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5)
還沒到溫哥華,在多倫多機場轉機時,就注意到加拿大和美國不同的地方:牆上的大幅廣告或裝飾畫裏,有很大的比例是華人。這在美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沒見過,包括華人很多的舊金山。這張圖的說明是:“在中國學英語的人數是整個英國人口的五倍。”
這次坐的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多倫多轉機時,先要走很長的路出機場,再經過安全門重新檢查進來,勞民傷財。而且用手機在加拿大打電話不方便,看來以後要盡量避免經多倫多轉機。
候機室裏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在練琴,她是個來自匹茲堡的醫生,業餘時間在學彈吉他。這把樣子怪怪的吉他是專用旅行吉他,帶著耳機彈琴可以不影響旁邊的旅客,這樣她在旅途中也可堅持練習。開始我歎息,這樣的精神,我家兩個彈琴的小孩怎麽從來沒有過呢?再一想,一個是自己想學,一個是被家長逼著彈,這是兩種境界,不可同日而語。罷了,罷了。
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從美國小鎮飛到溫哥華,飛機是晚上到達的,去Richmond的路上,到處都是中餐館“打冷宵夜”的中文招牌,讓人心潮澎湃。幾年前第二次去開會,和幾個朋友打車到Richmond的新瑞華吃了一頓大螃蟹。這次又到溫哥華,最大的改變是有天鐵了,坐天鐵(輕軌)去城中的旅館方便極了。輕軌是兩年前為了冬運會剛建的,幹淨寬敞便捷。一個中年人上車,坐到我旁邊,我聞到一股煙味,有點不習慣。溫哥華的街道上也不時見到煙頭,看來抽煙的人是不少。感覺街上的行人平均年齡都很年輕。後來坐天車去Richmond,看到一路上大興土木,樓房建得滿滿的,一直擠到了到了天鐵的緊旁邊。城市的發展紅紅火火,象中國一樣。
去的那天剛好是St Patrick日,旅館所在的Granville街上很多這樣打扮的年輕人。
三月中下旬了,美國北方遇上罕見的高溫。打電話回去,孩子說白天80多度,晚上熱得睡不著。溫哥華這裏呢,淒風冷雨,看看街道花園裏蓋著一層薄雪。
雨雪交加的日子,每天走到會議中心都凍得鼻尖通紅。那天我叫了輛出租車,司機是從斐濟來的印度人,很愛聊天。說他喜歡溫哥華,說這裏各種各樣的人很多,包括中國人和印度人。當我誇溫哥華城市雖大但很安全很幹淨,他自豪地點頭,說,“因為這裏沒有黑色的人。”這句英語在我頭腦裏轉了三圈我才醒悟過來,他指的是“沒有黑人”,因為司機又加了一句,“不象你們美國。”這麽大大方方的政治不正確的言論,讓我吃了一驚。
第一次在馬路邊上見到這種銀色的街頭廁所,看上去很新潮。按鈕一按,大門緩緩打開,燈光大亮,歡迎你進去免費使用。
溫哥華所到之處,不管是旅館還是會議中心,都有回收垃圾的箱子,分門別類,排得整整齊齊。這點比我住的美國城市強多了,在單位裏喝完飲料,手裏拿著瓶子,不好意思扔進垃圾箱,但又找不到回收箱。
同事推薦我去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British Columbia)的人類學博物館,於是哥們幾個去兜了一圈。鎮館之寶當然是這個大鳥。
這個雕塑很有名,印在加拿大的紙幣上。這是當地的一個傳說,烏鴉發現了躲在貝殼裏的小人,人類就這麽產生了。
這是博物館剛收集到的藏品,十八世紀探險家Captain James Cook用過的象征權力的棒子,價值一百二十萬。
這裏中國人真多啊,在溫哥華找路,挑華人長相的問,結果人家都會說普通話,再談下去都是大陸來的人,南京的沈陽的什麽的。他們都很熱心地幫忙,有一位女士開始說錯了方向,等她發現了還回來找我,一直把我帶到正確的地方。
華人多,中國飯就到處開花。比如城市中心的海邊,每到中午,就來了這麽一輛賣廣式點心的流動車。
小爐子上一籠一籠的蝦餃、叉燒包熱氣騰騰,在這裏吃中國飯咋這麽方便呢?
城中的麒麟餐館很有名,到了飯點,門口排隊人山人海。不過我們十幾個人吃了以後,覺得是盛名之下。這是最後送的水晶甜點。
坐天車去中國城吃飯,坐了幾站,幹脆一直坐下去,到了新興的中國區Burnaby。麗晶廣場的小籠包,似乎比曼哈頓鹿鳴春的小籠包更勝一籌,味道鮮美,湯汁也不那麽油。
喜歡溫哥華,中國人住在這兒真是太滋潤了。
是二樓最邊上那家上海風味的小籠湯包,不少人排隊拿號。溫哥華的同學們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標準高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讓人羨慕嫉妒。。。
溫哥華的發發發同學好熱情啊,謝謝你的支持!
您這“劣質門”的翻譯讓俺琢磨了一會兒,精彩!
每周日?太腐朽了。俺這去了一次就激動地拍照紀念了。哇,你曾和名人很接近嘛。
謝謝介紹,下次一定研究好了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