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宣傳和宣傳技巧

(2010-01-29 17:28:40) 下一個
宣傳是一種專門為了服務特定議題(議事日程)的訊息表現手法。

今天中文中的“宣傳”,已經雜糅了東西方對於“宣傳”和“Propaganda”的傳統含義(自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以來),正在形成較為統一的概念。

在西方,宣傳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學的論點或見解”,但現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脈絡(環境)中使用,特別是指政府或政治團體支持的運作。同樣的手法用於企業或產品上時,通常則被稱為公關廣告

宣傳最重要的目的是主動影響人民的意見,而非傳遞事實。簡單來說,宣傳希望贏得支持或反對特定事物的立場,而非呈現客觀的事實。宣傳與溝通有著非常細微的差異,主要在於宣傳狡詐地利用不同的手段試圖影響輿論。宣傳試圖建立不同事物間沒有邏輯也不直觀的關係,借此喚起民眾強烈的情緒。

今天“宣傳”的概念是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由日本轉入中國的,期間有不少華人留學日本,將該詞從日本傳回來,需在中文中找一詞對應,便使用了“宣傳”。

西方語言中的Propaganda這個字源於拉丁文的propagare(散播),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在1622年時被天主教教宗所成立的傳道議會(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羅馬教皇格雷戈裏十五世時期)用於團體名稱中,以對抗新興清教改革理念。早期Propaganda這個字並沒有任何的負麵含意。

英語日耳曼語族中,宣傳一般翻譯成“propaganda”,但是由於語言裏詞匯用法的不同,“propaganda”通常指“政治宣傳”而且有貶義的涵義,用來形容獨裁政權非政治宣傳不利於用此單詞形容。

英語的宣傳(propaganda)除了少數作為“廣告”的意思外,通常是一個貶義的和政治性的用詞

但在其他語言中,並非完全如此,例如在部分西班牙語係係的國家中,Propaganda等同於廣告,因此和非英語母語的人交流時,Propaganda偶爾會引起誤解。

政治宣傳的曆史雖然跟政治本身一樣古老,但是一開始並沒有Propaganda這個用法,到了19世紀時,Propaganda才用於政治宣傳,當時也包含了正麵的政治溝通。宣傳在西方社會帶有貶義主要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政府的宣傳運動。此後納粹德國對宣傳的進一步發揮使宣傳詞義開始產生了異化。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被認為是將宣傳發揮到極致的人物。他的名言:“謊話重複千遍即會成為真理”。共產主義國家也開始利用宣傳為政治製度服務,但由於政治運動和社會實踐的失敗,從西方自由國家看來,納粹和共產國家利用宣傳使得民眾喪失人格獨立性,“宣傳”詞義貶義色彩日益濃重。

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宣傳”的是西晉陳壽三國誌》中《蜀·彭羕傳》中言:“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中國古代宣傳含義有傳達、宣布之意。

訊息傳遞的方式也是辨別宣傳與否的重要方式,而非其真實性。

事實上,現代宣傳主要也是傳遞真實的訊息,隻不過在傳遞真實的過程中,還帶有部分的偏見,無法呈現完整客觀的真實

宣傳的另一個特征是訊息的規模,宣傳者為了影響閱聽人,會盡量讓訊息密集地出現在所有地方。

也因此,宣傳者會以一再反複的方式強化訊息,並且將不必要的訊息都刪除

宣傳與廣告經常使用相同的技巧,事實上,廣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促銷商業產品的宣傳,而宣傳則通常用於政治或國族的主題中。宣傳可以透過傳單、海報電視廣播等方式進行,並且可以延伸至所有的媒體形式。

宣傳與其他溝通方式另一個差別在於:宣傳者究竟是想混淆或欺騙民眾,或是透過說服的方式使其理解。對於宣傳者而言,盡管要宣傳的訊息可能並不真確或者僅為片麵之詞,但他並不會介意。

狹義的宣傳通常指當權者故意傳遞錯誤的訊息,使人支持其政治立場或利益。宣傳者會企圖改變民眾理解事物的方式,並進一步借此改變他們的行為或對於特定利益團體的期待。

為了達成同樣的目的,宣傳者也可以透過檢查製度過濾不被允許的訊息,讓民眾無法接觸來自反對立場的意見。

宣傳在戰爭中也是一項強而有力的武器,借由建構錯誤的形象,由內而外解除民眾對於敵人的同情、增加對敵人的敵意。宣傳者可以借由使用特定字匯、避免特定字匯、或無端指控敵人根本不曾犯下的罪刑。宣傳戰最重要的目的是透過虛構或確實的資訊,讓自己的民眾感覺到對方是不公不義的施暴者,並且將我方視為正義的一方。

宣傳也可以被當成心理戰的一種方式。

在另一個更為狹隘的定義中,宣傳指強化閱聽人原本已經相信的假訊息,這個定義雖然較為罕見,不過卻很合理。這個定義假設如果有人已經相信某項虛假的訊息,他的內心就經常要麵對懷疑的挑戰,為了消除自己的認知失調,人們會渴望減少這些懷疑,這時候他對於當權者消除疑慮的的訊息就有很高的接受度。

辨識一個訊息是否為宣傳,就必須了解宣傳主要的技巧:

平民法
:企圖使閱聽人相信,宣傳者本身及他們的想法都來自人民,所以會為人民服務,而且對人民有好處。為了贏得人民的信賴,宣傳者會利用與人民相同的行為及風格來溝通,例如人民的語言、服飾、語調、詞匯。

訴諸恐懼
:宣傳者警告閱聽人可能麵臨的危險或災難,如果閱聽人不立刻跟隨或改變信念,就會身陷於危難當中。

樂隊花車
:宣傳者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氣氛,要求閱聽人接受某種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

鯡魚
:當宣傳者麵臨危機的時候,利用一個不相幹的事件或議題,將群眾的注意力移開原先關注的議題上。

代罪羔羊
:宣傳者將問題的責任簡化後,加諸於某少數族群、事物或個人身上,規避大多數人的責任。

轉移法
:將正麵或負麵的人格特質、個體特性或價值觀投射或連結到別的人、事、物上,讓後者更容易被接受,或,降低其可信度。

證言法
:讓知名公眾人物或一般民眾利用書麵或實際演說的方式,替特定事物證明或背書,借此提高事物的可信度。

貼標簽
:將某項事物與負麵的符號連結在一起,宣傳者利用這種技巧,讓閱聽人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單單憑借著被賦予的負麵符號就直接拒絕某種事物或人物。

光輝普照
:利用正麵、高質量的概念或信念,例如對祖國、對家園的愛;對和平、自由、光榮或名譽的渴望等等,與想要宣傳的事物連結在一起,並且讓閱聽人在沒有驗證或背景資料的情況下就輕易接受或認同所訴求的訊息。

雙言巧語
:一種故意扭轉或隱藏原意的修辭法,利用新的詞匯來取代原有的意涵,影響閱聽人的情緒,有時候可以視為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不過被政府、軍隊或企業使用時,通常稱為雙言巧語。

----------

資料來源:維基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