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次貸危機前景與國際貨幣資本變局 (zt)

(2008-06-21 16:05:30) 下一個
次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前景與國際貨幣資本變局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招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王建 美聯儲已經退到懸崖邊緣


  說美股和美元最近的反彈隻是爆發更大危機前的“曇花一現”,是因為引起次貸危機的源頭並不是在萎縮,而是在繼續放大。
  “次債”的源頭是“次貸”,而次貸是對信譽不好的人提供的房屋抵押貸款,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還款主要不是靠他們的正常收入,而是寄托在房價上漲額可以超過本利負擔,所以利率和房價走勢是兩個最基本的決定因素。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房價不斷下跌,自2006年的高點至今,美國房價已經下跌了15%,而且據有關機構最近的預測,今後還會下跌15%,所以靠房價上漲已不能償還次貸本息,也必然會出現大量次貸壞賬,到6月份以後次貸進入還款期高峰時,這種情況會更明顯。再看利率,美聯儲雖然已降息325個基點,但金融市場由於恐慌情緒不斷緊縮,市場利率水平僅有略微下降,根據房貸美公司5月8日剛剛公布的數據,當日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平均利率為6.05%,比去年同期僅下降16個基點,與2月份相比還上升了13個基點。這說明,美聯儲的降息舉措,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次貸借款人的不利處境,也就不可能消滅形成更大次貸危機衝擊波的源頭。

  討論次貸危機的源頭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美國金融市場的大廈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次級房屋貸款2萬億美元,一般房屋貸款8萬億美元,工商企業貸款1.5萬億美元,合計不到12萬億美元,這些都是為美國金融市場提供原始現金流的源頭,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創造出了幾十萬億美元的資產抵押債券和上百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所謂的CDO,是美國的銀行和貸款公司為了加快資本流動和規避放款風險,把貸款出售給一些金融機構,或者是向這些金融機構購買貸款保險,這些金融機構則依據這些貸款所形成的現金流或者是保費收入,發行資產支持債券。所以,不論是CDO還是CDS(信用違約掉期產品,即金融機構依據保費收入所發行的債券)都不是無源之水,而是依托最原始的實物產品生產和交易中所形成的利潤吹出來的資產泡沫,正因為是如此,一旦源頭枯竭,表麵看起來是龐然大物的衍生金融產品大廈就會轟然垮下,而垮下的方式就是大批美國金融機構由於發生大量壞賬而資不抵債,不得不破產倒閉。並且會由金融緊縮導致全麵經濟衰退。

  去年7月以後由於開始進入美國的次貸還債期而出現了大量違約,美國金融市場開始受到次貸危機的衝擊,美聯儲的主要應對措施是降息,基礎利率從5.25%降到2%。一般來說,利率水平降低1%以下就會掉入“利率陷阱”,即利率已經對調節資金供求不起作用,但是在更大的危機到來前美聯儲已經用去了325個基點的降息空間,目前隻有100個基點好用了,美聯儲已經退到了懸崖邊,再退兩步就要掉下去了。

  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除了降息,今年3月又推出了一個重大舉措,即向投行和券商也敞開貸款閘門,這被一些美歐學者稱為是“資本主義的滅亡”,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央行從來是隻對銀行放款,而且必須有好的抵押品。美聯儲目前推出的“定期證券借貸安排”,是美聯儲拿出2000億美元的優質資產,即美國國債來向市場出售,在獲得貨幣資金後允許美國的投行與券商用資產抵押證券作抵押向美聯儲借款,結果是美聯儲拿優質資產換了一堆爛資產。美國有關評論說,如果這些資產抵押證券在未來資不抵債,由於美聯儲是美國的央行,最後就得由美國的納稅人來背這個虧空。這個灰暗的前景且不說,如果美聯儲的做法能夠挽救美國的金融危機也值得,問題是美聯儲有多少美國國債能去換美國投行和券商的爛資產。根據美聯儲的最新數據,到4月30日美聯儲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隻有5487億美元,這其中還包括了部分2000億美元“定期證券借貸安排”中沒有用完的額度,而美國金融機構因次債危機所形成的虧損恐怕遠不止這些,當然由於貨幣已經脫離了黃金,從理論上講央行創造貨幣的能力是無限的,但如果美聯儲真走到用無限製發行貨幣來收購爛資產這條路上,恐怕沒人能救得了金融危機,美元因信譽掃地已經徹底崩潰了。

  挽救美國金融機構的另一條路是爭取國外投資人向瀕臨倒閉的美國金融機構注資,但是去年7月以來,包括中國國投公司在內的所謂“主權投資基金”已經向美國的金融機構注資上千億美元,而到目前為止都貶損了一半還多,由於美國金融市場的下跌空間至今深不見底,2月以來,就已未見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投資有大的注資參股行動了。

  從6月開始,美國將啟動1500億美元針對個人的減稅政策,以圖利用財政政策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達到刺激消費和挽救樓市的目的,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近證實,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止贖房屋量已經超過了150萬棟,按美國目前的房價中值計算,總價就是3000億美元,已經是減稅總額的1倍,而且房價最終要下跌30%,每棟房屋的淨值損失平均就是6萬美元,而減稅隻能給每個美國家庭一年提供約1500美元的補貼,對支付不起房貸的美國家庭來說,隻能是杯水車薪。所以伯南克同時又號召美國的房屋貸款商放棄這部分房貸,認列貸款本金減損。在資本主義的美國要開“大鍋飯”,我看伯南克的這個號召很難行得通,隻能是說說而已。
本次美國經濟衰退軌跡可能是大“L”型


  美國經濟在次貸危機打擊下必然要經曆一場衰退,這已經是共識,但是是短期衰退,還是會像日本那樣,在資產泡沫破滅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走不出來,目前有許多爭論。我認為從目前的許多因素看,本次美國經濟衰退很可能像日本,會在很長時間內走不出來,甚至比日本更嚴重。
  第一,與日本的資產泡沫比較,美國的資產泡沫不僅更大,而且顯著不同。日本當年的資產泡沫主要是股票和地產,由於日本金融體係一向比較保守,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衍生金融工具才開始發展,所以當年的日本沒有衍生金融產品泡沫問題。但是目前美國的金融泡沫破滅,主要是衍生金融產品泡沫的破滅,CDO和CDS都是衍生金融產品。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到去年三季度末全球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值為681萬億美元,又有資料說明其中的一半在美國,即美國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值已經超過300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15倍左右,也是股市和地產總值的10倍以上。而在1990年日本資產泡沫高峰時,日本的股票和地產總值分別隻是GDP的2倍和1.4倍,所以美國金融泡沫破滅所導致的金融資產蒸發量,可能會以百萬億美元計,這等規模的財富損失資本主義曆史上前所未有。

  說美國在次貸危機中可能會有超過百萬億美元的金融財富會灰飛湮滅並不是無端猜測。根據巴克萊資本的最新研究報告,由於房價下跌,到去年四季度末次級房貸已經超過了房屋淨值總額的19.8%,到今年6月份估計這個比例會上升到26%,而在次優級房貸中的房屋淨值也會從去年底的30%下降到10%。房貸資不抵債和淨值縮水,必然會導致與房屋相關的資產抵押債券即CDO等也大幅度縮水,據標普公司4月28日剛剛公布的對房屋相關CDO的最新估值,原本評為AAA級CDO的現值僅有原值的6成,AA級僅有5%,而A級以下恐為“零”。由於這個原因,4月份AAA級債券被等級下調的占70%。

  CDO是一個資產池,即把不同風險級別的債券打成資產包向投資者出售。根據有關研究報告,在美國的CDO中,AAA級的債券占88%,BBB級占5%,B級以下占7%。按此計算,僅以40%的資產縮水損失計算,美國300萬億美元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值損失,就已超過了100萬億美元,目前這些損失由於房貸還債高峰還未到,因此隻是賬麵性的,但是如果到今年中期美國次債高峰時,由於大批到期房貸發生違約,就會產生巨額的資產減計和實際虧損。日本在資產泡沫破滅後,股市縮水75%,地產縮水70%,蒸發的財富總額在7萬億美元左右,銀行業在長達15年中累計消化的不良債權約為1.5萬億美元,而美國在此次危機中的財富損失比日本當年要高出兩個數量級,可能達到百萬億美元之巨,這個窟窿美國人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補上,現在真的很難預測,但應該不是短期內消化得了的。雖然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的資本市場是吸納了全球的資本財富,財富損失也會由各投資國分擔,但財富損失的大頭還是要由美國人來背。

  第二,在日本的資本泡沫中,參與股市和地產投機的主要是企業,而銀行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資金供應商,所以銀行業在資產泡沫破滅中受到的打擊,也主要是形成不良債權,這與日本銀行業一向比較保守的經營特色有關。由於日本銀行業不是金融投機的主體,所以在資產泡沫破滅過程中還能挺得住,在日本金融風暴中倒閉的大銀行也極少,即使這樣仍用了15年時間才基本消化完了當年形成的巨額不良債權,走出了長期衰退的陰影。然而在美國的資產泡沫中,銀行業雖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把貸款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但銀行卻是購買衍生金融產品的主要參與者。例如花旗銀行到2006年底的總資產是2.2萬億美元,但其表內資產隻有5700億美元,其他1.5萬億美元的表外資產,都是CDO等衍生金融產品。這種情況在其他美國大銀行中如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很普遍,所以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崩潰,必然會直接打擊美國的銀行業。因此我們可能會在這場美國金融風暴中看到有許多著名的美國大銀行會破產倒閉。

  日本在資產泡沫破滅後經濟衰退之所以會長期化,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銀行為了防範風險和消化不良債權,長期內不敢向企業放款,即使日本央行實行了“超寬鬆”貨幣政策,把利率調低到隻有0.25%,日本銀行業還是持續對企業抽緊銀根。由於美國銀行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損失可能會比日本嚴重得多,銀行業在危機中與危機後的房貸能力也會比當年的日本損失得更多。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雖然還沒有發生1990年日本那樣的崩潰,但在次債衝擊中收緊銀根的現象已經十分明顯了,這主要表現在市場利率水平並沒有跟隨美聯儲的降息行動而下降,例如在美聯儲第六次降息50個基點後,30年期抵押房貸利率在其後兩周內反而上升了44個基點,而且自次債危機以來,由於銀行業的經營活動愈加謹慎,導致資產支持票據市場嚴重萎縮。去年上半年一度從以往的接近萬億美元水平的規模萎縮到隻有幾十億美元,幾乎停擺,這種情況目前還在持續,並且已經顯著影響到消費貸款、學生貸款等重要貸款市場的正常經營活動。由於銀行業是經濟的核心,一旦美國的銀行體係陷入混亂和長期衰退,美國經濟的衰退就不可能是短期的。

  第三,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銀行體係在本次金融風暴中嚴重受損,其修複能力在哪裏?日本在遭受金融風暴打擊後隨著資本破滅,但是物質產業仍然保持了國際競爭力,製造業在經濟總產出中的比重始終維持在30%,特別是在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後長達15年中,日本始終保持著貿易順差,銀行業雖然對國內中小企業抽緊了銀根,但是對以豐田、日立等為代表的20多個出口型大企業始終提供了資金支持,而且在長期內,日本出口型大企業的利潤始終占到日本企業總利潤的一半,這就為日本銀行業消化不良債權提供了來源,也是日本銀行業及日本經濟係統最終能走出長期衰退的原因。但是美國則不同,首先是物質產業在長期的資產泡沫形成過程中已經嚴重衰退,貿易逆差已經持續了20多年,目前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從1990年的28%下降到隻有13%,其中還有一半是軍工,不打仗就不會產生豐厚的利潤回報。2000年以來,隨著房產和衍生金融資產泡沫的興起,房地產在新增GDP中的比重高達50%,企業利潤中來自金融企業的份額高達40%,因此企業利潤的主體已經是由資產泡沫構成,而資產泡沫的破滅,肯定會使企業利潤嚴重萎縮。如果銀行業在資產泡沫破滅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利率來源來支撐,又怎能消化天文數字的壞賬呢?

  日本金融體係的修複能力,還來自日本龐大的海外淨債權。在資產泡沫破滅後的15年裏,日本始終保持了全球海外資產第一的地位,到2005年底,日本的海外淨資產仍高達1.6萬億美元,當年日本的海外資產收入甚至首次超過了貿易盈餘,這就給日本的金融體係修複創傷提供了一個重要利潤來源。但是反觀美國,1985年就已經轉變成了一個淨債務國,到目前累計的海外債務淨額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所以一旦銀行體係出現大量壞賬損失,就不能指望海外資產的利潤來補了。

  第四,由於美國與日本的資產泡沫結構和經濟增長結構不同,美國資產泡沫的破滅更容易損害消費和經濟增長。

  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原因,是日本的生產企業由於金融緊縮而長期陷入增長停滯,但是由於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沒有降低,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能大量出口,同時日本民族有高儲蓄的傳統,居民儲蓄總額高達7萬億美元,人均儲蓄額為世界第一,所以金融風暴與長期蕭條,沒有顯著影響居民消費。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美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顯露出隻有需求增長的特征,這表現為國內物質產出長期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從而日益依賴從國外輸入,目前貿易逆差已接近9000億美元。2001~2006年,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雖然高達3.5%,但製造業年均增長率隻有0.7%。支持消費需求增長的是資產泡沫所形成的“財富效應”而不是居民的日常收入,所以美國居民的儲蓄率非常低,甚至在2005年以來出現了長達22個月的連續負儲蓄,2007年以來雖有回升,目前也隻有0.5%左右。由於美國的家庭消費從購房、買車到上學等都大量依賴貸款,而貸款公司又主要依靠在金融市場上發行資產抵押債券和票據來融資,因此一旦由於次債危機而產生信貸緊縮,居民家庭又沒有多少儲蓄可以動用,美國居民的消費就會斷流,主要由消費需求所拉動的經濟增長也必然要停下來。停多少時間恐怕要看兩個因素,一個是看美國是否有能力進行新一輪金融創新,從而創造出新的財富效應,來拉動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但是次債危機的教訓如此深刻,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人們恐怕很難排除風險厭惡情緒,因此在短期內就創造出更新型的資產泡沫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這樣,美國經濟複蘇就隻能依賴物質產業的增長,但是在經曆近20年的物質產業衰退後,美國的物質產業要恢複元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上這四方麵原因,都決定了本次美國經濟衰退,很可能走出大“L”型。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後,1992年日本央行曾經搞了個5人小組寫出的內部秘密報告,其中預測日本的經濟蕭條可能會持續三年,不良債權規模可能達50萬億日元,這份秘密報告不知如何泄露出去,立即引起了日本社會各界的大嘩,認為是天方夜譚,但其後的曆史證明,日本的經濟蕭條竟持續了15年,其中還經曆了名義GDP的6年負增長,日本銀行最終消化的不良債權總計竟高達150萬億日元。“以史為鏡,可知興衰”,由於美國目前的資產泡沫不論是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要比日本當年要大得多,對此次美國金融風暴的嚴重程度和經濟衰退持續的長度估計得重一些。

  最近,由於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長率的降幅低於預期,以及大金融機構發布的一季度業績報告好於預期,美股和美元出現了一輪新反彈,5月1日道指重上13000點,國外許多金融機構據此說次貸危機已走到末尾階段,美國經濟將在三季度走出衰退的陰影。

  但是,有許多人不同意這個判斷,我也不同意。因為6月份前後才進入美國的次債高峰,而這個高峰所引起的第四次次貸衝擊波,也是最為強勁的一個衝擊波。美國若扛不過去,次貸危機所引起的美國經濟衰退很可能走出“L”型,即至少在五年內美國經濟會出現連續的負增長與零增長。在這個背景下,國際貨幣匯率格局、資本運行格局以及貿易格局,都會出現一些重大改變,而這些改變,有些對中國很不利,有些則是中國的新的重大機遇。

次貸危機對國際資本與貨幣格局的影響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元是世界貨幣,所以如果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與美元崩潰,必然會引起高達數十萬億美元的國際資本在不同市場與不同區域內的重新分配,從而導致國際資本流向和主要貨幣匯率的劇烈變化以及國際投資和貿易格局的改變。
  美國不同於日本的地方在於,美元是世界貨幣而日元不是,所以在次貸危機中所有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財富損失,會由世界所有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來分擔,由於這個原因,世界各國會出於自身利益來共同阻止次貸危機的深化。比如,在危機趨於惡化的時候,各國政府可能會聯手拋本幣、收美元,以阻止美元及美國資本市場的崩潰。此外,日本在當年資產泡沫破滅後仍然持續實行緊縮政策,到後期才實行了“超寬鬆”貨幣政策,是導致危機深化的重要原因,而美聯儲已經吸取了這個教訓,不僅連續降息,還不斷向貨幣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並且還史無前例地向投行和券商敞開貸款閘門。我們希望這些因素與措施能夠成功阻止悲觀前景的出現,但現在還不能定論,所以我們仍必須研究,一旦這些悲觀前景出現會出現那些變化,以及在這些變化中,哪些變化對中國有利,哪些不利。

  在以往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的流向都是從邊緣流向中心,即從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向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流動,日本這種發達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資本則從日本流出到美歐。但是這次金融風暴的中心是在美國,連同歐洲和日本都受到了強烈震撼,這就等同於是在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刮起了金融風暴,中心市場中以往所容納的巨量資金必然會向邊緣市場流動。由於僅美國資本市場所容納的資金就有數十萬億美元,因此在本輪金融風暴中從中心向邊緣金融市場流入的資金也肯定不是一個小數額。國際資本從中心流向邊緣,也即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這會使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危機中維持對美元的升值軌跡,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資本流入。這是第一個判斷。

  在美國之外,歐洲是另一個最大的資本市場中心。我在2006年寫文章預測,由於在美元崩潰後,歐洲是最大的資本市場,這會導致國際資本從美元向歐元流動,所以美國可能會發動伊朗戰爭,以影響歐洲周邊的安全環境,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洲。現在美國在美元瀕臨崩潰的時候會通過打擊伊朗來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洲的可能仍不能排除,但是出現了新情況,就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才暴露出,歐洲各國也拿了很多美國的次債及相關衍生金融品,因此歐洲金融體係也受到了次債的劇烈衝擊。例如,在次貸危機中受損最重的銀行不是美國的銀行,而是歐洲的瑞士聯合銀行,而德國、英國和法國的銀行也因持有巨額次債及相關金融產品蒙受了巨大損失,因此歐洲央行投入的救市資金甚至一度多過美國。由於國際衍生金融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不透明性,不到最後報出虧損,誰都不知道別人拿了多少次債相關產品,這就使國際資本持有人在現階段難以對美歐兩大資本市場進行明確的優劣判斷,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國際資本從美國向歐洲的大量流動,以及美元的崩潰。當然,由於美國的本次金融風暴的源頭,歐洲雖有問題也不會大過美國,所以次債危機以來,歐元始終在對美元升值,如果危機在未來的發展中已經可以明確知道歐洲金融資產的質量好於美國,歐洲仍會成為國際資本流向的首選,也不能排除美國會再打一場海灣戰爭。我們最近就看到了,當歐元升值超過1.6美元的時候,就再次傳出了美國要打伊朗的聲音。

  美歐以外最大的中心資本市場是日本。日本自2006年以來終於擺脫了資產泡沫崩潰所造成的一係列經濟增長陰影,開始走出長期蕭條的陷阱,更為重要是,由於日本金融體係一向保守的作風,所持美國次債及相關衍生金融品不多,據日本央行數據,日本在次貸危機中所遭受的損失約為1.5萬億日元,即不到150億美元,這在發達國家已報出的近萬億美元損失中,比例是相當低的。因為如此,如果次貸危機演化成全球金融風暴,國際資本會大舉流向日元以求避險。近年來日元對美元升值幅度雖然小於歐元,但我預計到今年中、後期金融風暴最烈的時候,日元升值到60~70日元兌1美元也不奇怪。

  國際資本在金融風暴中會從中心流向邊緣,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和印度,日本因較少持有次債也會成為這場風暴中的國際資本主要流向地,所以從資本的地域格局看,在這場全球金融風暴中的主要流向改變,是從北美向東亞流動。這是第二個判斷。基於這個判斷,如果次貸危機深化,東亞地區的貨幣應當是升值最強勁的貨幣,資本市場也應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更活躍。這個判斷實際上已經有實證支持。根據亞行的數據,在去年的次貸危機背景下,流入亞洲股市與債市的資金首次超過了流入美歐的資金,達45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80%。

  次貸危機所引發的是金融市場的崩潰。在以往時代,流入金融市場的資金是國際資本的主體,但是由於金融市場崩潰,國際資本失去了牟利機會,就會向實物領域轉移。我們已經看到,包括糧食在內的國際商品期貨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就是發生在去年下半年,這與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同步的,這並非偶然,而是說明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大量原在金融市場中的資金開始轉向大宗產品期貨市場。由於金融市場的資本容納量高達數十萬億美元,而國際期貨市場的資本容納量目前還不足萬億美元,兩者極度不對稱,因此隻要從金融市場轉移過來少量資金就會使期貨市場價格顯著攀升。由於危機越深化,轉向期貨市場的國際資本就會越多,所以危機的深化必然成為推動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的巨大動力。這是第三個判斷。

  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會在未來時期導致國際期貨價格下降,如果這第三個判斷正確,有關期貨價格在未來會走低的判斷就站不住腳。我看在未來危機嚴重的時候,油價上漲到超過200美元,黃金和大米上漲到超過1500美元都是有可能的。

  在以往時代,由發達國家金融泡沫所形成的龐大貨幣需求,主要是從需求端來拉動發展中國家的物價上漲,這表現在發達國家通過製造金融泡沫與發展中國家的實物產品相交換,創造了長期維持與擴大貿易逆差的條件。但是在金融市場崩潰後,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開始轉入實物產品市場牟利,就形成了從供給端推動發展中國家物價上漲的新力量,所以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將導致目前已經露頭的發展中國家的輸入型通脹愈加嚴重,並成為通脹的主因。

  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崩潰是這場金融危機的新特征,而在衍生金融產品市場中的國際資本投機性更強,在金融市場流出的國際資本中,也會有大量的投機資本,就是一般所說的“國際熱錢”。國際熱錢的流動性很強,以往主要是在證券市場內進行投資活動,在證券市場崩潰後,有些會進入實物領域,但主體則可能會流向貨幣市場,因此貨幣匯率的升降及幣種之間的利差就會成為引導國際熱錢流動方向的主因。這是第四個判斷。如果這個判斷正確,隨著危機深化,國際匯率波動會更加劇烈。

  在本次國際性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的主要流向,是從美國向歐洲特別是東亞流動,所以歐元升值較強,日元升值最強。從2005年開始,歐洲和日本都出現了經濟複蘇,但都不是由內需拉動,而是靠出口。如果危機繼續深化,歐元升值到對美元1:1.7~2,日元升值到60~70:1,歐洲和日本由出口帶動的經濟複蘇過程肯定會中止。但貨幣升值有利於投資,如果能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歐、日的經濟增長就還有亮點,所以,危機的深化可能會推動歐洲與日本改變以往隻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賣產品的做法,形成一波歐洲與日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資本的新浪潮。這是第五個判斷。

中國的戰略選擇


  雖然中國正麵對著許多不利因素,但優勢也很明顯,因為中國的問題不是供給和資金短缺,而是需求短缺。所以隻要宏觀調控方向正確,措施得當,中國經濟就可能屹立不倒。
  宏觀政策的主要方向就是創造內需與外需。內需方麵,除了提高消費需求水平,一個重大選擇就是推動城市化進程。東亞地區各發達經濟體在人均3000美元階段的時候,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中國目前則隻有40%。目前城鄉人口消費相差3倍還多,因此城鄉人口結構的改變不僅是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必走的一步,也是增加消費的重要途徑,還可以通過推動城市化大量消化掉國內過剩的重工業產品。

  外需方麵,在次債危機深化階段人民幣升值仍不可避免,但是為了促進出口需求,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應以不高於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升值幅度為界限。

  創造外需的另一個重要途徑。目前的產品過剩也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如果能通過資本輸出帶動中國的重工業產品輸出,就為國內的重工業產品過剩找到了出路。把中國作為亞洲產業整合的平台,通過向東南亞地區的資本輸出,幫助亞洲各國完善基礎設施,與亞洲各國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關係,同時為東南亞地區注入活力。

  最後是如何應對國際資本流向中國。產業資本的主要流向還是中國,因為中國有著其他發展中國家不能比的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同時國內市場廣大,會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資本,特別是重工產業資本的首選,中國應該抓住這個好時機加快工業化速度。處理熱錢流入問題則比較複雜,目前由於龐大外匯儲備的風險問題和其所導致的過剩流動性增長問題,多數人的意見是應“堵住”熱錢流入渠道,但從以往的實踐看是堵不住的。而若換一個角度看,能有大量其他國家的資本為我所用,本來應該是一件好事情,主要的弊端是控製不住,不利於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穩定。而在國際金融劇烈動蕩的背景下,在現階段全麵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為國際資本的長期停留創造條件也不是好選擇,所以如果能走中國貿易開放的成功道路,在中國試辦一個局部開放的金融特區,把國際資本的流入流出放到中國政府的監管之下,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小資料:什麽是次貸危機
先用最簡單的話先解釋一下。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衝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麽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麽,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衝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係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麵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衝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隻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