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克強成長經曆:北大法律係的“黃埔一期”(組圖)

(2012-04-02 18:02:58) 下一個
李克強成長經曆:北大法律係的“黃埔一期”(組圖) 多維

1955年7月,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時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學進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學習。合肥八中創辦於1956年,以“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為校訓,校風以“尊師、育才、礪誌、求真”而著稱,是一個有個性、有特色的中華名校。

李克強出身於幹部家庭,青少年時代受父親李奉三的影響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鳳陽縣縣長,其後任安徽省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然而,由於李克強成長在政治動亂的年代,步入中學時,全國所有的學校已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也被取消。

從小好學的李克強雖然成績優異,但也隻好輟學在家。當年,父親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與供職於安徽省文史館的國學大師李誠談文論道。

少年的李克強聰明好學,天賦過人,使得李誠將其視為門生,諄諄教誨,向他講授中國的古典文學、治學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時還認真地給他說文解字、開讀書目錄。他要李克強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國史,幷給李克強整段整段地背誦《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古文選。

李克強每有看不懂或聽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用平和的語調給他講解。拜李誠為師的5年時光,李克強在“停課鬧革命”的日子裏學業不但沒有荒廢,相反學識與日俱增。




到農村去,插隊“帝王之鄉”


1974年3月,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下,李克強也離家到農村插隊。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有“帝王之鄉”之名。從城市來到這塊偏僻貧窮的地方,李克強可謂曆盡艱辛。由於水土不服,他曾經一度全身皮膚潰爛。然而,他照樣堅持田間勞動,一年到頭大都用印有“為人民服務”的挎包裝著幹糧和鹹菜下地勞動。漸漸地,農村生活習慣了,農活也大多會做了。艱苦的勞動生活鍛煉了李克強的筋骨,磨礪了他的意誌。

插隊期間,李克強每天從田間披著晚霞歸來,心底銘記李誠教誨,自學從合肥帶來的書籍,夜幕降臨之後還往住挑燈夜讀。同時,他還嚐試著把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帶領農民科學種田,推廣水稻良種,深得農民的擁護和公社黨委的賞識。

1976年5月,他終於站在了黨旗下,舉起了右手,莊嚴宣誓。這一刻,他意識到自己真正長大成人了。

20世紀70年代末,李誠去世。正在鳳陽插隊勞動幷已任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李克強得到噩耗後,悲傷不已,痛定思痛後他立誌成才以慰藉遠去的靈魂。

1997年5月15日,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憶了與恩師交往的點點滴滴,並對李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右三為李克強

恢複高考,第二誌願才是北大

1977年8月,鄧小平拍板恢複高考。李克強立刻著手準備課本,積極備考,起早貪黑,為的是那個年代一個似乎遙遠的夢——上大學。

這年12月,那場在冬日裏舉行的考試,成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在填報高考誌願時,他的第一誌願是安徽師範學院,第二誌願才是北京大學。畢竟,這一年高考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競爭最激烈的一年,聽說錄取比例是29比1,他擔心北大錄取分數線太高,盡管心儀燕園,也是隻能作為第二誌願備選。

……高考錄取通知終於收到,懸了多日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讓李克強興奮的是,自己被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法律係錄取,這在鳳陽轟動一時。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聯名簽訂了分田和包產到戶的契約,由此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序幕。而這一年的3月,李克強已帶著憧憬告別了4年的插隊生活,離開了日後有中國農村改革“大包幹”發源地之譽的鳳陽,走進北京大學。




北大法律係“黃埔一期”那班人


老師稱他們是“黃埔一期”

北大法律係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

龔祥瑞早年專治政治學,曾赴英國深造,對西方政製、法治有親身體味,兼具政治學與法學的素養。聰明勤奮的李克強很快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

“文革”期間,公檢法被砸爛,憲法淪為廢紙。教學中一些老師對憲法話題噤若寒蟬。然而,龔祥瑞在課堂上暢談民主憲政真義,讓李克強等深深感受到“恰似天降甘霖”。

在龔祥瑞那裏,李克強知道了何謂真正的自由主義和憲政精神。龔祥瑞主張,憲法具有最高性,即使最高權力機關也必須遵守。龔祥瑞告訴李克強他們,憲政道路就是法治的道路,法治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

在校期間,李克強已經在學術上嶄露頭角,曾經提交一份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係統、信息及控製》,試圖以現代控製論和係統論解釋法學學科問題,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同時也得到龔祥瑞的好評:“它是把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等新型科學方法運用到法學研究的一次嚐試。”

與此同時,李克強翻譯的《英國憲法史綱》由法律係打印,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

當時,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湧動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並且向社會領域侵襲,計算機也在與法律聯姻。龔祥瑞認為有必要向國內介紹這種動向,於是便草擬了一篇文章。但同時又以為自己的學生作為麵向未來的一代,應該對此有更濃的興趣。為此,他把文稿交給了得意門生李克強,並要求他作補充及至修改。

李克強後來撰文回憶:“大概因為我當時還年輕,更因為我常受先生們那種尋常心態的感染,竟然毫無顧忌地按龔先生的要求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交還給他。龔先生收到修改稿後當即認可,並把我和他的名字並列在一起拿到一家法學雜誌去發表。當時的法學雜誌種類還很少,可以推測,編輯部之所以願意很快發表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有龔先生的名字。”李克強感慨地寫道:“在北大,學生與先生所具有的某種平等關係,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麵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麵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

教過七七級的北大法學院教授楊敦先親切地稱呼當年82位法律係學生為“黃埔一期”。楊敦先回憶說,“黃埔一期”思想活躍,“一般學生不能比”。楊敦先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強。

從主掌“學生人大”到始建“政治代表隊”

1982年1月,“黃埔一期”畢業,李克強等27位學生被評為北大優秀畢業生。

畢業前夕,李克強麵臨人生選擇。他的很多同學選擇了赴美或赴法留學,李克強用兩個月的時間複習了有關課程,雄心勃勃地準備留美考試。

但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的領導才能及沉穩性格,先後十多次找他談話,要求他留校擔任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書記,領導學校近萬名共青團員。

經過馬石江的多次思想工作動員,李克強終於選擇了留校。其實,做學生工作,於李克強是輕車熟路。作學生時,李克強就是校園裏一位思想活躍、言詞犀利的學子,曾被選為北京大學法律係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委員。

當時北大學生會學習香港一些高校學生會的製度,也嚐試創立了權力很大的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專門監督和製約學生會。常代會由每個係、每個年級推選一名代表參加,討論和決定與學生有關的大事,是全校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構,被譽為“學生人大”。

李克強擔任過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主席,他的校友回憶說:“在(學生會)常代會上……在文科學生中,李克強發言較多,而且見解尖銳深刻。”

擔任團委書記後,李克強將北大的共青團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非常活躍。

20世紀80年代初期,北大共青團出現幹部數量匱乏、業務素質差、基層組織不健全等問題。李克強心想:要設法挽回10年浩劫的損失,必須全麵提升共青團事業。他決心加強團組織的隊伍建設,為各級團組織培養骨幹,為共青團事業培養人才。於是,他著手創建北大團校。

很快,北大團校成為學生心目中響鐺鐺的“政治代表隊”。最吸引大學生的,是團校每項活動都與學生的實際密切相聯。學生們說,在團校不僅學習了理論、鍛煉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我們不同時期遇到的各類認識問題。




李克強恩師季羨林

終身難忘“馬、季”兩師

當時,李克強仍然師從龔祥瑞,專攻《外國商法》,寫出過經濟論文《經濟改革中市場的法律控製》,翻譯了《改進法律機製以適應經濟的發展》,並在龔祥瑞的指導下,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譯著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在翻譯《法律的正常程序》時,英國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詞語,既難懂且難譯。一天,李克強遇有一詞,實在弄不通,恰好因為參加校外的一次會議,與國學大師季羨林同住在西苑飯店,就向季先生請教。季羨林先生當即做了回答,但同時又說:“你可以先這樣。”李克強當時還不理解他說的意思,當天晚上又發現季先生沒有住在飯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強說明了這個詞的由來,多種含義解釋得十分詳盡。“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當晚認真地查閱了這個詞。也許,季先生幷不是一定要向我傳授某種知識,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詮釋著‘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含義。”

多年之後,李克強回憶起這件事,仍然感慨不已,在他看來,馬石江把自己帶入了共青團事業的工作之中,而季羨林讓自己懂得了如何為學與處世。為此,“馬(石江)季(羨林)”兩師同樣讓李克強終身難忘。

王照華的點將與兩位經濟學家的點撥

當上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後,李克強保持不少求學時的銳氣,雖然在北大莘莘學子中受到歡迎,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校外其他行業背景不同的團幹部中,就常常鶴立雞群,顯得“另類”。他經常在一些場合對一些重大政治、社會議題發表思想相當解放的獨立看法,招致其他領域的團幹部的非議。

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十一大代表時,這名北大團委書記居然落選。不過,李克強本人似乎並不太介意這些,但是,時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王照華點將幹預,李克強列席了團十一大。

1982年12月2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共青團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17人組成常務委員會,王兆國為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李克強被選為團中央常委。曾有評論說:至此,李克強進入政壇快車道。

不久,李克強被正式調到團中央工作,由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10號樓。他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秘書長。

1983年12月8日,共青團十一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增補李源潮、宋德福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在書記處分工中,他分管學校口。

兩年後,共青團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增選年僅30歲的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

1990年3月,李克強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考察組,來到安徽省金寨縣這個當年劉鄧大軍戰鬥過的地方,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老區的現狀震撼著李克強等考察組同誌的心靈,也更堅定了他們實施“希望工程”的決心。

兩個月後,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誕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

很快,“希望工程”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一般人不知道,“希望工程”的一些重要管理製度出台都是李克強親自督辦的。

共青團十三大閉幕以後,李克強當選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有人說,李克強總能先人半拍。在團中央工作期間,他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強當過知青,知道農村經濟凋敝,每到年初許多地方就鬧“春荒”,沒有飯吃農民就成群結隊出去討飯。在讀北大在職研究生時,他關注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他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指導老師是經濟學家蕭灼基。後來,師從經濟學家厲以寧,在1995年拿到博士學位。

而今,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二樓展廳陳列著該院前院長厲以寧的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為厲以寧與他的3名弟子合著。那是1991年8月,厲以寧把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3位在職博士生以前的碩士論文整理成一本書,並為書的其他章節作了補充,加上股份製的內容,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當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後,備受經濟學界關注。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本書的所有論點後來完全被認同,漸漸變為正在實行的政策。




得到全麵曆練的“50後”穩健務實


1998年6月,李克強調往中原,出任河南省委副書記,一個月後接任代省長,半年後轉正,時年44歲。李克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長,也是第一位“博士省長”。2002年,又出任河南省委書記。

2004年12月底,中央宣布李克強調任遼寧省委書記。於是,他擁有一份豐富而完整的履曆——從北大法律係求學開始擔任學生幹部,並進入共青團係統,再由團中央第一書記轉任地方大員,仕途可謂“平順”。對李克強來說,由中央到地方,由農業大省到工業大省,不僅完善了履曆,更重要的是能在不同的挑戰前接受全麵的曆練,可以幫助他更有信心應付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2007年10月22日,在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上,李克強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李克強告別遼寧進入北京中南海,去為整個中國謀略施政。

2008年3月1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李克強等4人為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是副總理中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其他3人均為政治局委員),也是4人中最年輕的一個。李克強不僅是首位“50後”的副總理,而且是近20年來最年輕的一位副總理。很明顯,他是中國未來政治領軍人物之一。出身法學和經濟學專業的李克強,也成為近年湧現出的人文社科背景官員的代表人物,這種趨勢也正好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治國理念的轉向相契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