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百年林徽因——曠世才情、風華絕代 ZT

(2005-05-31 23:25:23) 下一個
今日話題:百年林徽因——曠世才情、風華絕代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9 11:21   新浪文化

         ——謹以此紀念一代才女林徽因百年誕辰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簡介]

  生辰:1904年6月10日

  民族:漢

  祭日:1955年4月1日

  籍貫:福建閩候

  職業: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麵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寫下有關建築方麵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在文學方麵,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麵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隻可惜她壯誌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全文] >>[評論]

林徽因1904-1955

入培華女子學校(右一為林徽因)

  附:[林徽因年表]

  [林徽因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東城總布胡同時,她家的客廳名為“太太客廳”。當時,一批文壇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潛、梁宗岱、金嶽霖等,常聚集在這裏,一杯清茶,些微點心,談文學,說藝術,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在“太太客廳”裏,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躍的人物,讀詩,辯論,她的雙眸因為這樣的精神會餐而閃閃發光。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優秀也是因為有他們的欣賞和激勵。>>[全文] >>[評論]

小時候的林徽因
少女時期的林徽因
聰慧的女孩
兩條小辮
16歲時的林徽因
16歲即隨父遍遊歐洲
被引用最多的絕美照片
項鏈從不離身
踩高翹的快樂女孩
在美國讀大學的照片
大學畢業照
結識梁思成先生
結婚照
幸福的蜜月
美麗的少婦
初為人母
在自家院子
人到中年 氣質依舊
病中單薄的身子
一代才女安息之處

  ·走進徽因的客廳

  這位女主人的茶會對當年的文學青年蕭乾“就像在剛起步的馬駒子後腿上,親切地抽了那麽一鞭。”為保留住這樣健康的生動,劉小沁在《中國文藝家》2000年第6期上,特意將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時間對“客廳”的憶敘類聚成篇引讀者“走進徽因的客廳”。

  你會發覺,當“真實”並非特意為不真實而記錄時,往事不言自明了。
                        >>[全文] >>[評論]

  ·梁思成與林徽因

  徽因是《匯刊》關於這次野外考察的報告的起草者。就像每一個初到峽穀的人一樣,她首先談到的是在這個幹旱地區令人驚奇的流水的存在。當然會有關於它的神話了,“自從宋太宗的駿騎蹄下踢出甘泉,救了幹渴的三軍,這泉水便沒有停流過,千年來為沿溪數十家磨坊供給原動力……。” >>[全文] >>[評論]

  ·徐誌摩與林徽因

  與林徽因相見之時,徐誌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二十四歲的他與林徽因相比大了八歲,是大哥哥輩的人物了。當時,他的妻子張幼儀與孩子都來了倫敦。在徐誌摩發動多次猛烈攻勢之後,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線最後決了堤,她是這樣對他說的:我不是個感情隨意的女子,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抉擇。浪漫的徐誌摩即回家告訴張幼儀,準備離婚。張幼儀雖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對待這件事,隨即帶著孩子往德國留學去了。
                      >>[全文] >>[評論]

  ·金嶽霖與林徽因

  金嶽霖一九一四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飽受歐風美雨的沐浴,生活相當西化。西裝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個頭,儀表堂堂,極富紳士氣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紳士。他酷愛養大鬥雞,屋角還擺著許多蛐蛐缸。吃飯時,大鬥雞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泰,與雞平等共餐。聽說他眼疾怕光,長年戴著像網球運動員的一圈大簷兒帽子,連上課也不例外。他的眼鏡,據傳兩邊不一樣,一邊竟是黑的。而在所有關於金嶽霖的傳聞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終生未娶。闡釋的版本相當一致:他一直戀著建築學家、詩人林徽因。 
                 >>[全文] >>[評論]

  ·李健吾與林徽因

  抗戰八年,林徽因避居西南後方,李健吾則蟄居淪陷的上海,雖音訊阻隔,但阻隔不了李健吾對女作家的惦念。當誤傳林徽因已經病故,李健吾在《咀華記餘·無題》中表達了對林徽因和其他三位女作家的這種情感。他說:“在現代中國婦女裏麵,有四個人曾經以她們的作品令我心折。我不想把她們看作流行的‘女作家’,因為侮辱她們,等於傷害我的敬意。好象四種風,從四個方向吹來,她們從不同的社會角落出來,傳統不同,環境個別,因而反應和影響也就不能屬於一致,有時候也許完全相反。一位是從舊禮教衝中來的丁玲,綺麗的命運挽著她的熱情永遠在向前跑;一位是溫文爾雅的淩叔華,像傳教士一樣寶愛她的女兒,像傳教士一樣說故事給女兒聽;一位是時時刻刻被才情出賣的林徽因,好象一切有曆史性的多才多藝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熱情打入冷宮;最後一位最可憐,好象一個嫩芽,有希望長成一棵大樹,但是蟲咬了根,一直就在掙紮之中過活,我說的是已經證實死了的蕭紅。”                
                          >>[全文] >>[評論]

  [紀念文選]

  ·張曉春:想起林徽因

  林徽因,這位50年前就已去世的女子,憑什麽依然這樣深刻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許多人爭著要為林徽因樹碑立傳,光《林徽因傳》就有幾個版本。網上的表白歸結起來不外乎有三點:1、她的美貌與氣質;2、她豐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3、她多方麵的才華。若僅以此論,她同時代的好幾位美女作家都符合這些要求。但人們獨獨鍾情於她,恐怕是一種綜合了各種因素的原因,其中既有世俗的情感投射——溫飽之後精神上追求社會認同而對出身與受教育程度的勢利苛求、對美貌與豐富愛情的人性企盼以及對上流社會生存方式的妄想;還有對競爭社會中理想女性失落的歎息——女性既具有現代獨立人格與個性,同時又不失傳統美德及本質的溫婉美好,在今天已經越來越難。

  林徽因恰恰契合了人們的這種理想需求。>>[全文] >>[評論]

  ·梁從誡:建築是她心靈詩歌

  1925年,林徽因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入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一年後,卻打破了當時這所大學相當保守的常規:以一名年僅22歲的中國女學生,隔係應聘,當上了建築係設計課的兼職助教,不久又升為兼職講師。她選擇建築作為專業並非偶然。在她16歲隨父親林長民暫居英國時,受到一位建築師的啟示,就決心要以這個"把藝術創造與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還說服了她後來的丈夫梁思成也學了建築。                    
           >>[全文] >>[評論]

  ·何向陽:懷念林徽因

  有意思的是,人們印象中的林徽因嫻淑、文弱而瘦削,除掉確乎存在的多病因素,或者,熟識她故事和詩歌的人還會生出善感、敏銳或執情,對於她的概括還包括才女一類的陳詞,會牽連到太太學堂年代的英式文學氣派,那種氛圍裏的自由,和交談時的話多好爭論,所謂談鋒機健——這可是距人們印象中的閨淑有些遠。傳說中的美麗公主總是被人注意著她女性的一麵——更多時候是身邊周遭的男性觀看賦予的,加以渲染擴展,為欣賞磨平著;不是說沒有,有,但不是全部。然而,誰又能畫出個全部,對待完美,總是純一便足夠,又有誰再追問其中的剛強與韌度?其背後的理由?

  至少,這是一個從不放棄走的女人。一個走著的人。>>[全文] >>[評論]

  ·簫乾:才女林徽因

  那天,我穿著一件新洗的藍布大褂,先騎車趕到達子營的沈家,然後與沈先生一道跨進了北總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大的客廳”。
  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常和費正清與夫人威爾瑪去外國人俱樂部騎馬)。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是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別說沈先生和我,就連梁思成和金嶽霖也隻是坐在沙發上吧嗒著煙鬥,連連點頭稱賞。徽因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我後來心裏常想:倘若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紀英國的約翰遜博士那樣,身邊也有一位博斯韋爾,把她那些充滿機智,饒有風趣的話一一記載下來,那該是多麽精彩的一部書啊!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全文] >>[評論]

  ·林宣:“薪火相傳”之義的實踐

  她體弱長期臥病,但“清華”建築係的高年級學生和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全都愛聽她的課,主要通過“家教”。她說到“專業的選擇”完全結合自己的實際。她回顧在中學時代隨父親林長民去英國。房東是一位女建築師常啟發她怎樣學習建築,從事此項“自由職業”的美好前景。可惜,後來留美,考進賓夕法尼亞大學。那裏建築係不招女生,隻得進藝術學院。這反而更加激勵她學建築。她遍修建築專業課程,但並不放過美院全部課目。所以造就出一位“全材”。 >>[全文] >>[評論]

  ·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

  今天,讀書界記得她的人已經不多了。老一輩談起,總說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藝、美麗的女詩人。但是,對於我來說,她卻是一個麵容清、削瘦的病人,一個忘我的學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有時卻是脾氣急躁)的母親。 
                           >>[全文] >>[評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