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國演義》卷首詞的來曆 BY 龍劍

(2009-08-27 18:43:41) 下一個
隨著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播出,它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可以說已經家喻戶曉,這首《臨江仙》是明代大才子楊慎作於嘉靖年間(1522-1566)。這首詞如何會成為早得多的創作於元末明初(1368年前後)的《三國演義》的卷首詞呢?

最早記錄三國時期史料的是西晉陳壽的《三國誌》,這是一部正史,寫得十分簡略。所以東晉裴鬆之用多於原作幾倍的內容為它加了注,給後人留下不少寶貴的原始材料,裴鬆之功不可沒,就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一樣。

晉朝以後,民間關於三國的傳說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以各種形式不停歇地上演著、評說著三國故事。由廟堂奏章,懷古詩詞,至唱賺話本,南戲雜劇,都有講述;從顯宦縉紳,文士名媛,到販夫走卒,耆老童稚,無不喜歡。

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羅貫中以正史為框架,在十分豐富的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不朽的巨著。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章回小說,第一部曆史演義小說,這三個“第一”,讓《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享有殊榮。

《三國演義》寫成於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廣為流傳。期間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誌通俗演義》進行了全麵的加工潤色,並作了精彩的評點。毛評本既是《三國誌》的修改本,又是《三國誌》的評點本,由此擁有了兩個功能,成為清代最流行、最熱門、最受讀者歡迎的版本。以後出版的《三國演義》,大多是以這個版本為依據的。就是這對父子把楊慎這首詞放在卷首,結果是如此地貼切,以至於很多人以為它是專門為《三國演義》而作的。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的狀元,公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還有兩位是明初《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和明晚期的徐渭)。因為大禮議父子倆得罪了嘉靖皇帝,楊廷和在嘉靖三年(1524)被迫退休,嘉靖七年削職為民,第二年病死。楊慎更不幸,嘉靖四年被廷杖兩次,明朝大臣廷杖致死並不罕見,楊慎命大居然沒死,也許執刑者同情他,手下留情。然後就被流放到雲南的永昌衛,直到去世一直在衛所裏處在監管之下,中間隻在楊廷和死後回四川守製,在家裏住了兩年多。七十歲的時候,因病申請回原籍,獲得批準,以為可以在故鄉壽終正寢,誰知走到半路還是被追回戌所,結果客死異鄉。直到嘉靖兒子穆宗隆慶初年父子才都得到平反,恢複原來的官職。

楊慎是一個全麵的文學家,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楊慎考論經史、詩文、書畫,以及研究訓詁、文字、音韻、名物的雜著,數量很多,涉及麵極廣。他的訓詁考證開了清代乾嘉學派的先河,放到現在肯定是頂尖的國學大師。然而,因他久居雲南,尋書核對不易,有時隻憑記憶寫作,所以也有一些誤引、臆測不實之處。諸位設想一下,在既沒有圖書館又不能上網查詢的勞改農場裏,基本上是靠記憶作出那末大學問,寫出那末多書,不是天才能行嗎?

《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曆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是楊慎所作的長篇說史詞話。這裏所謂詞話不是像《人間詞話》那一類評論詞作的專著,而是為民間藝人擬作的說唱的唱本。全書分兩卷,析為十段:第一段 總說、第二段 說三代、第三段 說秦漢、第四段 說三分兩晉、第五段 說南北史、第六段 說五胡、第七段 說隋唐二代、第八段 說五代史、第九段 說宋遼金夏、第十段 說元史。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句型的十字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其十字句式源於元代詞話及明代的寶卷,後來就成為清代北方鼓兒詞的句型。楊氏之作,開文人擬作俗文學之先例、乃有不少學者及文人加以評注、改作或續作。最有名的是昆曲第一個劇作家梁辰魚的《江東廿一史彈詞》的改作本,可惜今不存。

二十一史指現有的二十五史中去掉後來的《清史稿》(台灣為《新五代史》)和《明史》,從《永樂大典》輯錄出的《舊五代史》,以及乾隆年間加入的《舊唐書》。

第四段 說三分兩晉的開頭並非這首《臨江仙》,而是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結尾也是一首《西江月》:“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本是第三段 說秦漢的開頭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