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水 雲 天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

(2009-09-02 06:28:00) 下一個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

水 雲 天



一、唐代的日本學中國與近代的中國學日本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史上,有著許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從大的方麵說,有兩個時期的情形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國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貪婪地向中國學習,甚至是在與中國文化接觸後,大和民族才首次與文字遭遇,從此才學會了書寫。日語的“假名”(字母)不過是漢字的變體。

而在近代,則是中國拚命地向日本學習。別的方麵且不論,僅就語言文字方麵說,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漢語的輸出國。日本“漢語”,衝擊著東亞各國的語言係統,當然也大量進入中國的漢語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先生學生與學生先生

從時序上說,中國接觸西方文化遠比日本早。早在7世紀的時候,就有基督教僧侶來中國傳教。此後,13世紀的馬可·波羅, 16世紀的利瑪竇,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瑪竇的時候,西方漢譯的工作已開始。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傳教士莫裏遜來到中國。他把《新約》譯成漢語,全版《新約》於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還編了一本漢英詞典,詞典第一卷於1817年印行,整部詞典四開本,共六卷,4595頁,於1823年出齊。

1898年秋,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梁啟超,潛入日本軍艦大島號,亡命東瀛。這個時候,大量的西方名詞、術語已進入日語中,被稱作“政治小說”的《佳人之奇遇》和《經國美談》中,自然也不乏這類譯語。他很輕易地就把諸如民主、科學、政治、經濟、自由、法律、哲學、美學一類詞匯介紹給了中國讀者。梁啟超向國內譯介日本政治小說的同時,也就開始了雷頤先生《“黃金十年”》一文中所說的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黃金十年”,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已被譯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這時期被轉譯成漢語,甚至日本的中級教科書都被翻譯過來,用作教材。

這也就意味著,日語“外來語”被引進中國,是在一種不得已的情形下開始的。

三、求真求易與一手二手

本來,洋務運動是要向西方學習,懂得西方,翻譯西方著作便顯得很必要。但一轉向以日本為師,人們學習西文的勢頭也就頓減。向日本學習,無非是希望通過學習日本間接地學習西方。那時朝野普遍認為,這樣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對這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複卻持堅決的反對態度。在發表於《外交報》上的《與(外交報)主人書》中,他寫道:

吾聞學術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後得其真,自奮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於兩間之見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則乞靈於簡策之所流傳,師友之所授業。然是二者,必資之其本用之文字無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譯,其隔塵彌多,其去真滋遠。今夫科學術藝,吾國之所嚐譯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為吾鄰諱也。彼之去故就新,為時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學術,於三十年勤苦僅得之日本,雖其盛有譯著,其名義可決其未安也,其考訂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學者群而趨之,世有無誌而不好學如此者乎?侏儒問徑天高於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為,何以異此。

嚴複強調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學術,須直接 讀原著。借助翻譯已是萬不得已,借助翻譯的翻譯,就隔塵更多,去真更遠他認為日本對西方概念的翻譯,多不準確,因此也不能無條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對“經濟”這個日本譯語,而代之以“計學”,並在《原富》卷首的“譯事例言”中說明了理由:“計學,西名葉科諾密,本希臘語。葉科,此言家。諾密,為聶摩之轉,此言治。言計,則其義始於治家。引而申之,為凡料量經紀撙節出納之事,擴而充之,為邦國天下生食為用之經。蓋其訓之所苞至眾,放日本譯之以經濟,中國譯之以理財。顧求必吻合,則經濟既嫌太廓,而理財又為過愜,自我作故,乃以計學當之。”

他認為“經濟”一語,原意比西文“economy”寬泛,因此不宜作譯語。再例如,他拒絕借用日文譯語“社會”,而堅持把西文的“society”譯作“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此外,“capital”日譯“資本”,嚴譯“母財”;“evolution”日譯“進化” ,嚴譯“天演”;“philosophy”日譯“哲學”,嚴譯“理學”;“metaphysics”日譯“形而上學”,嚴譯“玄學”……

四、看得見的數量與看不見的影響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麵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 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

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就在我寫這篇談論日語“外來語”的文章時,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法成文。這個問題近幾年也不時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頤先生在介紹美國學者任達的《新政革命與日本》一書的《“黃金十年”》一文中,便寫道:

這些幾乎涉及各類學科的新詞匯或是現代日本新創造的,或是使用舊詞而賦以新意,現在又被廣大中國知識分子所借用,這大大豐富了漢語詞匯,並且促進了漢語多方麵的變化,為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奠定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基石。現在我們常用的一些基本術語、詞匯,大都是此時自日本舶來。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還有像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語。

每當我想到我們用以思考、演說、寫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營造時,我就尋思起這樣的問題:這一事實100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可以說,日語“外來語”的大量湧入,對100年來中國人的思維,對100年來的中國文化,對100年來中國的曆史進程,肯定產生了影響。但用現代漢語在整體上思考這種影響,卻又很困難。因為在思考日語“外來語”的影響時,必須運用日語“外來語”,這便像是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應該是擺在西方漢學家麵前的一個極好的課題。

雖然不能在整體上談論日語“外來語”的影響,但在具體的例子還是可以舉出一些的。

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問題,史學界數十年間爭論不休。但爭來爭去,實質都是概念之爭,分歧在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樣的曆史事實,有人認為能說明“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則認為不能。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之爭,也就歸結為什麽是“資本主義”之爭,而“資本”和“主義”這兩個詞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資本主義來譯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為。倘若“capitalism”被譯成另一個漢語詞,這場爭議是否還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是否在表現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

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界有所謂“醜學”一說。“醜學”是相對“美學”而言的。“美學”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對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學”,倘若一開始就沒有“美學”這種譯法,而譯成別種模樣,例如譯成“感性學”,那所謂“醜學”是否還能成立?

我們今天將短至數百字長至數百萬字的虛構性作品都稱為小說,隻是有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分。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這種命名,隻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別,此外什麽也沒有說明。於是,有所謂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在審美的意義上是否有本質性差異的研究和爭論,有人說二者意味著不同的審美方式,有人則說二者的差別僅僅在字數上。其實,我們今天使用的“小說”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坪內逍遙在《小說神髓》中對英文“novel”的翻譯,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較長篇幅的作品,至於短小的作品,則用“short story”來表示。兩種不同的命名,就已經強調了二者並非一類。應該說,用“小說”來譯“novel”,未能全麵地傳達出原意。如果我們不是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都稱作“小說”,而是分別有不同的稱謂,那我們對二者的認識是否會一開始就有所不同?而關於長篇與短篇的爭議,是否還會發生?

五、舊的不去與新的在來

例子還可舉出許多。最後我想說:由於我們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們翻譯的,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也就永遠地隔著一個日本。

不知這說法,是否能成立?

六、日語外來語分為以下幾類:

[一]修飾詞+被修飾詞

(1) 形容詞+名詞

例:人權、金庫、特權、哲學、表象、美學、背景、化石、戰線、環境、藝術、醫學、入場券、下水道、公證人、分類表、低能兒

(2) 副詞+動詞

例:互惠、獨占、交流、高壓、特許、否定、肯定、表決、歡送、仲裁、妄想、見習、假釋、假死、假設

[二]同義詞複例:

解放、供給、說明、方法、共同、主義、階級、公開、共和、希望、法律、活動、命令、知識、綜合、說教、教授、解剖、鬥爭

[三]動詞+賓語

例:斷交、脫黨、動員、失蹤、投票、休戰、作戰、投資、投機、抗議、規範、動議、處刑

[四]由上述單詞組成的複合詞

例: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治外法權、土木工程、工藝美術、自然科學、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習、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動脈硬化、神經衰弱、財團法人、國際公法、最後通牒、經濟恐慌

其他還有:

[動詞]

服從、複習、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給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

哲學、心理學、論理學、民族學、經濟學、財政學、物理學、衛生學、解剖學、病理學、下水工學、土木工學、河川工學、電氣通信學、建築學、機械學、簿記、冶金、園藝、和聲學、工藝美術

[結尾詞]

(1) 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動化、現代化等 (2) 式:流動式、簡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 炎:肺炎、胃炎、關節炎、氣管炎、皮膚炎等 (4) 力:生產力、原動力、想像力、勞動力、記憶力等(5) 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習慣性等 (6) 的:大眾的、民族的、科學的、絕對的、公開的等(7) 界:文學界、藝術界、思想界、學術界、新聞界等 (8) 型:新型、大型、流線型、標準型、經驗型等 (9) 感:美感、好感、優越感、敏感、讀後感等 (10) 點:重點、要點、焦點、觀點、出發點、盲點等 (11) 觀:主觀、客觀、悲觀、樂觀、人生觀、世界觀、宏觀、微觀等 (12) 線:直線、曲線、拋物線、生命線、戰線、警戒線等 (13) 率:效率、生產率、增長率、利率、頻率等 (14) 法:辨證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方法、憲法、民法、刑法等 (15) 度:進度、深度、廣度、強度、力度等 (16) 品:作品、食品、藝術品、成品、展品、廢品、紀念品等 (17) 者:作者、讀者、譯者、勞動者、締造者、先進工作者等 (18) 作用: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19) 問題:人口問題、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教育問題、國際問題等 (20) 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新時代、舊時代等 (21)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國際社會等 (22) 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浪慢主義、現實主義、帝國主義、排外主義等 (23) 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