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影院紫紅的皮椅子上,把腳墊緩緩地升起,我準備好了,我期待著。電影開始了,我不知道這是個什麽故事,我聽說這是李安拍的新電影就馬上和朋友來看了,劇場裏空空蕩蕩,隻有幾個人。我又很喜歡這種未知的感覺,沒有一點先入為主,完全傾聽電影給我講故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這個標題為什麽這麽長、而又這麽不吸引人啊?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最欣賞的是兩點。
一,這個故事講得好。立功戰士比利和他的小分隊回美國兩周愛國巡展,這天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活動,參加橄欖球比賽的中場演出。電影的主線是比利在中場以及前後的過程,遇到的人和事讓他不斷回憶起伊拉克戰場上的情形。兩個小時中,現場和回憶反複交錯,但是銜接的很自然,款款講述了比利的故事,他為什麽去當兵,班長們對他影響,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和老百姓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讓他立功的那一場搏鬥,一見鍾情的女孩,忠誠又淘氣的戰友,說要把他們拍成電影的富翁……。整個故事不緊不慢,讓你一直被吸引,想知道下麵會發生什麽?又提著膽子,擔心比利會如何選擇?
印象深刻的是幾個戰士應該是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一觸即發,要麽不時和球場保安打架,要麽一時暴怒把風言風語的球客打得失去了知覺,突然爆出的煙花讓他們下意識地以為是戰場而四處躲閃。他們的這個心理問題被忽略了,當然也就沒有得到情感支持和專業治療。
戰士們雖然作為功臣,似乎處處好吃好喝大受尊重歡迎,但是現實很骨感。記者會上被反複詢問在伊拉克這麽折騰、當地的生活有沒有改善時,他們其實沒有答案,閃爍其詞後隻好回答說,我相信有。同時,演出時旁邊的黑人演員突然罵比利一句“fuck off”,也許表達了反戰的情緒,而他隻能忍著一動不動。富翁突然宣布拍電影隻能給他們很少的錢,而且他們沒有其它選擇、愛拿不拿。雖然他流連忘返於新結識的女孩,想是不是不當兵了,可以和她天天纏綿在一起,女孩卻說,你是英雄,你應該回到戰場。所以整個中場的過程中,比利一直在掙紮,在作為戰士的責任、戰爭留下的創傷、和對和平生活親密情感的渴望中,頭疼、撕裂、掙紮。
電影中姐姐這個角色值得提一下,她知道弟弟是為了幫她出氣砸了前男友的車而不得不去當兵,她愛弟弟,怕他死在戰場上,動員他以PTSD為由立刻離開軍隊,甚至串通了醫生聯係好了醫院。怎麽說呢,這個角色太大包大攬了,她的行為好像不是最令人信服。
第二個,男主角演得好。記得開始有一幕是比利從伊拉克回到家,他站在門口,短短的頭發,有點忐忑,有點激動,演員把握的很準確,好像他就是剛回家的那個鄰家大男孩。而無論是國歌聲中比利留下了眼淚,還是那個一口一個yes, Sir彬彬有禮的樣子,你會忘了你是在看電影,你以為你在看比利,一位剛從伊拉克回來的戰士。看電影時我一直想,這麽棒的男主角,從沒見過,不知道李安從哪裏找來的?不過,我不大看電影,也許人家是個家喻戶曉的演員也未可知。記得最近看了一次Saturday Night Live ,我說除了Alec Baldwin,其它演員都沒名氣,結果引起了眾怒。孩子說那些演員都非常出名,怎麽你不知道?
回來查了一下,演員叫Joe Alwyn,居然不是美國人!他是英國的大學生,在紐約參加了電影的試鏡頭之後,剛要上回倫敦的飛機,收到了導演李安的電話,讓他立刻改飛喬治亞州去試每秒120幅的新拍攝技術。李安一直苦於找不到心儀的男主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雖然一個倫敦戲劇學院的學生和一個得州的美國大兵相差十萬八千裏,Alwyn覺得其實有很多共同點,都是一個大男孩想在世界上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地方。
當然,也要提一提劇中我不滿意的地方,那個伊拉克士兵死前的鏡頭,就像《色戒》中的床上鏡頭,實在是太長了。也許導演想要突出戰爭的無情和恐怖吧,我反正嚇得閉上了眼睛。
兩個小時結束了,我舒了一口氣,還好,結尾不是悲劇。朋友說,李安總是帶給我驚喜。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