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04-11-14 04:32:20) 下一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 《大學》——中國古代的教育理論專著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裏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複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 誠意就是不自欺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於外更是如此,即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培養。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說:“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人類不可能避免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當的感情、欲望還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條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學》中講培養人的最高要求。隻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