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說,所謂青花就是以鈷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繪紋飾,再罩以透明釉,於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具體說,它應包括五個要素:
一、高溫燒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
二、高溫透明的白釉;
三、青花原料為氧化鈷;
四、用毛筆蘸氧化鈷在素瓷胎上描繪紋飾;
五、在繪好紋飾的胎體上施釉,經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青花應包括原料與燒成兩個方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青花瓷器是在一定條件下,融合曆代燒瓷多種技藝為一體的產物,是進入彩瓷階段的重要標誌。青花瓷器的燒成博取眾長,經曆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所謂量變包括唐三彩中鈷藍的運用,唐長沙窯、宋磁州窯、吉州窯釉下彩瓷器的出現與發展,以及江西景德鎮青白瓷的大量燒製等等,這些都是青花瓷得以借鑒的因素。而質變是將這三者融為一體,形成全新的瓷種--青花瓷。因此,筆者認為,"唐青花"、"宋青花"以及"元早期青花"之說的依據都是不充分的,它們混淆了青花瓷器從量變到質變的根本區別。而從陶瓷考古上說,唐宋時期無論是窯址調查規模還是墓葬發掘數量,都遠遠超過其他時期,出土的唐宋瓷器也異常豐富,但至今真正的唐青花、宋青花並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