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1)

(2010-03-23 15:56:00) 下一個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1)(稍做修改)
       接下來的這段內容,主要說說《千字文》中隻字未提的佛教相關內容,再不說後麵沒機會了。加上寫這段內容,也不知道是在錦上添花,還是在畫蛇添足。
   大凡在我們這個社會裏正常成長起來而最後皈依佛門的,有兩種人居多,一種是悲情人士,曆經苦難、飽經風雨,從而看破紅塵,期待從佛教中尋求解脫的,這種信眾在佛教中差不多是最多的。另一種是成功人士,雖有波折,但最終得償所願,達到追求的彼岸,卻發現彼岸的風景不過如此,從而內心失落,期待從佛教中再度尋找人生真諦的,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還有不久前的李娜、陳曉旭等。本人不才,也曾因一點點挫折而心灰意冷,開始參禪悟道求超脫,因而對佛教教義也略知一二,了解一些禪宗公案。但這東西太哲學,研究起來太損傷腦細胞,加上沒有天分和緣分,很快放棄了。
   在我們的生活經曆中會發現,總有看不見的手,強行把甲和乙分開,把乙和丙牽到一起,使人不得不在這悲歡離合中安於恩怨相纏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身不由己,在放不下過去的同時又要盤算如何把握未來,更加讓人無所適從。
   如果所有幸福可以信手拈來,那快樂對於我們或許就沒有什麽價值了。但是就這麽一個誰都明白的簡單道理,卻沒有人願意從容接受。寧靜源於孤獨,暗淡孕育星光,平淡催生夢想,於是有人虛擬了一個月光寶盒的故事,賺取了數以噸計的年輕人的眼淚。
   但實際上,現實不容假設,時間不能重來。執著的人就是因為時間的一維性而難以想通,進而皈依佛門。
   想起電影《一輪明月》中,李叔同出家一幕: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雪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雪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麽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啥也不說了,眼淚話嘩嘩地。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如果在一個黎明或黃昏、在一個溫暖或淒冷的時刻,你站在日夜守侯的窗前,想著被天使帶走的春天,或許你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生啊,真是錯綜複雜、亂七八糟!”那麽我要恭喜你:等你到了六十歲,可以研究《易經》了。
   按《易經》中的方法進行卜掛預測,所謂八卦中前六掛都是有吉在內,而第七掛遊魂卦和第八掛歸魂卦都是純粹的凶掛,故稱“亂七八糟”;而“錯掛”和“綜掛”的變化最多,所以說“錯綜複雜”。這兩個成語都源於《易經》。
   為什麽說要到六十歲以後才能研究《易經》呢?這是孔老夫子說的,可能是因為擔心對哲學和未來知道的越多思想越消極。作為儒家哲學經典著作,《易經》中的部分內容我們在會麵還將繼續探究。

     現在回到佛教的一些問題上來。
   由於本人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並不是佛教信徒,所以說的不一定對。為了避免出太多錯,我隻說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中國佛教的宗派。
   在傳入中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漸衰落了,而中國佛教則欣欣向榮地發展起來,到《千字文》誕生時期(時刻不能忘了我們的主角),也就是梁武帝年間,中國佛教已經發展為四個宗派:

   淨土宗,是東晉時期慧遠法師創立,以印度馬鳴、龍樹、世親菩薩為宗師,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修證法門。
   成實宗,是西域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於東晉年間創建(這位高僧大概就是金庸《天龍八部》中鳩摩智的祖先吧)。
   三論宗,也是鳩摩羅什親自創立的佛教宗派。
   禪宗,是達摩菩提在梁武帝年間不遠萬裏從印度帶來的佛教宗派,印度宗師就是那位“拈花微笑”的迦葉尊者,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除了上述宗派外,在從梁以後到唐朝,又有律宗、天台宗、俱舍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六個宗派。

   佛教十個宗派中,影響力不一,其中淨土宗和禪宗影響最大,分別占據著北方和南方的佛教陣地。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阿彌陀佛。
   不了解佛教的人也知道,隻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與佛教關聯上了。但是為什麽要這麽念呢?
   在佛教裏,如來是佛的統稱,所有的佛都叫如來,而且佛不光叫如來,還有九個名號,如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世尊,等等。

   佛教把我們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為“堪忍”, 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對於我們無產階級來說,就是不堪忍受、要奮起反抗的世界,但佛教是不主張反抗的。佛經說:娑婆世界垢穢不平,此中眾生苦難逼身, 堪能忍受,不肯出離,故而得“堪忍”之名。由此判斷,“堪忍”大概相當於“還能湊合著勉強忍受”的意思。

   佛教認為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除了娑婆世界還有無數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有個佛在主持工作。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兼導師。

   為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除了娑婆世界,還有東西兩個世界,在東方的這個世界叫淨琉璃世界,主要管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兼收紅包、吃回扣的,主持工作的佛是藥師佛;在西方的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主持工作的佛,就是阿彌陀佛。在那個極樂世界,還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共稱為西方三聖。

   有人問了,為什麽佛教信眾都向往去西方極樂世界而不去東方琉璃世界呢?
   琉璃世界和極樂世界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說生,一個說死;一個當生既能受益,一個死後往生極樂淨土。但是,去琉璃世界不如去極樂世界容易。就拿時下來說吧,醫院的功能就相當於琉璃世界,但不是生了病醫院就給治的,必須拿大把銀子出來,如果沒有銀子,對不起,請去西方極樂世界吧,那裏不用排隊掛號,也沒有醫托。所以相比之下,還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快捷,不用花錢,也不用交通工具接送,到時候自然就去了,比坐飛機都快。所以,從心理上來說,念“藥師佛”遠不如念“阿彌陀佛”經濟、實惠。

   在《西遊記》最後一回“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的末尾,唐僧師徒修成正果,眾人念佛:“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一共念了六十三個佛,離“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總數還差很遠。第九個是“阿彌陀佛”,第十個是“無量壽佛”。而實際上,“阿彌陀佛”與“無量壽佛”是同一個佛。不知道是為了強調,還是作者根本沒弄清楚,這得問吳承恩老先生自己了。

   “阿彌陀佛”的梵文是“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之意。據說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稱號,其中有十二種與“光”有關,總稱“無量光佛”,第十三種與壽命方麵有關,稱“無量壽佛”。“南無”是梵文的音譯,有“向某某致敬”之意。“南無阿彌陀佛”的通俗語解釋就是:“向敬愛的阿彌陀佛致敬!”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念阿彌陀佛是淨土宗修行的法門。淨土宗認為,日念阿彌陀佛一千遍,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西方淨土,因而稱淨土宗。禪宗則以禪定為修行的法門,也可以念佛的,“念自佛”,就是念什麽佛自己定,隻要達到“觀現前一念之心,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念什麽佛都無所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