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裏,麥當勞的“油條”一下子火了!
我聽到這個喜訊,立刻去品嚐,但是有點失望。這個“油條”比手指長不了多少,外麵沾了肉桂粉和糖,味道是甜的。當然如果要求工作人員不加糖,這個油炸的小棍棍味道還是挺像油條的,就是油炸麵團嘛。
讀了報紙上的文章,這個油條名叫donut sticks(條狀甜圈圈),說和Dunkin Donuts的產品donut fries相當接近:都是炸的條狀食物,都撒了肉桂粉和糖,配咖啡吃。
(上麵是甜圈圈店Dunkin的donut fries,下麵是麥當勞的donut sticks)
但是有的中國朋友認為這是麥當勞學的中國油條。至於為什麽大小味道都和真的油條不同,有文章這麽認為:“根據我的經驗,中國美食到了美國,往往都被“改良”,以適應老美的口味。”
而且還有朋友更進一步,說麥當勞這是culture appropriation(文化占有)。
“文化占有”這對我是個新詞,大致是主流社會學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而少數民族覺得他們對自己的文化不夠尊重。據朋友指點,“比如白人忸怩作態穿旗袍,那就算文化占有;比如白人穿衣服像黑人舉止作態,也算。”
一不小心,“油條”成了美國侵占我大中華文化的證據?
且慢,你怎麽知道麥當勞是引進的中國食物呢?世界上類似的油炸發麵不是很多嗎?
比如美國集市上常見的elephant ears,算撒了白糖的扁“油條”嗎?
還有funnel cake sticks,不僅僅也是油炸發麵,甚至尺寸也比麥當勞的油條更接近真的油條啊。
比如最近剛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吃的frybread,倒是更接近油條,因為不是甜的。這是當初離開了熟悉的飲食環境、聯邦政府給他們麵粉糖粉和豬油以後誕生的食物,後來成為他們的飲食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增高。
(圖裏是Havasupai原住民阿姨在揉麵,準備給我們做frybread。)
那,這麽多各種各樣的炸麵團,也是學的中國的油條嗎?
再縱觀世界各國,類似於中國食物的食品也相當不少啊。
比如,中東人也常做包子吃,和中國的包子很像。不過包子餡裏除了肉可能還有石榴。
比如,德國人會不會譴責咱們的東北酸菜是偷學了他們的sauerkraut ?
寫道這裏,想起了以前讀到過“認知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有95%的人都在這個狀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些把麥當勞的甜條條立刻當成中國油條的同學,倒不是不知道,而是一下子沒想到其它各種炸麵團吧?
我們常常以自己為圓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比如,吃了麥當勞的甜條條,首先聯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經常有人認為“比我思想左的人太左了,比我右的人又太右”。
可是有時候不妨站得遠一點看問題,不妨質疑一下,也許才能不局限在我們自己的認知裏?
所以,麥當勞的新產品是不是引進的油條,您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