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繪畫的商業價值說開去

(2010-04-03 01:39:08) 下一個
TO Whisper:我答應的事
來源: ABC--04-12-02 11:43:56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薇小妹好, 四個月前我打算向您請教一些藝術創作問題。我上網是虛心學習,理解
和吸收一些新、奇的觀點。 我讀了您的文章後深感您是位了不起的才子。而且您也
在探索和學習。可喜的有三點:1。 您是個能講清理且愛講理的畫家。2。您是個思
想解放版畫出身的畫家。3。有靈行、悟性還有點執著。我惜才相信沒看錯。

老夫這點偽裝也逐漸脫去。主要是我的年齡讓大家猜疑。耳福首先叫我老先生因為
我和他的老師金石家伯齊是朋友。伯齊大概今年有63左右。前幾日我又在走廊講我
回學術界,以此推論我不到55歲。我後來發現WXC需要個老人家, 所以就當仁不讓
了。常來WXC的朋友有20多位和我見過麵,我定了個紀律:一概叫我老先生。 其實
不管我年齡多大,您能看出我是個用心的人且思想開放。用心和思想開放本是相互
矛盾的, 但我能同時作到這兩點。

那麽我就想到那兒寫到那兒吧,來個潮派式的論畫。。

我打算和您探討的是繪畫的商業價值。因為藝術價值是無法定義的,準確的講:畫
是人畫的,但人定不了畫的藝術價值和界限。而繪畫的商業價值有一個大的範疇和
無數的小範疇。大的範疇是隻人而無數的小範疇是不同的人。有些繪畫的商業價值
是有時間限製的, 而另一些是長時間的。 我相信您對繪畫的商業價值極有興趣。
因為一旦您找到了一條路,您也不用再搞現在僅為吃飯而幹的工作了。對老夫也一
樣。

既然繪畫的商業價值是為人服務,那麽它一定要滿足人的一些需要。比如:七情六
欲、或生理循環。人在物質擁有(或占有)欲上有一共同點:物以稀為貴。繪畫的商
業價值也正此。看看那些風派畫家、科學家們對此領悟極深。自己專長不強,於是
玩邊緣的、雜交的。再行不通,就來一套讓人能聽懂20%宇宙語式的藝術理論,加入
輿論抄作,他的畫的商業價值也就出來了。我不反對風派畫家、科學家們的玩法。
但是物以稀為貴,玩濫了就不稀了也就不貴了。官方有聰明人在。25年前大陸文化
部就規定了幾位國寶級畫家,就是玩濫了的畫風經這幾個人手也是國寶。有點霸道
了!

前兩天電視上紀念李苦蟬。放了不少苦蟬和他的學生談藝術創作,可以說思想解放
不拘泥傳統畫法。但就作畫技法上,竟說不清苦老的特點和發展。就更別拆筆法、
墨法了。30多年來, 我一直不滿於這種宣傳。我有一位大學講師喜歡在課堂上用1/3講
理想抱負和致學,但解不了方程,答疑不知其所然。最後隻能寫書了。非嚴肅藝術
起源於八大,看看朱耷的畫,再看看苦老的。。。薇小妹,您可能第一此看到我這
麽放肆,但是我的心裏話。看到許多畫國畫的特別是一些在海外教國畫的作法,讓
我痛心。

繪畫的商業價值也人生理循環的需要。打個比方:聖誕歌年複一年的唱,唱法各異
但幾輩人聽下來都感覺不錯。年輕時,我向高手學畫時悟出:隻要能把自然的節奏
用筆墨反映到宣紙上就是不壞的作品。習畫10年後,我發現70%的筆法和墨法就是這
麽一代代相傳和發展的。意境刻畫不說,筆法、墨法就足以讓國畫有脈搏。

可惜能下功夫學習國畫的人不多了,能了解精華的人太少了。二十年前隨先師學習
的第一位弟子(非常著名的山水畫家)過世, 2002年第二位弟子84歲也走了,雖功夫
遠不如第一位弟子但名氣太大。從功力上和用心上我已是稀物了。我仍要求自己了
解新事務,望於晚年還有發展不管是在藝術理論還是商業價值上。

小妹,該聽聽您的了。



好,果然是先生一言,駟馬難追:) (圖)
來源: whisper04-12-02 12:15:0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TO Whisper:我答應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剛看到您的貼子,前陣出去玩,現在公司上WXC特別慢,不知是誰跟我搗亂,所以上網不夠方便。

上次和您,耳福討論下來,確實收益。最近又在反思,下麵轉一個網友對於我的“我之外行看中國畫”的回貼,再加上我的回貼的回貼。裏麵也涉及到繪畫的商業價值。請您先看著,嗬嗬,跟上開胃口菜一樣,我再另外回先生此貼。
********************************************************
中國自古似乎對擅畫之人有分畫家與畫匠之傳統

莊生

西方好像並無此說,能畫之人皆是畫家,唯有高明和平庸之別而已。

古人說“情棋書畫”,真意不過將畫作為調心養性之一手段而已,所謂借假修真,作畫隻是君子修身的一種手段,而以其謀生者則隻堪為匠。看過三星堆鑄像和兵馬俑會驚服中國人遠久以前的藝術功底就如此高超,不遜西方半點。隻是中國傳統認為形式上的花哨繁雜對個人修養隻會亂心迷性,所謂君子當小心護心持念。寫實繁複的工筆畫雖在中國畫裏也有一席之地,但在書畫的哲學領域一直是被歧視的。像趙佶雖然也是大師,其畫其人卻在主流文人間並無半點位置,中國畫裏的工筆畫流能夠得以傳承發展下來,感覺還是實用主義所至,本來它完全是可以更好更高超的。

也正因此,中國畫是以景表心。畫者觀者,山川日月皆自於心不於眼。欣賞中國畫,沒有一定的中國文化背景的熏陶是意義不大的,這點從一方麵限製了中國畫向外界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麵卻也解脫了在相同文化環境裏對中國畫創作的束縛。

形式對創作的束縛,西方表現在19世紀以後的音樂美術領域,基本上就不再出現莫紮特達芬奇似的大師,因為既有的表現形式已經幹涸,作為突破後來有了美術方麵的印象派, 音樂方麵的先鋒派等等,不過大多越走越窄,使得到現在我們去音樂廳聽得還是歡樂頌,去美術館看得還是倫勃朗梵高。而中國則表現在自唐宋之後,詩詞歌賦不過而爾,一千年過去了,李白之後不再有李白,蘇軾之後不再有蘇軾。

中國畫的文化傳統背景決定了其和中國哲學思想密不可分的聯係,返璞歸真,中庸厚重這些指導思想使得中國畫重視氣勢全局而忽視細節。所以,打個比方,在人物事件等的表現上,中國畫遠較西洋畫為遜,可是如果要以;孤帆遠景碧空盡,不盡長江滾滾來為題作畫,一個水平一般的中國畫畫家也可以很貼切的把這個主體表現出來,而西洋畫家裏,即使是大師也絕對無法把這個主題宏大深遠的含義貼切的表現出來的。
********************************************************

畫家與畫匠及其他

whisper

畫家和畫匠之分,西方也有,試著區別這三個詞artist, artisan, craftsman.

琴棋書畫,的確有它的心理調理功能。那些畫傳統國畫的老先生,修行不在寺院,養性樂於畫內,所以個個童顏鶴發,長壽健康。所以畫畫練字,實際是心理排毒過程。同時是雙向享受,畫裏麵生出顏如玉,色如花,對個人心靈又是一番熏陶。

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從來不讓西方藝術。看過記錄片“考古中華”,有一期是講三星堆,造型之美和功能之全,超絕卓越。還有其它地點,都讓人歎為觀止。

工筆畫不受重視,得不到發展,和中國曆史上的審美取向有關,比如求拙棄巧,好大棄小,能虛勿實等。工筆畫好壞都載在這個形式上。有一種偏見,工筆花鳥是偏女性的,是次於山水的;瘦金體是工整的,但是表麵讓人覺得遷弱陰柔。

用來謀生,從理論上來說,自然有一些臉麵上掛不住,與清高隱退的原則不符。從實際上,也容易讓作品市場化,成為一種流水線生產。所以不是說,錢多了,畫家的作品質量肯定下降;但錢多了,畫家的潛意識容易貪婪起來,不想嚐試和失敗,容易重複自己成功或討好的地方。從某方麵講,想要超越自我,銳意進取,最健康的解決方法往往不是靠畫謀生。

當然也不排除米開朗基羅,被人給包了,噢,就是大貴族或大主教給出錢,他給人做雕像,畫天頂。首先他是一個出色的匠人,從工藝製作,到造型基礎,他都無懈可擊。但是他不僅僅是匠人,當作品完成之後,觀眾因此出現的視覺美感,聽到的畫外音,產生的宗教感,把他從匠人裏麵脫離出來,所以他不僅是獨具匠心,而是裏外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凡高因為他的生活經曆,他倒是一直想當匠人,但是天生在技術上,他就沒法過關,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上少了一個匠人,多了一個天生的藝術家。

“畫者觀者,山川日月皆自於心不於眼”, 正是如此。應為畫者觀者實際已經有一個成竹在胸,所以觀畫是意會神會過程,一眼望去,一張畫無力無氣,也就是死定了。隻是對自然外象的表現,及其準確度,從來都不苛求。習國畫,多重在臨摹前輩們的第二自然,從筆觸中形成對自然的影像,而不是注重去第一自然寫生。假如能把那幾個皴法,筆法爛熟於心,基本就可以被稱為國畫家了,當然生成境界高低,全看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了。

形式固然對創作有束縛作用,因此有的時候,當打破了形式,一切都迎刃而解,而且是事半功倍。為什麽“我們去音樂廳聽得還是歡樂頌,去美術館看得還是倫勃朗梵高”,這是一個欣賞的習慣性和冒險承受問題,或者說聽眾觀眾依靠個人對作品的了解程度來選擇欣賞對象。對音樂投入很深的,對新一派大師,也更能理解,接納和欣賞近代的大師和新風格。看得畫多了,不會滿足與關看幾個公認大師。雖然說這些大師的作品是頂尖極的,所放射的能場也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想對藝術音樂的有深切而廣厚的感受,絕對不能光是研究幾個裏程碑,這樣容易浮光掠影。

中國畫並不是不注重細節,而是用一種簡約的表現形式處理細節,比如畫眼睛不點眼珠,畫結構不寫明暗。但一個蝦,水墨間,就能表現其透明感和質感。六個柿子,卻能有田園之境,數透人生之意。與其說是在表現人物和風景上,東西方的表現力有差別,不如說是在寫實和寫意上,東西有別。東方的詩歌,繪畫,善虛寫,善借喻,寫人不說五官,卻說如花似玉,人麵桃花。西方的文字繪畫,一頁紙,一幅畫,全在細到極致地描繪一個台燈,一個窗簾,一個人的臉,和她帶的珍珠耳環。“孤帆遠景碧空盡,不盡長江滾滾” 這樣的場景,英國的特納是最為擅長,也因為他走出寫實形式。

從繪畫的商業價值說開去
來源: whisper04-12-02 13:29:5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TO Whisper:我答應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承蒙老先生不棄,現在實屬做了繪畫閑人,表現在光說不練,慚愧:)

我認為用心和思想開放不矛盾。用心之人,悟性漸進,思想愈加活躍。思想越開放,心路不亂,境界愈加澄明,我看是相輔相成。經常接受尋找變化的人,反而在實現一種大的用心專一。

我不是什麽假清高,誰不想賺錢,但是繪畫的商業價值主要有畫商和經紀人如何運作,如何宣傳,如何銷售的技巧。個人也可以當自己作品的經紀人。而前提是他們必須獨具慧眼,發現作品獨特的藝術和商業價值,作為個人,就是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但是畫畫的人,我還是傾向多研究些繪畫裏麵的東西,而不是畫外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麽有這麽一個專業,叫藝術經營,當然大都辦得一般,因為畫商有的是直接理論專業畢業,見過豬跑的人,還有的是有商業才能,有的就是底氣足有錢有興趣。

這不是說個人就隻能束手就擒,等著畫商來找我。但作畫的過程,我認為,首先是一個很“自私” ,很個人,很隱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麵,你隻需要最真實坦白地麵對自己。你不需要去考慮什麽太多的藝術功能性,比如拯救全人類啊,隻能是通過飛揚美,間接地通過打動人們從而抑製醜。藝術功能性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戰爭時代的革命藝術,中世紀的宗教藝術,都是藝術跟著革命,跟著宗教走,並沒有形成獨立性。你也不需要去研究藝術的商業性,被其牽製,創造是能動多變的,別人總結的隻是不變的幾個共性和規律,非常單調boring. 如果畫家整天關心什麽好買,估計自己的道路會越走越窄。

物以稀為貴,確實是這個道理。過去聽一個特年輕有為的繪畫理論教授侃,就是說他現在搞的那一套,目前還沒有人搞,所以走紅。這跟唱流行歌很象。話說回來,你的畫不流行,說明你的畫在商業上不夠成功。你的畫流行,說明你容易被模仿。所以這時候畫家不僅要頭腦清醒,也要固執自己的秘方絕招,就象可樂終究不公布其成分一樣,這個秘方也許很簡單,也許很不簡單,也許來自天資,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最後一種容易很快放棄自我,加入抄襲別人的行列。

老先生說的這點很對,現代人學中國畫,大都靠意會,憑感覺,也算是走捷徑,金庸一句無招勝有招算是說到心裏了。但在技法,在根本上不夠鑽研,不求甚解,眼高手低。在海外教國畫,哈哈,的確有的變笑話了。我當學生時,也因為怕老美退休老人不好打發時光,象模象樣地,照毛畫虎地當過一陣文化館中國畫老師。其實自己知道,我那中國畫的兩斧子,哄人開心罷了。不過讓他們練基本功,還不算誤人子弟。就象這裏開餐館的,在國內有的連勺子都沒有碰過吧。水分是有的,隻要沒有騙人,學畫的也是娛樂,吃飯的也是管飽,也不是都去較這個真。

這個自然的節奏,韻律,規律,和音樂,和數學都有關係。重複中變化,變化中和諧,矛盾中平衡,對稱中傾斜,可是要做得好,很不容易。好的畫,就象好的交響樂,好的菜,齊了,但依然餘味繚繞,有所欠缺。

是啊,大師一百年不出幾個,但幸運的是他們的作品仍然留下來,可惜的可惜是那個隻有他們自己明白,或者自己也不明白的秘方,就很可能和他們一起長埋地下了。有靈性的後人,也許在靜態地打量他們的畫的時候,會忽然悟出其中的點滴,再傳給後人。
回複:從繪畫的商業價值說開去
來源: ABC--04-12-02 17:24:34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從繪畫的商業價值說開去whisper2004-12-02 13:29:59

薇小妹。您所說的在繪畫的商業途經中畫商和畫家的位置我完全同意。當然還有個大前提,就是畫商事先已選定了某種風格的畫家。否則真要是靠著畫家的自我和發揮,畫是人畫的,但很可能不是給人看的。小妹一針見血:風格不變的畫家,時間一長
就呆板且被模仿。風格常變的畫家保不住品牌。我不懂西畫但國畫是有講究的。以耳福常舉的石濤為例,後人中大凡有相同功力或在其上有發展的,即便是模仿也不易。

下周一以後,我隻能當讀者了。抽空把過去答應您的事辦一下。
  

繼續說:)
來源: whisper04-12-03 06:56:20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回複:從繪畫的商業價值說開去ABC--2004-12-02 17:24:34

有經驗的畫商大都比較眼光獨特,摸透市場的求和畫家的供,從中搭橋賺錢。所以畫廊好不容易幫你找準了方向和消費群,它們不會希望你忽然女大十八變,哪怕是越變越好看。它們不要驚喜。

畫家在市場分析方麵能力大多比較弱,所以和畫商,評論家是互利共存關係。在音樂上,唱歌的和音樂製作人之間的關係就配合得更默契。音樂製作人首先很懂唱歌的人,同時很懂把她/他的歌如何包裝,所以相互的交流更多,更互動,共同探索,共同提高。畫家和畫廊的關係比較被動些,畫家得求畫廊帶銷,並挨40%-50%的宰。畫廊要你定型在什麽風格你就照辦,同時畫廊希望你變成一個造畫機器。由此可以看出畫家過早地定下畫廊,也就過早地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創造力會有所影響。

石濤的特點是他模仿古人最不象,當然這是他有意識這麽做的,所以有人把他看作是雜家野派,有人把他看作是山水畫的最終墮落,可是我還是認為他是開天辟地的大師。他的畫裏有很多伸縮和發展的餘地,散而不衰,鬆而不亂,所以後人模仿他難度最大,模仿不好就更是四不象。

“前兩天電視上紀念李苦蟬。放了不少苦蟬和他的學生談藝術創作,可以說思想解放不拘泥傳統畫法。但就作畫技法上,竟說不清苦老的特點和發展。就更別拆筆法、墨法了。” 老先生是明眼之人,既然看出苦老的特點和發展,可否給我們啟蒙一下:)外加小敘一下筆法墨法,小的一定洗耳恭聽。但如果題目太大太廣太耗神,就請提示點撥一下,就當悔人不倦,先謝!
拜讀了ABC前輩和whisper的大作,一點連想
來源: 耳福.04-12-02 20:49:13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TO Whisper:我答應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來晚了先跟ABC前輩,whisper和茶壇的新朋友打聲招呼!

拜讀了兩位大作,一點連想,改革開放後,國內85新潮的衝擊下,很多藝術家都在探索創新問題,年輕人打破以往的桎捁,誕生了相當一批新作品也造就了一批現代藝術家。除了年輕人以外,老先生們也不例外,象婁師白和陸儼少晚年都曾經為再創新的問題所擾,也作了很多嚐試,但其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原因在與個人的經曆和條件不同,故此,我想關於繪畫的創新和求變,要因人而異、揚長避短。

小弟以為,一個藝術家以往的藝術和生活經曆、藝術風格的確立和他的創新問題應該結合起來考慮,還要根據每個人具體分析。齊白石如果沒有衰年變法便沒有齊白石,但實際上“變法”對他本人而言是一次回歸,他早年是雕花細木工出身,民間的造型手段對他來說有著深厚的功底和感情,在陳師曾的引導下,一改學八大的清雅之路,走向大紅大黑,帶有濃鬱民俗氣息的道路,從此使他真正找到自己也同時奠定了他在畫壇的位置。

美國也誕生過一位老畫家摩茜祖母,她本來一直在自己的農場做事,閑暇之餘在紙板或木板上亂圖,畫的都是她所熟悉的鄉村題材,她沒有想過藝術更談不上創新問題,但他的作品在一位經紀人的幫助下被社會承認了。

從咱們傳統上來說,還拿八大山人這個特出的例子來說,他也不是偶然的,八大的前麵;左右林良呂紀,右有徐青藤,加上他明朝滅亡後哀慟和自身的素質,自然的就是他的風格。

而新一代的藝術家,媒介和材料的運用弗無界限,隻要有他的真實想法就無不可。

老實講:平麵繪畫若在方法論領域裏尋找,留下的空間已經很有限了,但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關鍵是;根據自身條件挖掘自己的性格,讓他自然的走出來,不管西方現代的還是中國傳統的,路就在腳下。傳統有傳統的價值,現代有現代的生命,藝術領域也像一個百草原,不可能隻有一種花草,隻要它生長的茁壯茂盛、吐納陽光雨露,無古無今之擇也!

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繪畫藝術領域呈現給人們的一定是多元化的空間和市場結構。

關於藝術經營和市場問題,以往中國文人嗤於談潤筆,其實,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鄭板橋七品知縣、吳俊卿西泠社長都還把自己的潤格高掛於門上,何況今天海外謀生的人們。

大俠們說得都對,要想走這條路不能光等被人選擇。象二位這樣功力條件深厚的,可以考慮自己開一家畫廊,除了場租幾乎沒有成本,同時帶學生教課,搞講座傳授中國藝術精粹,辦文化交流等也都是間接的市場運作,自己培養自己的經濟人,創建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不能丟掉我們的大後方。跨度雖然大了點,但現在的交通和通訊不是從前,國內建設規模空前,鄉鎮企業手握巨資,企業文化形象的建設早已提上日程,可惜新一代士大夫們不理解或不願意采納老毛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

出國前我請幾位畫家幫助一個公司搞企業收藏,其中一位是農村來得,大家對他不太了解,十年後他竟然動用一個億為自己造了一個藝術館,不說名字大概你們也知道了。總之國內城市到鄉村藝術市場需求巨大,若有效運作,前景可觀。

在此還望恕小弟口無遮攔一通胡言

耳福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
來源: whisper04-12-03 08:53:4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拜讀了ABC前輩和whisper的大作,一點連想耳福.2004-12-02 20:49:13

同意耳福說的,創新求變因人而異觀點,有時為變而變,畫出的東西實際上會很難看,擺脫不了一個做作。變應該是水到渠成,潛移默化的。陸儼少的畫我沒有仔細研究,但感覺還是大相求穩,小處求變。人內心有些衡定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軸,有時似乎不會變,也沒有必要變。軸是說人固執,但是個好詞,用來形容一下對自己的審美觀,對作品的質量的執著追求,也算對口。

齊白石的變法和回歸,倒讓我想起汪曾祺的寫作經曆來。汪老年輕時師從沈從文,筆法很健,已經嶄露頭角,後來文革,成了沙家濱的編劇,江青心裏知道他詞寫得好,才僥幸那場浩劫。八十年代,汪還是主要民俗民藝。故鄉高郵,讀書時的雲南,後來居住的北京,都是一個地一個民風一個情景。他六十歲寫的“大淖記事”開回歸之風,不知道的人,以為他和阿城同輩,至少是在小說的風格上,語言上,他的文章都實在對現代讀者的胃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民間有最生動最本能的藝術可供人們借鑒,或被民間藝術家直接采用。比如中國寫白鹿園的作家陳忠實,就是鄉土文化的成功代表。賈平凹從黃土地走出來,但腳步在城市西安慢下來。張藝謀從黃土地走出來,但現在前路多岔,繼往開來的氣概和決斷已經不在了。

摩茜祖母是美國藝術的另一個代表。除了現代抽象藝術,美國在不長的曆史下產生的本土文化和藝術,非常受美國的收藏家保護和推崇。除了她的“農民畫”,還要民間手工被子,開拓者時候的粗陶瓷,舊鐵玩具等。

耳福的一番“傳統有傳統的價值,現代有現代的生命,藝術領域也像一個百草原,不可能隻有一種花草,隻要它生長的茁壯茂盛、吐納陽光雨露,無古無今之擇也!” 的豪言壯語確實振奮人心,看來前途是光明的,現在道路還是比較磕磕碰碰的,不知國內藝術市場是否紅火,但這裏至少現在還是比較疲軟。經濟本來就不振,再繼續一個保守總統,藝術界基本沒有什麽強心針可以打了,大家都守著老古董,追憶美好時光得了。

謝謝耳福的好建議,目前自己還是缺乏豁出來的勇氣和條件,固定工資養固定支出,穩定培養了惰性,隻好穩中求變了。具體也就是積累作品吧。

耳福的這個說法“采納老毛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絕對有經濟價值,記住了,合適時間地點,有機會會去深入大後方,搞活藝術經濟:)

嗬嗬,是那位指頭畫畫的吧:) 看來企業是條金光閃閃的大道:)

對了,耳福什麽時候回國的?印象裏你好象一直在美國。在國內好,我們多一個眼線。上次沒來得及回你的貼。確實這裏的公共設施比較好,小朋友免費參觀博物館,課堂就開在原作前。上次我去大都會,在一座魏銅佛前,也是一圈小孩,嫉妒他們小小年紀的得天獨厚啊。當時做研究生兼帶本科生時候,不時就是在博物館裏開課參觀,有時還聯係看那些博物館收藏的版畫原作,在那些遠到倫伯朗,近到Jim Dine的作品前,我看學生看多了,很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比較一下,國內的藝術雜誌相當豐富,也有水準,這無疑也對藝術界有很多推動影響作用,不好的地方是有時容易促成某風格的流行。

耳福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
來源: whisper04-12-03 08:53:4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拜讀了ABC前輩和whisper的大作,一點連想耳福.2004-12-02 20:49:13

同意耳福說的,創新求變因人而異觀點,有時為變而變,畫出的東西實際上會很難看,擺脫不了一個做作。變應該是水到渠成,潛移默化的。陸儼少的畫我沒有仔細研究,但感覺還是大相求穩,小處求變。人內心有些衡定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軸,有時似乎不會變,也沒有必要變。軸是說人固執,但是個好詞,用來形容一下對自己的審美觀,對作品的質量的執著追求,也算對口。

齊白石的變法和回歸,倒讓我想起汪曾祺的寫作經曆來。汪老年輕時師從沈從文,筆法很健,已經嶄露頭角,後來文革,成了沙家濱的編劇,江青心裏知道他詞寫得好,才僥幸那場浩劫。八十年代,汪還是主要民俗民藝。故鄉高郵,讀書時的雲南,後來居住的北京,都是一個地一個民風一個情景。他六十歲寫的“大淖記事”開回歸之風,不知道的人,以為他和阿城同輩,至少是在小說的風格上,語言上,他的文章都實在對現代讀者的胃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民間有最生動最本能的藝術可供人們借鑒,或被民間藝術家直接采用。比如中國寫白鹿園的作家陳忠實,就是鄉土文化的成功代表。賈平凹從黃土地走出來,但腳步在城市西安慢下來。張藝謀從黃土地走出來,但現在前路多岔,繼往開來的氣概和決斷已經不在了。

摩茜祖母是美國藝術的另一個代表。除了現代抽象藝術,美國在不長的曆史下產生的本土文化和藝術,非常受美國的收藏家保護和推崇。除了她的“農民畫”,還要民間手工被子,開拓者時候的粗陶瓷,舊鐵玩具等。

耳福的一番“傳統有傳統的價值,現代有現代的生命,藝術領域也像一個百草原,不可能隻有一種花草,隻要它生長的茁壯茂盛、吐納陽光雨露,無古無今之擇也!” 的豪言壯語確實振奮人心,看來前途是光明的,現在道路還是比較磕磕碰碰的,不知國內藝術市場是否紅火,但這裏至少現在還是比較疲軟。經濟本來就不振,再繼續一個保守總統,藝術界基本沒有什麽強心針可以打了,大家都守著老古董,追憶美好時光得了。

謝謝耳福的好建議,目前自己還是缺乏豁出來的勇氣和條件,固定工資養固定支出,穩定培養了惰性,隻好穩中求變了。具體也就是積累作品吧。

耳福的這個說法“采納老毛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絕對有經濟價值,記住了,合適時間地點,有機會會去深入大後方,搞活藝術經濟:)

嗬嗬,是那位指頭畫畫的吧:) 看來企業是條金光閃閃的大道:)

對了,耳福什麽時候回國的?印象裏你好象一直在美國。在國內好,我們多一個眼線。上次沒來得及回你的貼。確實這裏的公共設施比較好,小朋友免費參觀博物館,課堂就開在原作前。上次我去大都會,在一座魏銅佛前,也是一圈小孩,嫉妒他們小小年紀的得天獨厚啊。當時做研究生兼帶本科生時候,不時就是在博物館裏開課參觀,有時還聯係看那些博物館收藏的版畫原作,在那些遠到倫伯朗,近到Jim Dine的作品前,我看學生看多了,很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比較一下,國內的藝術雜誌相當豐富,也有水準,這無疑也對藝術界有很多推動影響作用,不好的地方是有時容易促成某風格的流行。


我每年都要回去一兩次,對於國內的情況僅僅略知一二
來源: 耳福.04-12-03 13:05:4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耳福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whisper2004-12-03 08:53:48

但從你以前的帖子來看,whisper 家有淵源,同行人脈廣泛,尤其江浙一代的中小企業已經可以左右中國經濟風雲,實在潛力很大。
聽一位畫家朋友講,北京畫院曾有人去山東“走穴”,回來時候現金用麻袋抗回來,土是夠土,可他說明問題。

不過,我覺得你的作品同時具有美國和大陸(尤其是城市)的市場價值,這裏絕無半點貶低的意思。美國是個實用主義大本營,
回首看看曆代大家,莫奈,畢加索,安迪沃活都是商業繪畫的巨人,凡高的作品(不管他生前如何)已經是現在最為廣泛流行的藝術商品。

隻是運作有待一個過程和時機而已。

霍霍,說得我眼冒金星和綠光:)
來源: whisper04-12-03 13:30:5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我每年都要回去一兩次,對於國內的情況僅僅略知一二耳福.2004-12-03 13:05:47

決定放下精神包袱,向厚臉皮大師學習,準備去城市裏那個疙瘩背一麻袋金子回來:)這種事,想著好象比做要甜:)

嗬嗬,我能猜到耳福做什麽,好行業,樂在其中:)




薇小妹、耳福兄:
來源: ABC--04-12-03 12:23:1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耳福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whisper2004-12-03 08:53:48

小妹對畫商和媒剖析的很有道理。耳福的‘黃浦軍校’設想非常有價值,但教授對象是老外? ABC?或是我們這代注定要客死他鄉的中國人。我這輩子很難回去了,我打算給老外講一講國畫欣賞和教一教注定要客死他鄉的中國人我們的國粹。
繪畫的商業價值還應繼續討論, 隻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論壇。

講解苦老的技法可能會招致部份畫家的不滿。薇小妹,我們可以隨便講一位前人的名作,剖析一下。耳福兄提到的婁師白我很熟,他還讓我為李穎在燕京書畫社代過樹石技法課。婁老一輩子思想解放,但技法僅是‘師白’。婁老的金石高超,西冷不少人向他學。陸老的畫不錯,但有一老一輩的通病就是從寫生稿(墨稿)向作品的
取舍。我沒見過陸老。 20年後的今天來看,婁老、陸老都是下過功夫和有功夫的前輩。

現寫到這兒。耳福多談一談。




老先生“客死他鄉”之言,實令晚輩唏噓感慨!一時也不知說什麽好
來源: 耳福.04-12-03 12:45:51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薇小妹、耳福兄:ABC--2004-12-03 12:23:18

前輩高堂老母尚且頤壽,至於前輩又何來“客死他鄉”之言。
話說回來了,現在是地球村,信息商貿交通都很迅捷,前人有句: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至於教老外,對於您老來說的確是大炮轟蚊子,大材小用且使不上勁,不過若能把規模放大,拉上讚助,搞他個北美中國文化大學,可做的事情就多啦,前景也同樣不可限量。
到時候您老當院長,“薇小妹”的付院長,別忘了給我個教務主任幹幹:))

您給大致講講:)
來源: whisper04-12-03 12:50:5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回答: 薇小妹、耳福兄:ABC--2004-12-03 12:23:18

苦老的特色,您給大致講講,我再古狗一下,做些作業,如何?:)

現在來回那麽方便,兩邊跑跑好。到那裏都是客,到那裏都算是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