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5)
最近去看了一場話劇,因為肯在裏麵演出。
肯是我們單位前台收接電話的,他是一個高大的黑人,愛讀聖經、放美妙的音樂。他每天的衣著都風格迥異,今天是肥大褲衩的籃球運動員,明天是三件套的西裝儼然一個銀行家,過一天頭戴小帽好像從非洲來。奇怪的是他穿什麽像什麽,非常協調。後來聽說他是個演員,怪不得!
最近聽說有他參加的一部話劇在上演,我早早就表了忠心要去捧場。肯給我一張演出劇照,我一看,怎麽全是黑人?覺得有點。。。不習慣。想起以前有個同事告訴我她媽媽到某個中國餐館吃飯,一進去大吃一驚:怎麽全是中國人?我聽了有點氣憤,覺得她媽媽是典型自大的美國人,看到外國人多就不舒服。現在想一想,其實老太太和我一樣,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生活經曆看世界,對沒有經曆過的情形有點不習慣而已,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以前單位裏有個秘書,在美國鄉下長大,十八歲到大城市才第一次看到黑人,她說感到了“文化衝擊”。
劇場在位於黑人區的藝術中心裏,這是一個小劇場,隻能容納幾十人。我環顧四周,除了一位白老太,觀眾全是黑人,我很為我代表了廣大亞洲人自豪。我第一次看小劇場話劇是在緬因州的Bowdoin學院,那裏和這個劇場一樣,裸露的磚頭內牆上刷著黑色的漆。那次看的是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給了我強烈的震撼。我大膽推測,話劇對觀眾的影響力,也許與和觀眾的距離成反比吧。
戲開場是一對夫婦Dante和Diane在慶祝結婚十二年。剛開始看這個劇,有點不滿意,覺得演員長得太普通了,前幾次看的百老匯音樂劇裏可全是俊男美女啊。Dante是個警官,希望家庭穩定。雖然老婆Diane工作層層上升,工資比他高,他堅持他是家裏的頭。老婆Diane事業成功,覺得丈夫越來越乏味,喜歡上一個律師Mark了,準備離婚。
看了這個話劇後最深刻的感受是:我完全忘了這是部黑人話劇。戲裏的中年危機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種族的人身上,如果Dante和Diane是一對白人,也會是一場引人入勝的話劇。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吧。戲漸入佳境後,到了Dante不願意老婆離開他,突然拔出槍來,我嚇得立刻蒙住了眼睛。半天才尋思過來,他不會開槍的,人家明天還要演出呢。
仔細琢磨,黑兄弟的戲還是有幾點獨特之處:
一是戲裏的人物動不動就喝酒。過去在國內夏天喝涼白開的那一套杯子,人家桌上也有,不過喝的是酒。心情好時,人手一瓶啤酒。吵架了,老婆到酒吧去了,丈夫在家抓住一大瓶酒猛灌。不知道這是高於生活,還是黑人就有這酒文化?
二是他們清醒地感覺到自己的膚色,常常提到自己是黑人,他們聊天時說“為什麽我們的黑姐妹喜歡白人?”
三是黑人們經常苦惱的一個問題,我們中國人不多見:他們離婚次數比較多。男人為要負贍養費而頭疼,女人為離了兩次婚後還是找不到好男人而苦悶。
四是和黑大媽們一起看戲,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她們完全投入劇情,經常評論,扇風點火。比如,Dante被一直暗戀他的Shay誘惑上樓,接著傳來幾聲大呼小叫。燈光轉亮,兩人衣冠不整地下樓,一位大媽大聲評論:“That was quick!”大家哄堂大笑。這樣生動活潑地看戲,夾敘夾議,真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回家的路上,我還在回味這個戲。單位裏赤橙黃綠青藍紫,各個種族膚色的人都有,也都能和睦相處。但下了班還是願意和自己熟悉的人群來往,感恩節開爬梯時最好全是中國人,就不用費力講英文了。黑人白人雖然沒有語言的障礙,但也有他們熟悉的團體。我在單位裏有時碰到中國朋友,不由自主就說起中文。雖然自己感覺暢快,但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就有點被排除在外的感覺。看來,我們還是要敏感一點,盡量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並和各個族裔的朋友多來往,增加理解。
第二天到單位,有個同事吃驚地說:“你一個人去看戲的?聽說那個地區是個Ghetto!”她應該去看看這個劇,我想,人其實是很相似的,而且,那個區域也沒有那麽恐怖。
沒有。俺親自到門口去買票,用實際行動支持社區演出。
>>>Dongfangshaoer
首長言簡意賅,謝!
>>>閑人Filiz
謝謝你常來鼓勵。不過我的題目起的不好,要是叫“和黑兄弟親密接觸”大概會更吸引人。
>>>weiweian212
謝謝你的指導。
我們中國人也不是常說我們的姐妹為什麽老找白人? 嗬嗬。。。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