626人),而且對中國近代變革的影響也最大。

陸軍士官學校是初等軍事學校, 其畢業生,下部隊服役兩年, 可以有機會進入高等軍事學校:陸軍大學。然而,要進入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通常要到一個軍事預備學校,東京振武學校(成城學校)學習語言和軍事基礎知識,然後經過半年部隊見習,再入正式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因此,對於中國尚武留學生,理想的訓練過程應該是:

東京振武學校,部隊見習半年;陸軍士官學校,部隊見習兩年;陸軍大學。

一:東京振武學校

東京振武學校是一所專為中國留學生開辦的預科軍事學校,為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屬。創辦於1900年,原名成城學校,1903年改名振武學校,開辦到1914年。初期修業13個月,後延長至3年。該校畢業生人才濟濟,對中國近代曆史產生重要影響。

事實上不少後來民國的軍政人員不過是在日本的東京振武學校學習,而沒有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振武學校的作用就是讓沒有軍事知識的中國青年先去學習相當於中學的基礎課程包括戰術、兵器等專業課和日語,然後再作為預備生去申請陸軍士官學校。

振武學校畢業以後,各種原因沒有進入士官學校,而同樣叱詫風雲的,有:聶憲藩上將,蔣中正上將,何成浚上將,陳 儀上將,曹浩森上將,等。

另外,蔣中正1910年冬於振武學校畢業以後,到北海道新偶縣高田陸軍第十三師團野炮兵第十九聯隊見習,計劃完成半年見習後,申請士官學校。蔣中正在見習期間,被安排到騎兵部隊養戰馬,留下了“老蔣日本放馬”的傳說,其美妙程度接近“蘇武牧羊”了。也許是蔣中正在見習期間悶悶不樂,也許是國內革命形勢的呼喚,老蔣終止見習後,沒有申請士官學校,直接回到了中國。

自然了,振武學校和士官學校是有天壤之別的。熟悉醫學預科生與醫學生區別的同學,可能會有點粗略概念。學完醫學預科的,當赤腳醫生勉強可以,和醫生是沒法比的。完成醫學生訓練的,才能成為醫生。

雖然東京振武學校有忽悠中國留學生和坑人之嫌,但在當時清末民初那一段時間中國普遍缺乏軍事人才的背景下(甲午一戰,清軍裝備雖然先進但不過是拿著優良武器的冷兵器部隊而已,而更有外國記者記載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雙方槍聲響了一天都沒打死幾個人——因為沒有瞄準後開槍的習慣,據說大規模將瞄準後開槍的習慣當做教科書編入教材的還是蔣中正提出的),該校還是對中國近代軍事曆史產生比較重要影響(至少讓人明白如何瞄準射擊)。

事實上,也有不少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甚至日本本土的青年,為了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而先上振武學校的。

在成城學校成立前,也有零星中國留學生直接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的,多為清軍的年輕有為的初級軍官。鑒於後來到日本學軍事的人員多起來了,包括從來沒有進過軍營的書生,也許是成批接受中國軍事留學生的某種協議,於是有了這個預備學校。

1898年冬,中國第一批學習陸軍的留日生東渡赴日,“中國士官生”自此發端。一期士官生均由各地方大員選派,其中以張之洞遴選之湖北籍最多,袁世凱所薦之直隸籍次之19007月,成城學校第一屆中國留學生共45名畢業,之後根據所選之科目被分別派到日本近衛步兵第四聯隊、日本近衛野戰炮兵聯隊、日本近衛騎兵聯隊、日本近衛工兵聯隊試習,經過半年的入伍試習後,其中40名士官候補生於190012 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班第一期。

下麵是曾經在該校學習的部分中國名人:

蔡鍔, 1900

成禺,1901

陳獨秀,1902

歐陽予倩,1902

方聲濤,1902

吳玉章,1903

王揖唐,1904

唐繼堯,1904

程潛,1904

趙恒錫,1904

李烈鈞,1904

孫傳芳,1904

孫武,1904

何成浚,1904

閻錫山,1905

尹昌衡,1905

黃郛,1905

蔣中正,1908

張群,1908

薑登選,1908

楊宇霆,1908

熙洽,1908

何應欽,1909

臧式毅,1911年

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一所日本最古老的陸軍初級軍官學校,其前身為創建於1868年的京都兵學校,次年遷往大阪,1871年遷往東京,1874年,根據《陸軍士官學校條例》正式建立陸軍士官學校。

1875年,第1期學員入學,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學製3年,招收11期後,1889年,該校實行士官候補生製度,招生對象改為高中畢業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養軍官36900名。1945年日本投降後,陸軍士官學校被撤銷。

190012,從成城學校畢業而來的40名中國士官候補生,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被稱為中國班第一期(後來中國人的回憶文章中,提到XX畢業於士官學校第一期,指的就是這個中國班第一期)。

中國班第一期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未單獨分班,而是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13期,與日本本土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

190111月,13期學員畢業離開士官學校,中國班的39名(一人在期間病逝)士官畢業生,見習完畢後,於19023月之後陸續回國效力。

第二期25人,也未單獨分班,而是190112月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14期,與日本本土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於190211月畢業離校。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期的張紹曾和吳祿貞,第二期的藍天蔚,素稱“士官三傑”。(他們是在士官學校學業傑出,還是在回國後表現傑出,而被稱為“三傑”的,我不知道,沒考察出來。)

第三期95人,也未單獨分班,而是190312月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16期,與日本本土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於190411月畢業離校。

因為中國第三期即日本士官學校第16期時中國留學生 蔣百裏畢業總成績是第一名,因此獲得日本天皇授予的指揮刀。被譽為中國士官生三傑 (蔣百裏(16期步兵),張孝準(16期工兵),蔡鍔(16期騎兵))之首。這個“三傑,是因為在士官學校的學習成績軍事素質等方麵傑出表現的結果。

*這裏有一個爭論的熱點,就是“蔣百裏獲得16期士官畢業生第一名後,是否獲得過日本天皇授予的指揮刀?”這個事情,我確實沒有考察出一個確實的結果來。但我通過仔細閱讀了質疑方的質疑邏輯,認為質疑有吹毛求疪之嫌。陸軍大學有軍刀組,就是每屆前6名畢業生接受天皇授予的軍刀,第一名還要被天皇招見,發表自己的建政建軍的見解。“軍刀組成員”的榮譽很大,是要寫入簡曆的,在日後的晉升中,是會起一定作用的。由於士官學校是初等學堂,隻有第1期畢業時天皇親臨。然而,士官學校每屆畢業生的第一名,還有帝國大學的畢業生第一名,都是會得到天皇授予的禮物的。我是相信,蔣百裏是得到過天皇授予的禮物的,至於是軍刀,是短劍,是銀表,還是什麽別的東西,並不重要。至於日本在“曆屆陸士第一名列表” http://www2.wbs.ne.jp/~ms-db/other%20data/rikugun%20sikangakko.htm,把16期的畢業生第一名寫成永田鉄山,這個不奇怪。永田鉄山是日本學生的第一名,是中國士官生都知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麽,如今質疑的人中,多是現在的小青年,而質疑的對象,則是中國士官生的回憶文章。最後,強調拿出證據來,我認為是無理的,甚至可恥的。因為中國不需要意淫一個“軍刀”,我就沒有任何快感。而為什麽一定要否認呢?否認之後誰有快感呢?扯遠了,踏上無聊的領地了。

從第四期83人,190612月入學,19085月畢業開始,由第五期58人,19077月入學,190811月畢業延續, 直到以後各期,士官學校將中國留學生單獨分班學習了,成績再也不放在一起比較了。

再有再優秀的學員,也就沒有機會表現了。

附錄:

北洋陸軍上將60人中,以下來自士官學校(含振武):

張紹曾,日本士官學校;

閻錫山,日本士官學校;

陸錦, 日本士官學校;

聶憲藩,日本振武學校;

蔣雁行,日本士官學校;

劉存厚,日本士官學校;

孫傳芳,日本士官學校;

周蔭人,日本士官學校;

王汝勤,日本士官學校;

吳光新,日本士官學校;

盧香亭,日本士官學校;

劉宗紀,日本士官學校。 

255名國民黨上將中,22名來自士官學校(含振武):(截止1949年)

  蔣中正:日本振武學校炮科

  程 潛: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應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

  朱紹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李烈鈞: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陳 儀: 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擊學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許崇智:日本士官學校第二期

  何柱國: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曹浩森: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黃慕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炮工學校

  蔣方震: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 (第一名畢業生)

  吳光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蔣作賓: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

  王樹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

  朱綬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

  賀耀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輜重科

  錢大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鄒作華: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另外,東斌學堂出了二位上將:

  熊克武:日本東斌學堂

  但懋辛:日本東斌學堂

二:陸軍大學:

早期,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極少數成績優異的留學歐洲,成為高級軍事人才。

1878年(明治11年)12,日本陸軍省參謀局獨立出來,成立參謀本部,直屬天皇,意味著軍政和軍令及政治和軍事的分離。 

參謀本部的成立,麵臨著高級參謀人員的缺乏。1882年陸軍大學校條例出爐,確定以培養參謀人才為目的而設置陸軍大學校(簡稱陸大)。

請洋人做教師,招收陸軍士官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中,留學歐洲選拔剩下的優秀人才,培養能高級軍事人才,是其基本套路。

開始日本的陸軍是學法國,培養拿破侖。但普法戰爭的結果,讓日本人嚇了一身冷汗,轉向普魯士,請求德國推薦優秀軍事戰術專家來日本陸軍大學校擔任教官。 

陸軍大學校門檻極高,招生對象是陸軍下屬各聯隊的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軍)官學校畢業,在部隊服役兩年以上,28歲以下的步兵和騎兵少尉軍官,服役一年以上,30歲以下的炮兵和工兵中尉軍官。加之極其嚴格考試和麵試,能通過的是鳳毛麟角的十幾個人。考生的合格率隻有10%。兩次戰爭時期學校封校停止招生(1894年的日清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學員全部上前線參戰,戰爭結束命大的回來繼續上課。

陸軍大學校的學製為三年。有“十年人事”之說,就是畢業十年肯定升到大佐,至於將軍則要看能力和人事關係了。而非陸大出身的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軍官,最高隻能幹到中佐,極少數才能升到大佐,將軍就更不要想,除非死後追晉一級或兩級。

陸大在日本是很狂的。

陸大畢業生的前6名,可獲得由天皇親賜的軍刀,軍內稱其為“軍刀組”,在日後軍職升遷時有優先權,而且第一名更能直接麵見天皇本人,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28名甲級戰犯中,除10名公職人員和3名海軍將領外,其他15名均為陸大畢業生。不誇張地說,日本陸軍大學就是一所培養戰爭罪犯的搖籃。

陸大畢業生最少一期是第3期,共計7名。

陸大畢業生最多一期是第59期,共計199名。

51期至第58期學業改為兩年製。

59期從昭和18年(1943年)121日入學,至昭和19年(1944年)1220日畢業,學業為一年。

學業最短的是第60期,從昭和20年(1945年)211日學員入學至昭和20年(1945年)86日學員畢業,僅有不到6個月時間。

學業最長的是第19期,從明治35年(1902年)89日學員入學至明治40年(1907年)1130日學員畢業,近54個月。中間有25個半月因日俄戰爭停校。

每期軍刀組成員不等,最少一期是第2期和第5期,各2名;第13期、第15期及第17期及以後每期均為6名,但第38期和第59期各產生8名。

1期至第60期總共產生327名軍刀組成員。

19458月,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發出命令,廢除日本陸軍大學校。

我不知道實際上,陸大有沒有中國的畢業生,我隻查到了一個:

愛新覺羅•溥傑(陸大59期)。昭和18121日入學,昭和191220日畢業。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弟弟,皇位第一繼承人。死於1994228日。

網上有提到的:王士珍、孫傳芳,陳儀,盛世才、楊傑……皆是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

鑒於沒有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資料,所以不能多說。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一定是在陸大學習過,是否是正式學員而且畢業,就不好說了。個人覺得,如果不是到了最後,溥傑入學的可能性都不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