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卷卷的經曆,關於教育,感慨幾句
(2009-11-17 19:19:20)
下一個
1。任何一個學校的學生,按照接受能力與智力來講都來可以把學生簡單分為:
上,中,下(當然地域有差別,城鄉也有,一般意義劃分)
2。俺覺得一個學校的教育宗旨,在於水準決定的是針對 上,中,下 哪個等級的接受能力授課解惑,是個教育本質問題,也是選擇學校的一個基準之一。
我上中學的時候分重點學校,感覺除了當年師資匱乏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整體水準提高的問題。
3。中日中小學高中的普通教育與大學高等教育(中國說法)最基本的不同在於;
A。普通教育是普及基本知識,一般素養:基本麵向中,但個別的也有麵向下,所以上,得孩子基本就吃不飽,中學裏有很聰明的男孩,但因為老師講授的立刻懂了,所以貪玩搗亂的比較多。
B。對於那些一般普通教育吃不飽的孩子,就要考慮學校的檔次了,去私立吃小灶,或者日本的私塾,這樣才因材施教,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高〉更高 地發展。
C。高等教育,是培養專門性人才,學習專業知識,感覺像卷卷那樣,基本麵向高,來教授,是該推崇的。至少是保持教育水準的最根本的底線吧。
D。綜合性大學與專門性大學的不同。
想起自己的大學本科時代,因為是綜合性校園,所以選修課完全誇係,且不分文理,我們宿舍裏六個人的課程表完全不同,所以當年文科的我也學過操作係統,COBAL等幾乎當年最先進的計算機課程,經常用當年惠普公司讚助的最新電腦,可惜沒天賦哈;
各係大課當年也都是當年各界中年權威上,似乎教師也不在乎誰來誰不來,很少點名,每次課後老師都給參考資料,若感興趣,可以深入研究,不感興趣,可以無視這些R,所以涉獵很廣,但客觀上自己廣而不深啊。
校園文化中的各種講座,召集社會各界名人來辦,天天東奔西走地去旁聽,很快樂的校園生活。主要是精神上的。
若是專門性大學,估計涉獵的東西,相對專業性更強,會更深入些,但文理全涉獵的機會大概就會少。
所以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大學,中學
4。是不是一定就要上好學區,好大學,好中學呢?
感覺是個仁者見仁的問題,這要看自己孩子的承受能力,與接受能力而定。
昨天看到北美的一篇文章,講述一個孩子家長,把孩子從好學區的中等生,轉學到了相對差的學區變成了高材生,而因此上了常青藤;而跟他孩子類似的還在好學區混得,卻未能如願去名校。這當然跟美國的評價標準有關係。
但即使在中國,也有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說法。所以這些都是一個權衡的問題,關鍵在家長,如果孩子還小的話。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japan&MsgID=808444
說說我的教書匠生活之一
來源: 卷卷 於 09-11-17 18:38:52
許多人認為現在的孩子都不正經學習了,但我還是比較欣賞我們學校的學生。
雖然有一小撮吊兒郎當的,但大部分都很認真,也很有鑽研精神,經常會主動提一些要求,比如想學這個,想學那個。
第一次教課的時候,中途發現出現分化現象,明顯有幾個學生跟不上。俺就大幅減緩了課程進度,降低難度,因為不想丟下任何一個。
幾堂課後,有幾個比較優秀的學生私下來質問我最近是不是沒有教學熱情了。我很吃驚,跟他們解釋了一下我的想法。結果這幾個學生居然勸我放棄那些吊兒郎當的,理由是學校裏總有愛學習和不愛學習的,與其強行拖著那些不愛學習的挪動,還不如帶著那些愛學習的跑起來。
他們的建議給我觸動很大,確實,憐憫一些不求上進的其實就是對其他人的不負責任。
隨後,恢複了以前的課程進度。學期結束後,許多學生在教學評估中評論說很充實很帶勁,當然也少不了有學生批評說課太難,很枯燥。為這事,我還難過了一陣子,找導師訴過苦。導師曰,幸虧沒照顧那些落後的,否則中途你自己首先就やる気がなくなる了,到時候受害的可就是所有學生了。。哈哈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japan&MsgID=808532
看了卷卷和牧歌兩位專家有關教育的帖子,也感歎幾句。
靜齋居士 於 09-11-17 19:51:31
日本的大學教育,已經早不是專業教育,而是素質教育。
比較好的教學模式是把目標看準70分的孩子,這樣既有吃不飽的也有必須努力的,優秀的也無法掉以輕心,成績差的還有努力爬上去的可能。
但是,隨著日本全入時代的到來,一般大學的教育目標已經不可能看70分了,而是要向下看。卷卷老師的做法能行得通,我想應該是選修課。要是必修課,就會有好多人不及格,學生就會提意見了。而現在學生的意見往往比大學的解釋更受關注,文部省也是反對精英教育的,當然除了個別大學院大學以外。
要知道大學也是要生存的,生存取決於學生數量。任何大學老師都難以以研究成果好在校內有勢力,大學首先是教育機構。
小學教育,居士認為日本的不錯,小孩玩是第一位的。首先是生存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不是誰都需要當狀元的。
日本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他們子繼父業的人很多,小孩子最尊敬的是父親,這樣人的職業選擇的穩定性就有了。大家都好高騖遠,不安心,老覺得自己了不起,是中國那麽多啃老族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應該加強職業教育,大學畢業生和技校畢業生的待遇差別要糾正,人的意識也要改革。
日壇父母們優秀的人多,諸位都是精英,碩士博士,老總小總,望子成龍在說難免,更看重教育也不難理解。但我覺得有些觀念應逐漸改變。
靜齋居士 說“文部省也是反對精英教育的,當然除了個別大學院大學以外。”想起以前有個版主叫土豆/豬老板的清華出身後歸國大連某海龜教授就是奈良尖端科技大學的。主要是側重研究,對此靜齋居士: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japan&MsgID=808598
“大學院大學,側重研究,由以前較著名的國大形成。也有幾個國策大學,像北陸,奈良先端大學院大學。
東京大學等學部定員沒變,但研究生擴大了兩倍,所以他們的大學院吃不飽,在向優秀私立大學挖學生。地方的公立大學已經有招不滿的了。
居士說的改革,主要是ゆとり教育方麵的,也包括把大學分類。
當然,沒有研究,教育也是辦不好的。相輔相成。
對頭。不過法人化其實是將以前的大鍋飯製度改成了能者多得的製度 來源: 卷卷
逼著科研不行的地方搞教育,支持科研行的地方搞科研
事實不是這樣的,這隻是小泉的一廂情願。來源: 靜齋居士
有科研能力的地方越來越有錢,木有科研能力的地方越來越窮。來源: 卷卷
當然,文部省也不傻,對科研成果的評估也是越來越嚴厲,越來越短期化,其實目前文部省也木有非常好的評估標準。許多科研,並不是一年2年就能出成果的。這也是文部省麵臨的一個大難題吧。
這問題解決不了,當然就有人不願意啦,就要開始糾正啦。
top30已經不行了。來源: 靜齋居士
有名的人錢多是事實,但現在分配比二十年前好多了。那時東大一家包了六成的文部省經費。
任何國家大錢都是指定給誰的,申請也沒有用,日本也不例外。所以進那個圈子很重要,但是錢多了腦子就不轉了,因為不用從根本上解決為題,靠設備和人工可以做的一定地步,長此以往大腦也就隻會那麽想了,好的研究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