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程乃珊作品裏似乎能找到張愛玲的影子
(2009-09-12 13:02:10)
下一個
“王安憶目前也算是東南作家群裏麵的翹楚了,著作等身不說,還贏得了一堆的頭銜,然而不論是《長恨歌》也好,還是《富萍》也罷,雖則堆砌的羅列也夠繁華,然而終不如一九八三年的《流逝》更讓人感到平實、質樸,也更讓人反思回味的儁永。
這部小說反映了一個資本家的家庭在十年動亂中的種種遭遇,盡管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可也由此折射出文革之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後來拍成電影,名字叫做《張家少奶奶》,大抵是那時候的編劇、導演還不想觀眾沒完沒了的對“流逝”作很好很費力的思考。
小說裏麵描寫的比較傳神的地方就是身為少奶奶的從不下廚房的歐陽端麗做飯的那段,“沙鍋裏飄出肉的香味,十分饞人,可是,肉卻縮小了,端麗惶惑的看著它們,不曉得該如何阻止住它們繼續縮小下去。”這麽一個極其平常的紅燒肉燒蛋不過加了點幹菜竟然讓一個以往富貴尊容的家庭上下為之歡欣。
借用端麗的回憶讓讀者知道以前這種菜直到把肉燒化了也不會有人動一筷子的,破敗的家庭讓所有人不得不自食其力,然而資本家的子女們顯然不那麽適應自己的角色,一個孱弱的歐陽端麗不得不早期去買豆腐、買帶魚,排著長隊,還要忍受著服務員在自己身上寫著粉筆留下的記號。
可是,文革甫一結束,全家馬上回歸自然,一雙鞋子用了三十張外匯專用券居然被看作是小意思,丈夫勸說端麗放棄了那份微不足道卻一直在文革中獨木支撐家族成員生活的工作時輕飄飄的說:“不就是那麽幾十元嗎?”
端麗問他:“要是文革再來了怎麽辦?”
丈夫笑她:“要再來就亡黨亡國了。”
端麗這時候想到的那句話也是這部小說的畫龍點睛之筆:“難道這十年的苦就白白吃了,總該給人們留下些什麽吧!”
小說的結尾顯然是因為不想把內容搞的比較沉重,所以,又補上了一句話:“它不會白白的流逝。”然而,在電影中這句話沒有了,電影最後所保留的就是端麗的那段想法,內心獨白吧,這是電影勝於小說的地方。“BY溫相
其實我對王安憶,程乃珊的文筆都是喜歡的,程乃珊寫的《兒女經》和《金融家》,是比較好看的,可惜,程後來移居香港後為文字而累,也就是以文為生,所以,好看的就不多了。
當年一部小說《藍屋》拍成電視劇後也算是紅遍上海灘,不過仔細看起來還是後來的程乃姍顯得比較有光彩一些。程乃珊後來的作品沒有太讀,但感到程乃珊,王安憶身上都能找到張愛玲的影子。
但王安憶專門寫過幾篇文章講張愛玲,口氣很大。她對張是頗有輕蔑之意的,說張去美國之後就沒有進行過像樣的文學創作(大意如此)。她尤其不願意和張相提並論。這大概不僅僅是文人相輕,似乎還多了些女人特有的嫉妒心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