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九九重陽

(2009-10-25 05:51:03) 下一個
九九重陽采菊花,單缺一人茱萸插, 他鄉牧歌登高處,西風遍地黃金甲。
 
------------------------------------------------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重陽節插茱萸的風氣,以唐代最為流行,唐詩中就有很多詩篇描寫此事。最著名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遠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著茱萸,卻惟獨少我一人。 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陽節的形式和用具。
 
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也提到:“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儲光羲少年時遊當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的戲馬台,寫了一首《登戲馬台作》詩,其中有句:

“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 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戲馬台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崗上,是曆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 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構築叢台,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

黃巢的兩首詠菊詩就有點殺氣騰騰。其一曰: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其二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後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模仿他,也寫了一首《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駭煞。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宋代王安石詠菊名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引出一段故事: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房裏看到這兩句,很不以為然,心想:菊花傲霜而開,焦枯至死也不落瓣,怎會“吹落黃花滿地金”呢?於是提筆寫了兩句,把詩續完:“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見到續詩,很不高興:這小子見識不夠,亂批評,要小小的懲罰他一下。於是上奏皇帝,把蘇東坡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蘇在黃州當了將近一年的官,次年重陽後的一天,到官衙後花園賞花。一到後花園大吃一驚,隻見菊花枝上沒有一朵,鋪得滿地金色,這才知道王安石讓他到黃州當官的原因。回到書房立即寫信,向王安石承認錯誤,王安石畢竟愛才,也就把他調回京城。

 菊花傲霜而開,比喻人老而彌堅,所以有成語“黃花晚節”。

宋代名臣韓琦有詩雲:“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鄭思肖的《寒菊》詩:“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進一步表現一種寧折不彎,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宋亡,隱居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寺觀和陋巷。他悲憤於南宋滅亡,改名為“思肖”,肖字暗指趙(趙);改字為“所南”,坐臥必麵向南;他題其書齋名“本穴世界”,將“本”字的筆畫十移入“穴”字,就構成“大宋”兩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飲酒、持螯、賞菊在重陽前後風行起來,特別在江浙滬一帶。陽澄湖的大閘蟹名聲遠播港澳地區。其實這種風氣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近代詩人高旭有詩《對菊感賦》雲:

“聊複持螯且自誇,萬千心事亂如麻。天生傲骨差相似,撐住殘秋是此花。”

 就是寫持螯賞菊,雖然沒寫酒,此物一定是不可缺少的。高旭(1877年-1925),字天梅、號劍公,南社的三個創始人之一。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明永樂年間修建皇宮時根據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的說法,北麵玄武的位置必須有山,便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中南海)的泥土堆積此山,成為大內 “ 鎮山 ” ,取名萬歲山。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俗稱“ 煤山 ”,也就是今天的景山。從此重陽節有了吃重陽糕的習俗,糕和高諧音,寓意登高。上海的重陽糕也叫定勝糕,梅花形,粉紅色,直徑約十厘米,上麵比下麵略大,灑有桂花,講究的再鑲有一朵用紅棗肉做的花。
 采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把重陽定為敬老節。

重陽習俗變遷:從插茱萸到賞菊花 by龍劍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385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