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蝸居觀後感:張嘉譯所賦予“四十歲男人”的內心衝動zt

(2009-11-30 06:51:11) 下一個
2009-11-22 01:41:05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5d6508840100fx91 [查看原文]

        不談《蝸居》拋給我們的選擇題

                         ---隻談張嘉譯所賦予“四十歲男人”的內心衝動

     蝸居看完了,小說也看了個大概,這部沒有什麽深刻主題的作品,講的不過是市井小市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升華到什麽諸如生命,人類社會等等深刻卻飄渺的主題,整個作品猶如一個小市民在你耳邊嘮叨嘟囔著生活的不順,可是正因為記錄的是小市民的生活點滴而引起了巨大的共鳴吧,這可能也是為什麽我無緣無故的知道了這部電視劇,並且看完了它的原因吧。

     蝸居之所以是一部和普通大眾產生共鳴的作品,在我看來不過是它拋給我們的選擇題活生生的就如我們很多人這一生中要做的選擇題一樣。例如大學畢業後要不要回自己那並不富裕卻能有個穩定工作和安逸生活的家鄉還是留在這繁華充實卻要我們步履蹣跚的大都市?

亦或者是當愛情來臨的時候你會選擇一個事業成功,能幫你解決你要麵對的很多你無奈又無從下手的人生中艱難的老男人,還是選擇一個愛你愛到骨頭裏,但是卻沒辦法給你很多東西,並且一無所有的小男生,你的選擇是什麽?諸如此類的選擇題很多,並且這些選擇題往往可以被我們加入一些附加條件,比如那個老男人和小男孩的那個選擇題,你可以在成熟男人這一欄附加上,事業有成,隨時能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輕鬆解決你的無奈,並且給你無憂無慮的物質生活,並且非常愛你,僅僅是加上了愛情情況便有所不同,在種種的選擇麵前加上種種的附加條件就是我們需要麵對的人生百態。可是我今天我不想談這些,我想談的是人到中年後心裏的那份在社會壓力與家庭責任壓製下失去的那種不顧一切的追逐某件事的激情,那種激情往往被我們在社會中打拚時所積累下來的一種叫作中庸之道,或者叫作利益權衡的東西所慢慢吞噬,這種不知所名的東西在我們麵對事情的時候總是先將其前後左右衡量一翻,預測出這件事情將帶給我們什麽樣的得失,然後我們在橫豎縱深的分析下牽扯到這件事的人們,最後我們會選擇避其鋒芒,默默守著我們能抓在手中的那點利益然後在沾沾自喜中期盼著在這些利益慢慢積累到某一天時我們會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我們的家庭孩子會有幸福快樂的生活。

其實在這些看似具有實際意義的利益積累中,我們漸漸將內心中追逐所愛的勇氣轉化成對追逐的成功與否的一種判斷能力,我們漸漸磨平了身上那些自己曾經渾然天成的並為之驕傲之後又偏執的堅持著的棱角,直到等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是圓球的時候,我們貌似沒有攻擊威脅,其實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停留著的讓我們輕飄飄的四處飄蕩的我們稱之為夢想的東西已經漸漸的被這些個利益壓到了最最下麵,他們似乎永世都不能再翻身般被一些人永遠的忘記了,我們這個圓球一天天的沉重,我們漸漸步履蹣跚,我們漸漸停止,永遠停止在夢想的道路上了,而這條路上積滿了大大小小的球。可惜我們那些曾經的棱角已經不在,否則我們就可以在看到自己的所愛之物時用棱角輕易的撥開擠在自己身旁的這些圓球了。

可是有些人,如宋思明,他們知道自己在這條路上沉淪,他們尋尋覓覓,左顧右盼,試圖在茫茫銀河中找到一個出口,可是在他們尋找的時候他們卻迷失在另外一條沒有盡頭的不歸路上,因為他們在也找不到那些曾經被自己打磨掉的,埋藏掉的,隨手扔掉的那種衝動時的不顧一切與奮不顧身的勇敢,那種激情四射的奔向自己堅持著的夢想著的快樂。可是正如莊之蝶在第一次遇見唐婉兒時發現自己已經許久不曾舉起過的那杆槍,居然那麽放肆的張揚的如冒著煙般的向自己示意著一般,宋思明第一次看見海藻時發現這個幹淨的純潔的海藻,居然那麽放肆的在自己麵前走著神,那一刻宋思明仿佛一顆子彈就這麽迅速的射向了自己心底那塊最軟弱的從來未曾展示在眾人麵前連自己都慢慢遺忘的地方,那一刻,宋思明仿佛年輕了二十歲,仿佛那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懷揣著夢想,四處衝闖,不計後果的毛頭小子般,想要激情的衝動一把,想要擺出那種我不在乎的豪邁,愣神間,恍然發現其實自己原來已經老成這個樣子,已經走到了如此地步,這種失落感和孤寂感沒人能理解,也沒處訴說,唯有見到海藻的時候自己才能牛犢一般那麽肆無忌憚的亂撞,至少在思想上他是自由的。於是這種內心的衝動如毒品般慢慢侵蝕著宋,知道最後設下圈套收服了海藻,海藻對與他來說就是那毒品,唯有在海藻的麵前自己可以撕下圓滑的卻異常蒼老的麵具,換上那自己格外愛惜的卻從不敢帶上的年輕的清澈的如少年般的麵具。當這種個如此秘密的隱私被自己坦然接受時,愛情也排山蹈海般襲向了宋思明,可是當兩人最後的關係確定的時候,就注定是一個悲劇,因為突破了社會枷鎖的愛情一旦被確定卻又走進了另外一個叫作責任的枷鎖,這好像是永恒的悖論一般生生不息,但是結果卻永遠是悲劇。

可是,這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如同宋曾經將的那個故事,自己的老婆孩子是要和自己承擔後果與風險的,而情人是自己要隱藏的,隱藏就是保護,可是海藻不曾理解,當宋將自己最最珍視的愛情放在海藻身上隱藏起來的時候,甚至在自己彌留之際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帶上愛情給自己的那麵如少年般清澈的麵孔,肆無忌憚的迎接自己的愛人,擁抱自己的愛情的時候,自己賦予愛情的愛人卻站在街頭,傻傻的認為自己的愛情被拋棄了,認為自己的幸福其實在另外那個小男生身上,最後還信誓旦旦的將那些記載著宋最最重要的,在踏入天堂前才能坦然迎接的愛情的錢財歸還了,這才是真正的悲哀。繞了一圈,以為自己走出了,逃脫了,坦然了,其實自己仍在原地悲哀的妄想著。

其實這些本不是劇本或者導演試圖探討或者強調的重點,可是在張嘉譯這個有著莫名感覺的人帶入了強烈的衝突,讓我看完這個作品第一個記住並且有所感悟的就是這個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層討論過的內容,四十男人內心中那種原始的衝動,這些被張嘉譯原原本本的帶給了我,那麽純粹的,毫無雜質的讓我感受到了。其實,幸虧了有了這點,讓一部可以概括為小三墮落史的作品有了另外的含義。

其實在看諸如廢都這樣的作品時,我是不理解的,隻覺得那是一場被寫的形象生動的鬧劇,可是這看了這部作品是,多少有點理解了吧。

最後,結論是,其實我們沒個人不管男人女人,年齡大小,我們每個人都如宋思明一樣心裏有一個海藻,之手年輕的時候我們的海藻就在那,熠熠生輝的照耀著我們,而四十歲男人卻將他埋藏在最最深的心底,成為了如宋思明所說的海藻其實是他的腳踝。沒有信仰的今天,如果我們再失去了或者隱藏了我們內心中那份為了理想不顧一切的衝動的話,人生本身便就是一出悲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