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今後會有多少人?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今後會有多少人?--從統計數字看停止計劃生育的急迫性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發表於光明日報網絡周刊《光明觀察》  

摘要:

中國目前人口沒有13億,而隻有12.65億左右。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中國人口永遠達不到人口學界和計生委宣稱的16億。從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中國人口比中央預期少生8000萬。1996年定下的2000年13億人口目標落空,“十五規劃”的2005年13.3億人口目標落空。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的話,“十一五規劃”的2010年13.6億人口目標也將落空。中國近年死亡人口嚴重低估,而出生人口卻嚴重高估,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要是繼續目前的生育政策,最遲將在2016年之前就開始負增長,人口高峰最多隻有13.4億左右。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4、5個孩子才能防止中國人口劇減。中國人口統計已經進入了用後一個假象掩蓋前一個假象,再用後後一個假象掩蓋次前一個假象的怪圈。現行人口政策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應該“毫不猶豫地改”,“平穩過渡”意味著延誤時機。二孩方案其實是一種催眠劑。


目錄
一、中國真的能達到16億人口?
二、遲來的13億人口日
三、現在中國人口有13億嗎?
四、“超生”超得過統計嗎?-網友反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情況
五、質疑2000年來曆次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六、1990年以來的死亡人口是否被低估?
七、中國人口是否已經接近負增長?
八、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的比較

一、中國真的能達到16億人口?

計生委和人口學界多次說中國將達到16億人口上限:

中新網 2004年8月3日:中國人口在接近16億後方能零增長。香港文匯報報道,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日前透露,今後20年左右,中國總人口仍以每年淨增1,000萬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16億後方實現零增長[1]。

2005年人民網的13億人口日專題報道中也說:“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製在16億左右,最合適的人口數量為7億左右。專家稱,中國人口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10年就有1個億的新增人口,這樣推測再過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極限” [2]。    

中新網2005年1月6日電 北京時間今天淩晨,中國第13億名公民在北京出生。京華時報報道,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副秘書長顧寶昌說,中國人口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10年就有1個億的新增人口,這樣推測再過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極限[3]。

2006年7月8日北京大學人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穆光宗在第二屆中國人口學家前沿論壇上說,盡管過去半個世紀生育率下降了一半以上,人口增長量卻沒有大的變化。1950年,人口增長量1030萬人;2000年,中國人口增長量1100萬人,人口增長量還高於50年前。雖然目前生育率已經低於更替水平,但中國人口在13億的基礎上還將繼續增長,到本世紀中葉人口達到16億時,才可能出現人口的“零增長”[4]。

按照計生委和人口學界的說法,不調整人口政策,中國人口每年仍然能有1000萬的增長,達到16億才能停止增長。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看看中國人口增長情況再說吧:




表1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1.123754.jpg

其實統計年鑒的人口數有數千萬的水分(筆者下節將分析)。

很明顯,人口增長在逐年減少。以年份為X坐標,以每年增加人口為Y坐標,直線回歸擬合,方程如下:y = -59.786x + 120556,擬合優度(R2)達到0.9792。以這個公式推算2005年以後每年人口增長情況,得出2006年隻增加人口625萬,由於已知2005年底人口為130756萬,因此2006年年底人口數為131381萬。如此類推,到2016年中國人口達到頂峰13.43億,然後負增長。



表2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2.07417.jpg

推測圖如下:

圖1、據1987年-2005年人口總量變化預測2016年中國人口負增長



圖1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1.065140.jpg

筆者是根據前17年人口變化推測未來15年人口變化。當然人口增長遠比這個複雜,筆者的這個推算至少比國家計生委的說法要可靠。比如2005年1月筆者用上麵同樣的方法預測2005年中國人口增加669萬[5],而計生委預測至少增加1167萬(2005年1月6日13億人口,2010年13.7億人口)[6]。國家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2005年增加768萬(有300左右萬水分,下文詳述),與筆者的預測結果接近,而與計生委的預測相距甚遠。並且筆者采納的是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的人口總和,這個數字有很大的水份,因此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的話,人口負增長時間還要提前。

美國人口谘詢局2002年預測中國人口2050 年為13.9億[7]。這個數據也過於樂觀。

2004年張維慶在《關注人口安全 促進協調發展》一文中說:“據聯合國人口基金預測,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48億,世界銀行預測為14.89億,國家人口計生委預測為14.83億,國家統計局預測為14.60億。綜合各種預測和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02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50億-14.90億之間”[8]。

然而上述這些預測全部落空,這些預測都認為中國13億應該在2003年前就到達,但事實上2005年才達到13億人口(還包括“修正”的數千萬)。這些數據兩三年的預測就與現實差距很大,15年甚至50年的預測就更加不可靠了。這些數據不準的原因並不在於預測本身,而是他們善意地以1.8或者2.0的生育率進行預測,但實際隻有1.3左右的生育率,這些預測當然就不準了。比如說聯合國預測中國2005年人口達到13.21億。國家計生委2003年以1.8的生育率預測中國到2005年達到13.24億,2020年達到14.54億[9]。然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底隻有13.0756億(事實上還沒有這麽多,下文將分析)[10]。近年每年隻增加760萬左右,兩、三年的誤差就有一千多萬,這種預測準確嗎?既然2005年達不到13.24億,那麽2020年能夠達到14.54億或14.83億?30年後能夠達到16億嗎?

二、遲來的13億人口日

1995年2月14日,中國人口達到12億。國家統計局2003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人口總數1995年底為121121萬人,1990年114333萬人,五年增加了6788萬人,每年隻增加1357萬人[11]。1996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六次計劃生育工作座談會[12]。江澤民在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合理控製人口規模。就是到2000年,全國人口總數控製在13億以內,2010年控製在14億以內。就是說按照中央的部署,從1995年到2000年底需要增加8879萬人,每年增加1776萬人口,這就需要政策要比1990年到1995年有所鬆動。

就是說按照中央的部署,從1995年底到2000年底需要增加8879萬人,考慮這5年共死亡4030萬左右,出生人口需要達到12909萬,平均每年出生2582萬,平均總和生育率需要達到2.23(每個婦女平均生育2.3個孩子)。可見江澤民總書記所要求的人口目標是與他所說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人口學的可持續發展就得將生育率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是一致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當時就應該停止計劃生育。

然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客觀數據顯示,到2000年11月1日,中國人口才達到12.416億,這5年共出生6898萬(隻相當於原計劃的53%),平均每年出生1380萬,平均總和生育率才1.2。這五年比預期目標少出生5679萬人口。

從“穩定低生育率”角度,就算這個13億就是上限,那麽也得有個下限(才能突出“穩定”的意義)。1995年底12.1121億人與13億相差8879萬,以上下限波動15%這個寬的波動範圍計算,穩定點為增加8260萬,就是說希望2000年人口穩定在12.826億附近,那麽下限就是12.764億,也應該比人口普查的2000年11月的12.416億多出3480萬。

可見, “使十三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是將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定下的2000年13億人口戰略目標推遲四年多。

2000年底中國人口12.6743萬(在人口普查客觀數據的基礎上多“修正” 2420萬),“十五規劃”人口目標是2005年13.3億,這五年需要增加6257萬人口(每年增加1251萬);但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人口才13.0756億(水分在2420萬基礎上又有所增加),五年隻增加4013萬,隻相當於預期的64%,又比中國的規劃少出生2244萬人口。離人口目標相差36%,還叫作“穩定生育率”?

就是說,從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對照於中央的人口目標,中國人口比預期少生7923萬。

而2006年“十一五規劃”的人口目標是2010年13.6億,意味著這五年每年需要增加1049萬,假設今後幾年每年死亡人口為870萬(由於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死亡人口也不斷增加,2004年死亡人口830萬,2005年增加到849萬)的話,每年需要出生1909萬。而根據北京大學曾毅教授的統計,中國的政策生育率隻有1.38,扣去至少15%的不生育人口,現實生育率隻能在1.175(依照目前的育齡婦女人口結構,每年出生1100多萬人口);即使依照計生委認可的1.46政策生育率,扣去15%不生育人口,現實生育率也隻有1.24(每年也隻出生1200多萬人口),遠遠達不到1909萬,每年不可能增加1049萬。比如2003、2004、2005年連續三年隻增加760萬左右(事實上隻有400萬左右,下文將詳述)。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84萬女孩,現在這些人正/將成為生育主體,扣除15%不生育人口,還剩下921萬婦女,這些人平均生育2個(還有相當部分人隻願意生一個,就必須允許生育三個)的話,每年也隻有1843萬,減去每年死亡870萬左右,每年增加人口隻有973萬,達不到“十一五規劃”要求的1049萬。可見現在需要立即停止計劃生育並改善民生、降低養育成本(以提高生育意願),才能防止“十一五規劃”2010年13.6億人口目標再次落空。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製在15億(每年增加1282萬),這個人口目標是有利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是有利於緩解今後老年化的。但是,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都難以實現這個人口目標。

三、現在中國人口有13億嗎?

近年國家統計局和計生委宣稱每年出生1600萬人口,這麽說的話就應該有1.6左右的生育率,這個數字與曆次客觀資料不符。讓我們看看這1600萬是怎麽來的。

以下網站是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13]:從中可以看出,出生人口=增長人口+死亡人口,數據嚴絲無縫,非常漂亮。從中可見近年確是每年出生1600萬人口。




表3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3.124317.jpg

那麽我們比較一下根據該表的每年出生人口與人口普查數據中曆年出生人口的差別。



注明:“人口普查”一欄的2001到2003年數據是根據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平均。

表4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4.124449.jpg

從上表可見,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年增加人口減去死亡人口)與客觀調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樣調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數數據在1990年前沒有太大差別,1991年之後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明顯多於客觀調查數。問題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認為最準確的)。從上表也可以看出,到2000年底,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比實際人口數多出4383萬,就是說2000年人口普查沒有12.658億(這個數字是隻考慮到濾報而沒有考慮重報),而隻有12.22億(即使有漏報,也不應該超過12.4億)。

同樣,到2003年底,推測出生數據比實際調查出生數據多出5445萬,平均每年多出29.3%。2004年和2005年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同樣比例的誇大的話,等於每年隻出生1240萬,而不是1604萬。那麽到2005年底,統計年鑒推測出生人口比實際出生人口多出6172萬。就是說2005年底實際總人口就沒有13.0756億,而隻有12.4584億。離中央“十五規劃”的2005年13.3億人口目標相差8416萬。

既然2000年普查人口數都有12.416億,那麽為什麽經過上麵推測反而隻有12.22億?原因就出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重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幾乎還沒有流動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流動人口也還不多,因此這兩次人口普查質量是很高的,這也是人口學界公認的。比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發現互相吻合得很好,1962年到1982年這21年出生的人口總和,第四次普查比第三次普查少223萬(這8年有死亡)。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962到1990年這29年出生的人口總和卻反而比第四次普查多1297萬(理論上應該少幾百萬才對,因為光是兒童意外傷害就每年死亡50萬左右,每年自殺29萬左右)。人口學界將這種現象全部歸因於超生隱報,2000年人口普查有大赦的意義,於是很多超生的都趕在人口普查報出來。嚴厲的計劃生育始於1980年,要是說1982年到1990年年齡段人口數第五次普查比第四次普查多還有一些道理,那麽1962年到1982年年齡段的人口總和(經過了兩次普查的檢驗,吻合很好)在2000年第五次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要多344萬就說不過去了,明顯是重報。比如1962年這一年出生的人口在第三次普查顯示為1562萬,第四次普查顯示為1593萬,二者隻相差31萬,說明數字是比較準確的;但第五次普查卻顯示為2092萬,反而比第三次普查多出530萬(1962年出生人口在38歲之前會有部分死亡,到2000年應該減少才是)。再如:1968年這一年出生的人口,第三次普查與第四次普查隻相差1萬,說明數字是很準確的;但第五次人口普查卻反而比第三次普查多出318萬。光是1962年和1968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就重報出800多萬。難道1962年、1968年多出的人口也是超生?

依照第五次人口普查,1980年到1990年這11年平均總和生育率應該在2.43(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43個孩子,部分獨生子女、不分不生育、部分隻生育2個,那麽就需要一大半的家庭生育3個孩子)。但是從筆者所知道的老家湖南黔陽縣(湖南省比較落後的西部山區,也就是城市人口印象中多生孩子的地區)來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村在1980年計劃生育以來,偶爾有生二胎的,到目前為止隻有三戶生育三胎的,1980年代初就有不少獨生子女家庭了,周圍的鄉鎮情況也大多如此。要是全國都這樣,那麽就不可能有2.43的生育率,甚至1990年第四次普查可能重報都大於濾報(由於隻是個例,對此筆者不敢肯定)。再說,上海1989年還有1.51的生育率也值得懷疑(扣除不生育人口,上海1989年一大半家庭生育2胎?)。

王廣州分析了濾報和重報後在《對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重報問題的分析》中認為2000年人口普查總人口數量可能隻在12.26億左右[14]。王廣州的這個結論與筆者上麵粗測完全吻合。

考慮到漏報,筆者還是傾向於相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416億這個原始數據(不是修正數據),那麽2005年底人口為12.65億左右(近五年平均每年增加477萬)。

四、“超生”超得過統計嗎?-網友反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情況

在城市人的心目中,農村超生很嚴重,實際人口遠遠比人口普查的人口多,有很多黑戶口,現在的人口遠遠不止13億。其實戶口與人口普查是兩回事。人口普查規定,過去超生未落戶口的孩子允許戶口登記,對流動人口不得罰款、不得驅趕,普查個人資料必須保密,不得作為行政管理和政績考核的依據等等[15]。

以前以為超生隱瞞可能是計生委數據不準確的最大原因,但事實各級官員虛報才是最大的原因。請看看基層幹部的反饋:

網友1: 文章提交者:冰雪蓮 加帖在 貓眼看人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1&replyid=10339616&id=1053326&skin=0&page=1
盡管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已經過去了6年了,但是回想當時的普查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我想我作為一個最基層的普查工作人員有必要把我所親身經曆的這次人口普查的一些真相告訴國人,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的領導能夠認真反思這次的普查。我參加了200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本人且有幸成為本區的的規劃者和指導者。我所在的城鎮,經過我們的普查人員的相近核實,本普查區最後統計上來的人口數據是39000多人,統計數據是那些普查員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的結果,應該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且這些普查員大多都是居民委的人員,居民委每月都要上報所轄區內的人員變動狀況,包括結婚、懷孕、生產、死亡、搬遷、遷入、戶口遷出、以及臨時遷入、暫住人口等情況。這個數據報上去之後,被哈爾濱市的普查辦打回來重查,其原因是與他們預想的數據差別太懸殊,按照黑龍江省人口普查辦的預測和統計,黑龍江省的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口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內至少要增加10%左右,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增長的數據,那麽就是所在地的人口普查沒有核實準確人口,即普查中丟失了人口。但是我可以保證的是:我們的人口普查人員決不至於丟失掉5000人(總人口的12.5%),盡管我們竭力說明並進一步核實,但是上級主管部門根本不聽這一切的解釋。

當時黑龍江省普查初步的人口統計數據比省人口辦預計的人口少了大約是200萬人。這個數據是我們參加地方人口會議時縣人口辦領導所講的,也是後來要我們繼續重新核實並“編造”的數字依據。

另外當地的政府官員有的也在說:幹嗎要說我們這麽少的人口?我所在的方正縣一共是23萬人口,黑龍江省的人口普查辦說我們少統計了45000人,讓我們縣重新核實,大家知道嗎最後的是怎麽得到了黑龍江省的人口辦的滿意嗎?一個字“編”人口。

我所在鎮,下達了指標是5000人,我接到這個通知時,真是無法形容。這是對我們的普查的真實結果的否定。沒辦法,接下來就是胡編亂造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5000人口,開始大家還廷有興致地“編”,當我們幾個人編了幾百個名字之後,可以說我們幾乎都江郎才盡了。真不知道如何在編下去,這種說謊的做法也令我們直“惡心”。最後還是硬著頭皮“編”下去,這些多於出來的5000人口怎樣編呢?當然不能再為他們比居民的住址,隻能是把這些人口編入到其他的家庭中去。於是我們挑選了一個大約隻有兩千多戶的小區,把這5000人分別“編入”到不同的家庭,其結果就是:每個家庭基本上都增加了2-3人不等。這就是被編得麵目全非的一個人口普查小區的最後上報的結果。

就是這樣我們完成了當地的多出了12.5% 人口普查,我們縣完成了多造出的45000人的普查。

網友2: 網友lxmb169來信:關於2000年五普時,當時我參加了市裏的一個人口統計工作,山東冠縣、東阿縣報的人口已是負增長,但是計生委認為不可能,要求重報,當時的東阿縣縣長尹XX還和主持會議的副市長白XX還就數字問題發生爭吵,尹XX認為他們的數字是真實的。當時年齡小,還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看虛造人口數字那是犯罪,中國必須建立高官問責製度,對禍國殃民的計生委高官和“人口專家”問責,他們犯下的罪比搶劫犯、殺人犯要嚴重不知多少倍!!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急就是人口問題!

網友3:2000年人口普查的一個真實情況,當時人口普查以居住地為登記原則,第一輪登記,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的戶口所在地不予登記,導致了登記人口大大少於預計與實際人口,於是進行第二輪登記,將所有在籍人口及所有未上戶籍人口全部登記,然而,既使如此,比預計人口仍差很多,於是,上級(不清楚是那一級)規定,以已登記人口數為基準,上調10%,於是,我所在的鄉鎮2.4萬人,一夜之間生了2400人。

網友4:[驛站老街]於2005-01-21 10:10:40上貼(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838477&typeid=17):“我在西部的鄉鎮工作,也管過計劃生育幾年,從我們這地方的實際情況看,已有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了。前幾年,縣計生委不準報負數,今年終於報了負數了”。

根據上麵網友的反饋,“超生”超得過統計嗎?超生使得家庭破產,全縣超生數百人就不錯了,而統計大筆一揮就“多出生”數千、數萬人口。

計生委每年花費巨額經費(光地方計劃生育經費就是每人攤派10元),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央隻撥出5.5億經費,省、地和縣以及鄉級單位都相應匹配了一定經費。就是說進行一次人口普查的費用不到年度計劃生育費用的十分之一。要是能停止一年的計劃生育,將費用提前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包括可靠的生育意願調查),將會得出非常精確的數據。

不過就算數據再準確,隻要經過人口學家的“修正”,國家花費巨大的人口普查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即使不進行這樣一次人口普查,僅僅根據常識也知道現在的生育政策的荒謬性,參見筆者的文章 《中國能有1.8的生育率嗎?》,也能看出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急迫性[16]。

五、質疑2000年來曆次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2005年11月1日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本來應該2006年2月初出結果,但由於人口數量和民族結構(這五年增加人口中少數民族占42%)與預期相差太大,也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差太大,在“兩會”結束、“十一五規劃”發布之後才公布出來。從《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10]看,總人口以及0-14歲的人口有明顯的“刀工斧痕”,多“修正出”出數千萬人口。

目前隻公布主要數據,沒有公布年齡組的數據。從道理上說,1%人口抽樣調查應該是獨立的,要是過去幾年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有誤的話,1%人口抽樣是可以糾正過去的錯誤的。但從這次抽樣調查結果與2000年人口普查的“修正”人口總數、前幾年的統計年鑒的人口總數非常吻合。說明他們是肯定相互參照過。

那麽我們先看看2000年後三次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比較這些人口中各年齡組人口數與前兩次人口普查的差異。




表5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5.124641.jpg

從表5可見,2001、2002、2003年三次1‰人口抽樣調查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誇大0-14歲人口組的人口數,並將15-29歲人口組的人口數進行縮小。誇大0-14歲人口組的人口數的目的可能是因為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1990年以來總和生育率太低,在1990年代中期後隻在1.2-1.3,這個數字不但威脅計生委的生存,而且意味著有些人需要為此負責,因此此後的人口調查都盡量地往1990年之後的人口組移入人口,使得生育率在1.5左右。但從1982年到1988年這個年齡段移出人口,那豈不是說明人口普查顯示的1980年代2.4左右的生育率是偏高的(證實筆者的懷疑)?從1977年到1982年這個年齡組也移出人口就有些莫名其妙了,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可是經過了三次人口普查的檢驗的,從這個年齡段移出人口是不是為了填補人口總數的差值(因為0-14歲年齡組移入太多的人口,隻好從1977年到1982年這個年齡組移出)?

從三次人口抽樣調查看,每次移入、移出的人口數都不完全一樣,就是說因為有數千萬的人口差值,足夠人口學界移來移去,人口統計的人口學家就完全變成“藍領搬運工”。即使經過人口移入(將每年出生人口增加上百萬),1997年到2003年這幾年每年出生人口也隻在 1283萬到1388萬(而統計年鑒用“出生人口=增加人口-死亡人口”推測卻有1600-2000萬),生育率也隻有1.3左右,遠沒有計生委宣布的1.8。

2005年1%人口抽樣的人口總數與前幾次的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及第五次人口普查非常吻合,那麽人口結構也應該很吻合。我們看看人口結構再說: 2003年抽樣調查顯示0-14歲(1989-2003年出生)是26104.3萬。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0-14歲(1991-2005年出生)的人口為26478萬(2005年為26504萬)。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1990年出生2621萬人,1989年出生2513.8萬,這兩年共出生5134.8萬。2003年的末0-14歲26104.3萬減去5134.8萬,意味著1991年到2003年共出生20969.5萬。再根據2005年末的0-14歲(1991-2005)26504萬,等於2004年和2005年平均每年出生2767萬(而1999-2003年這五年平均每年才出生1283萬,生育率不到1.3),總和生育率高達2.7以上,2004年和2005年生育率竟然比2003年高出一倍!扣去至少15%的不生育人口,意味著城鄉每個婦女平均生育3.2個孩子! 停止計劃生育並強迫性地鼓勵生育都不可能的。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的家庭結構卻是“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31人”。說明生育率不會太高,也說明人口結構與前幾次的抽樣調查、第五次人口普查並不吻合,撿了芝麻(人口總數),丟了西瓜(人口結構)。由於1%抽樣調查的具體年齡組人口還沒有公布,還不知道人口學界這次是怎樣搬運人口的。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修正後的資料,2000年底為12.6743億人口;根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底人口為13.0756億,增加4013萬,而這五年共死亡4142萬,那麽意味著這五年出生8155萬,每年出生1631萬。 而人口普查現實1997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隻出生1344萬,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0-4歲總人口才6413萬,每年才出生1283萬人。而近年政策反而更緊,不生育人口比例在增加,而育齡婦女人數卻在減少(1997年到2000年每年平均大約1129萬,而2001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隻有大約932萬),每年出生1100萬-1200左右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人口統計再怎麽搬運都不可能將0-4歲人口搬運成8155萬(筆者預計他們會搬運成6500萬左右,每年出生1300萬左右),因此意味著國家花費巨大的1%抽樣調查徹底被搬空。

中國人口統計已經進入了用後一個假象掩蓋前一個假象,再用後後一個假象掩蓋次前一個假象的怪圈,當越來越多的人牽扯進這個怪圈後,承認真相的阻力就越來越大。

有些學科,寧願從來沒有設立過,也不願他們影響太大。

六、1990年以來的死亡人口是否被低估?

解放後中國人口壽命顯著延長,平均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35歲延長到1976年的65歲。有生必有死,壽命延長導致低死亡率,老年人口累積,死亡時間滯後。現在預期壽命延長已經很緩慢,從1980年到2005年這25年隻增加4歲,平均壽命增加也必然減緩,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從1982年的4952萬增加到2005年的1.0045億,2010年將增加到1.13億,2020年1.72億,2030年2.42億,2040年3.24億。老年人數增加意味著死亡人數必然增加。

從表3可見, 1982年以來中國的死亡率一直穩定在6%到7%之間。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而1990年之後總人口已經增加非常緩慢,死亡率應該增加才對,但1990年之後死亡率還有所下降,讓人懷疑。

由於壽命目前仍然在緩慢延長,老年人增加速度稍微快於死亡速度是合理的,比如1990年老年人數比1982年增加28%,死亡人口隻增加14%,死亡人口增加幅度是老年人口增加幅度的一半,而人口學界也公認199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數據更為準確;但2005年老年人數比1990年增加59%,但公布的年死亡人數反而隻增加12%,死亡人口是否低估?要是死亡人口增加幅度也是老年人口增加幅度的一半,那麽2005年死亡人數應該是977萬而不公布的849萬。筆者的估算(死亡人口與老年人口掛鉤)並不非常精確,但是至少比統計年鑒(死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恒定為6-7%)要準確,因為每年死亡人口畢竟大多是老年人口。



表6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6.124753.jpg

筆者用1978年到1990年的死亡人數直線回歸擬合,擬合優度為0.95,據此推測1991年以後的每年死亡人數,在1995年後推測死亡人數明顯高於公布死亡人數,到2005年死亡人數為956萬。

用上麵這兩種方法都顯示2005年公布的死亡數849萬比邏輯上偏低100萬以上(具體數字筆者不敢肯定)。而每年還有因兒童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40-50萬人,自殺29萬人左右,事故死亡13萬左右。可見近年死亡人數明顯低估。

有生就有死,壽命延長使得死亡時間滯後,但壽命延長是有極限的,今後壽命延長更加緩慢(由於社保製度的不健全以及醫療產業化,壽命甚至會停止延長),每年死亡人數都將超過1000萬。累計的老年人口增加到一定時候,必然會導致死亡人口劇然增加。比如2045年65歲及以上老人增加到3.3億,10%死亡的話,每年死亡人數超過三千萬(死亡高峰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當時每年出生2800萬)。




表7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7.06496.jpg


七、中國人口是否已經接近負增長?

2005年底的13.0756億人口是依照2000年後每年平均出生的1600萬(平均每年增加802萬)來推算的。實際上這五年每年不可能出生1600萬人口。比如2005年的768增加人口就是“修正”後的數據,是不可靠的數據。依照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4年底中國人口129988萬,2005年死亡人口849萬,就算這兩個數據是準確的,那麽2005年底的130756萬比2004年底增加 768萬,768+849=1617萬,意味著2005年出生1617萬。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9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隻出生1283萬,在生育婦女數量有所減少、生育政策執行力度更為嚴厲、生育意願更低的情況下,出生人口反而從1283萬增加到1617萬?

假定2000年人口普查修正的12.6743億人口是對的,假定統計局的2000年到2005年這五年4142萬死亡人口也是對的,那麽就算這幾年每年出生人口沒有下降(仍然保持在1300萬左右)計算,扣除4142萬死亡人口,這五年共增加2358萬(每年隻增加471萬,而不是802萬),加上12.6743億,等於2005年底隻有12.91億,也沒有13億。扣除2000年人口普查“修正”的2400萬,等於2005年底隻有12.67億人口。

而每年生育婦女由1997年-2000年間大約1129萬降低到2001年-2005年間大約932萬(以25歲生孩子來推算),降低17%,1997年-2000年間每年出生1344萬(近年小學人數和小學合並情況說明人口普查的數據是基本準確的),那麽2001-2005年這5年平均隻出生1111萬;2004年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0-4歲(1999-2003年出生)共有6413萬,每年平均1283萬,而從表5可見,5-14歲每年比人口普查虛報出100多萬,0-4歲人口就更有可能虛報,那麽1999-2003年間每年出生就沒有1283萬,而隻有1100多萬;而考慮到這幾年城市化在增加,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個百分點,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就更多,經濟結構所伴隨的生育意願也在降低,結婚率降低、離婚率增高,單身、丁克思潮興起,而1980年代的那種極端執行計劃生育的粗暴方式近年在各地死灰複燃,那麽這五年平均可能隻出生1000萬左右。而筆者上麵已經推測2005年死亡人口849萬隱報了100萬左右,那麽中國人口已經在負增長的邊緣。

就算近年出生人口1283萬還有10%漏報(1411萬),而今後幾年每年死亡人口數將突破1000萬,那麽最樂觀估計,今後幾年每年淨增加人口也不過400萬左右,而不是700多萬,不是800多萬,更不可能是計生委多次宣稱的1000萬。

八、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的比較

人口預測沒有數十年可信度的實例,更何況百年、數百年的人口預測。究其原因是人口學家用複雜的模型,采用多個參數,這些參數要是都準確的話,理論上可以得出精確的預測,但實際上這些參數稍有變化,便可導致預測結果的偏離。而生育意願和生育能力是動態變化的。比如當時宋健認為,“短期預測的精度與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長期預測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幾的水平” [17]。然而僅僅過了幾年,中國的首次百年人口預測結果就已遠脫離實際[18]。

為了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筆者采納比較粗糙的方法:假定平均每個婦女25歲生孩子,平均73歲死亡(有人73歲之前死亡,有人73歲隻有死亡,假定平均73歲死亡)。

筆者這種方法是在假定壽命為73歲的前提,而低年齡段死亡率率(尤其1950年代的嬰幼兒死亡率高)影響這種預測方法的準確性,因此1943年以前出生人口數據的采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資料(1943年出生的人到1953年已經10歲,已經度過高死亡率年齡段),1943年到1961年的出生人口數據采納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資料,1962年到1969年出生人口采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1970年到1979年出生人口采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980年到2000年出生人口采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然後,每年出生人口數就等於73年後的每年死亡人口數(年齡平移)。考慮到事實上死亡曲線會比出生曲線光滑,將71歲-75歲這五年人口平均得出每年死亡人口。

圖2、預測死亡人口數與實際死亡人口數比較



圖2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2.065331.jpg

從圖2可見,筆者粗測的死亡人口與國家統計局的2000年之前的調查資料基本一致,而統計局2000年之後的死亡人口比粗測偏低還是因為隱報100萬的原因(見上麵分析)。從圖2還可看出,每年育齡婦女人數從2010年後將不斷下降。

圖3、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的比較



圖3圖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3.065457.jpg

圖3中的死亡人口是用出生人口平移所得,比如1996年到2000年這五年出生人口平均值(71歲到75歲)等於2071年死亡人口,就是說今後71年的死亡人口數已知的。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每年出生婦女人數,每個婦女25歲生育孩子,今後出生人口性別比用正常的105:100來計算。扣除15%的不生育人口,生育婦女每個婦女生育1.5個孩子的話(總和生育率在1.275),在2017年左右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相當,然後出生人口負增長,在2045年左右,每年減少人口超過1500萬;每個婦女生育2個孩子的話(總和生育率在1.7),2020年開始負增長;每個婦女生育2.5個孩子的話(總和生育率在2.125,世代更替水平),出生人口在2022年之前大於死亡人口,然後二者相當,人口平穩。可見扣除15%不生育人口外,每個生育婦女平均得生育2.5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由於相當部分人隻願意生育一兩個孩子,就需要主流家庭生育3個孩子,另外部分家庭生育4、5個孩子才行。

這種方法雖然不可能非常精確(比如生育1個孩子的話,在25歲左右,生育三個孩子的話,平均生育年齡遲於25歲),但是也避免大的錯誤(有生就有死,即使平均不是在73歲死亡,也可能75、80歲死亡)。有人可能說筆者的模型太簡單,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實精確數據。但人口問題畢竟涉及到多種因素(經濟、文化、生殖心理、生殖生理、生殖病理等等),每年差異本身就大,不可能完全預測出非常精確的數據。就像一個最小單位為克的天平,計算時候用克為最小單位就可以了,用非常複雜的模型算出毫克級的數據是沒有意義的。用精細的方法反而容易偏離實際,比如1980年左右預測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2030年之前不會出現老年化,但實際上1999年中國就進入老年化社會。

目前全國生育意願不到1.8,停止計劃生育後生育觀念可能會有所改善,但是生育意願也難以達到2.0。隨著社會發展,不生育人口比例還會增加(比如,光是不孕人口西方國家目前就已經升高到的15-20%左右了;日本有一半的女性到33歲還未生育;北京等地不生育人口已經增加到30%左右了),生育人口的生育意願也會降低,因此光是停止計劃生育是無法防止人口劇減的。日本、韓國、歐洲、台灣有足夠的財政用來鼓勵生育,但仍然不能成功提高生育率。而中國一方麵無力通過物質刺激鼓勵生育,另一方麵還麵臨著幾十年計劃生育宣傳所形成的慣性思維。這兩方麵原因,意味著中國今後鼓勵生育的難度遠遠大於其他國家。可見除了立即停止計劃生育外,鼓勵生育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胡錦濤主席指示:“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就全力以赴地幹,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猶豫地改”。要是現行人口政策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應該“毫不猶豫地改”,而不是“平穩過渡”。“過渡”意味著延誤時機。“二孩晚育軟著陸過渡”方案就像秋天了,還隻發幾粒春天作物的種子給農民播種。二孩方案其實是一種催眠劑,由於大多數人隻願意生育一兩個孩子,二胎方案滿足了大多數人的生育意願,使得人們對政策調整沒有壓力,也就沒有改變政策的動力。檢驗人口政策調整方案是否正確,應該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為標準,不是看近兩三年的生育率變化(即使二胎晚育,由於生育積壓,暫時兩三年生育率肯定會升高),而是看是否遏製了生育率下滑的勢頭,今後生育率是否能夠長期穩定在可持續發展水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