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葡萄牙最鼎盛的航海時代, Braga 的風頭地位不僅被裏斯本奪去,並且還沒能享受到豐厚戰利品的幾毫銀兩。與當時裏斯本,Coimbra 等城市的大興土木,高度繁華相比,Braga 整個城市基本仍然保留在傳統樸素的風貌中,顯得有些寒磣孤單。直到 18 世紀,在當時紅衣主教和建築師的群策群力下,翻新修建了幾座華麗的葡萄牙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市政廳,Braga 從此走向了他的宗教文藝複興階段,而其中的 Bom Jesus do Monte 是其中最為璀璨的篇章。去朝拜這座我仰慕已久,建築風格世界無二的天主教聖殿,是我們到 Braga 主要目的。
葡萄牙北部的七月初,氣候十分宜人。清晨從酒店用過早餐出來,見朝暉已灑瀉在城市的東立麵,一片金色,朝霞慢慢變成白雲,天空也漸漸地向蔚藍色過渡,微微涼意的清風拂過,讓我不自覺地抱了抱裸露的雙臂,但又覺得清涼愜意。 9 點到達車行取車,手續順利,裝上 GPS 並設下目的地 Braga ,便一路順暢地出城上了高速,一個半小時左右抵達 Braga 。
當我們驅車穿過安靜悠閑的古城時,隻是偶爾見到稀蘇的幾對老人,坐在街邊啖著咖啡閑聊著,享受著陽光和時間; 迎麵閃過的過路行人也是漫不經心地,一臉悠閑狀。難道這宗教古城的人就真的不屑世俗:)?
因為隻安排了半天的時間在 Braga , 主要是為 Bom Jesus do Monte 而來,而且古城和前一日在Porto初略看到的老城風貌近似,於是我們就決定開車路過那幾座巴羅克裝飾風格的建築( Palacio do Raio , Camera Municipal 等),拍幾張外立麵,然後直接穿城往東,跟著路標 Bom Jesus do Monte (直譯為 ‘ 好耶穌山 ’ ),來到山腳下。
正午時分的七月天,想像因該是酷暑漸始。但走近 Bom Jesus do Monte ,你就立刻會感到這是一座絕佳的避暑山莊。高大茂密的樹林如連綿的華蓋將整座山覆蓋起來,涼風習習,綠蔭蒼翠, 但絕無陰森之感。除了山腳下兩座對稱的葡式小聖堂和之間的拱門提示這是 Bom Jesus do Monte 聖殿的入口,仰視山上,除綠蔭一片,別無它樣。
#1
我們在入口側麵的一小停車場停好車(免費),四周望望,沒幾輛車,也沒什麽遊人,停車場邊一水果攤支在一頂大陽傘下,卻沒有主人。 心想都 11 點多了,咋回事?是來早了還是來晚了?還是經濟大蕭條,真的都 ‘ 宅 ’ 了?再回過頭,看見一座簡易而又陳舊的小房子和停在裏麵的簡易而又陳舊的Funicular, 門口坐著一位麵相和衣著都十分純樸的鄉村中年男子,微笑著等著我們上前 -- 屋內沒有遊客。
"Ola! Bom dia!" 我用僅會的三句之一的葡語打過招呼後,緊跟著 “English ? ”
中年男子沒有點頭也沒搖頭,就開始指著有軌爬山纜車對我說起我聽不懂的葡語,我隻好回頭望著會得多一些葡語的 LG 了。一陣連說帶比劃後,搞懂了每 10 分鍾一班的車還有 2 分鍾才開,讓我們等一等,車費單程 1.5 歐 / 人,往返 2 歐 / 人。 “ 那就纜車上去,走下來吧 ” 。
正說著,突然來了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學生和兩女老師,就見老師和男子交涉了一下,也沒交錢,孩子們便轟的一下搶著跳進纜車裏,更加興奮地嘰嘰喳喳起來。2 分鍾後,攬車準時爬山,於是我們和一車孩子一起到達山頂。後來翻翻書,得知這輛水利動力的纜車還是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古老的纜車,難怪 “ 簡易又陳舊 ” 。而那位中年男子是我們在葡國遇到的唯一不會英語的‘旅遊業人士’(我懷疑他是看水果攤的,臨時幫忙照看一下纜車生意)。
既然先到山頂,就先進主教堂了。當時正在做彌撒,一位身著華麗綠色大袍的黑人主教在主持,從Agenda上看到他的簡介,來自巴西,到此修行並深造。我們按慣例在後排坐下靜靜跟完全程,然後捐了兩盞電子蠟燭(投幣後蠟燭燈會自動點亮),再參觀其內部裝飾設計。這座教堂是 1784 年由當時葡萄牙盛名一時的建築師Carlos Amarante 在舊教堂遺址上重新設計建造的,新古典風格,主神龕上供奉著受難的耶穌,並配以當時的場景。
#2 教堂大殿及主神龕
追根溯源,最早在 Bom Jesus do Monte 山上建立教堂是在 1373 年為HolyCross 而建,之後經過多次重建 / 擴建,到 1629 年,又為紀念耶穌受難而重建教堂,並命名為Igreja do Bom Jesus (Church of Bom Jesus) ,這座小山也由此得名 Bom Jesus do Monte ,並成為天主教徒們朝聖之地。
1722 年,大主教 Rodrigo de Moura Telles 帶領捐助整個山的規劃擴建,並開始修建教堂山腳下的那 3 段著名的朝聖階梯,以敬獻給耶穌的受難之路。受當時歐洲風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潮影響,整個設計都是葡萄牙本色建築風格加上巴洛克的石雕裝飾,即簡約又華麗,點亮了整座好耶穌山。這種本土和異域的不同藝術風格的融合,在 15 世紀以後的葡萄牙建築中經常見到,也顯示了當時葡人對世界藝術的博采和對自己傳統藝術的珍愛。
#3 石雕泉水池,遠處是當時國王Joao V 的雕像。
圍繞‘耶穌受難之路’之主題,除教堂的神龕外,從山腳下開始的6段‘ 之 ’ 字型長階梯到山腰的 14折‘ 剪刀 ’ 型階梯,一直到頂上教堂外麵,每個轉角處和平台,都修建了 1-2 座小聖堂,共計 14 座,以祭祀耶穌受難之路上的 14 處苦難,並且每座小聖堂內都供有 1:1 比例的耶穌受難泥塑雕像。
在山腰間那 2 段華麗的 ‘ 剪刀 ’ 型雲梯,是整座聖山的奪目之處。那層層交疊並逐漸上升的白色的扶梯,遠觀猶如雲台向上升起,托起了山頂上的教堂。這寓意顯而易見,卻又令人回味無窮。特別是當虔誠的信徒們沿著山下 ‘ 迂回曲折 ’ 的台階和 14 座小聖堂一路朝拜上來,抬頭望見山頂上的教堂,感受是非常震撼的。撇開深遠的宗教意義,單從建築及景觀設計手法上講,其空間導向和空間最終歸屬的設計仍是非常巧妙而又完美的。
#4
此外,在每層平台的中央牆麵,還設計了與耶穌受難之路相關的 2 個主題 8 個噴泉。
下麵一段雲梯的 5 個噴泉,水分別從雙眼,鼻,雙耳,和口中流出,代表人的五大感官,同時也紀念耶穌受難時的五處流血的傷口。
#5
#6
#7
最上麵的一段雲梯的噴泉,則是 "Faith,Hope & Charity( 信,望,愛 )" 三德之泉。
#8 愛之泉
盡管在雲梯盡頭的那座老教堂已不複存在,但取而代之的 Carlos Amarante 的新古典風格的教堂,外立麵仍采用了傳統的葡式粉牆和石材鑲邊風格,配以雙塔守衛著主殿,莊重典雅,和雲梯及周圍景色完美融合。 經過Carlos 的努力,1811 年整個工程全部完工,從此 Braga 在葡萄牙又找回了它的宗教地位 , 並重新煥發了光彩。
#9
Bom Jesus do Monte 環境幽雅,景色優美。除了山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站在雲梯的任何一級,都能眺望 Braga 城和遠處的群山,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山本身並不高,就100多米,但如果從山腳到山頂的6段之字形階梯和14折剪刀型雲梯的階梯一階一階爬上來,估計還是會小喘一會兒。
#10
山頂上除了教堂,旁邊還有一座小花園和小酒店,以及後山樹林中的一個靜謐小湖,供前來朝聖和避暑的香客們棲身和休閑。簡言之,整座山,就是一座風格獨特,設計完美的建築作品。
#11
到Bom Jesus do Monte遊覽的最佳時間其實是下午至日落。因為整個建築朝西,上午和中午都是背光,而在落日時分,夕陽餘暉下的教堂和雲梯會更加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而我們想在Porto的老城河邊看落日,就隻好顧彼失此了。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