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從現在電力短缺看今後勞動力短缺和高校破產(圖)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從現在電力短缺看今後勞動力短缺和高校破產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一、1997年後的“8%經濟增長率”導致現在的電力短缺
二、不同資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數量
三、“1.8的生育率”將導致今後勞動力嚴重短缺
四、“1.8的生育率”將導致今後高校生源短缺、高校破產

一、1997年後的“8%經濟增長率”導致現在的電力短缺

電力增長必須適度大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這是經濟學常識。據資深電力規劃專家、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吳敬儒介紹,從1969年開始,國內就開始缺電,經過近20年的建設,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的大力度建設,1998年電力供需才首次出現平衡。以為已經告別了的缺電時代,沒想到再度降臨。2001年開始“電老虎”重新發威,使人開始回頭檢查反思1998年以來的電力建設鬆懈的思潮。對於目前能源再度緊張的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認為,這首先源於前幾年電力建設的人為放緩,最典型的就是「三年不上火電」政策。據了解,在1997年以前,國內電力投資建設的規模,平均每年都在2000萬千瓦以上,然而,到了1998年,由於判斷錯誤,認為電力需求不再增長,當年開工規模陡然下降為1021萬千瓦,1999年和2000年,更是進一步下跌,連續兩年隻有600萬千瓦。因為電源點建設有3年左右的滯後效應,1998年的決策失誤導致2001年以後的電力短缺,2002年電力缺口2035萬千瓦,2003年甚至高達4485萬千瓦。2004年我國電力供需形勢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為嚴峻的一年,先後共有24個省級電網、25個省市區出現拉閘限電,全國最大電力缺口上升至4000多萬千瓦,電量缺口達到650多億千瓦時。電力短缺到2005年仍然嚴重,2006年才有所緩解(但局部季節性缺點仍然嚴重)。此次能源危機的損失無法估計,但應當數以萬億計。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全國工業開工充分,每周工作6.5天,而不是3-4天,能夠多創造多少財富和就業機會?

電力是國家經濟的動力,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大的決策失誤?原因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出口不振,開工不足,經濟增長放緩,中國經濟受到影響(雖然沒有像東南亞一樣嚴重)。但是不知出於何種目的,中國政府拒絕承認中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仍然宣稱有7-8%的增長率,給國際社會的印象是:中國經濟一支獨秀。

從2001年開始,國際社會上對中國經濟增長數據表示高度懷疑的聲音不斷。美國學者比較一致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增長被嚴重高估,真實情況可能是:1998年中國經濟增長為-2% —2%之間,1999年在-2.5% —2%之間2000年為2%-3% ,2001年為3%。(鍾偉《中國經濟增長率被高估了?》http://china-week.com/html/01373.htm)。美國學者懷疑中國1998-2001年經濟衰退的一個重要依據是中國能源消耗降低:從1998年以來,中國經濟共
增長了25% ,而能源消耗則下降了13% ,在1997年以前,能源消費是和GDP 同步增長的。但從1997年開始,出現了經濟“增長”,但能源消費量停滯不前,甚至大幅度下滑的不可思議現象。這些學者還根據中國出口情況、工業產品產量、以及與香港、新加坡比較佐證了上述懷疑。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質疑是“反華勢力”故意唱衰中國,是“別有用心”。另外一些學國內者從能源角度分析,認為能源彈性係數的波動可能沒有規律可言,甚至出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的反向變動;我國原有的能源消費基數過大,降低消費空間巨大;能源之間的替代速度加快,優質能源的大幅增長;能源價格上漲抑製了消費;整頓煤炭工業對數據產生的影響等。用上述幾個方麵的因素進行調整後,他們得出結論:我國能源與GDP的關係並沒有失調,GDP增長的數據是可信的。

如果說搞出一個8%來維持信心,還可以理解。偏偏當時的國務院還就當真了,真的以為如此低的能源需求增長就能維持8%以上的GDP增長。國務院的這個對電力的短視判斷是基於兩份統計,第一是97-99年的名義GDP每年都增長8%,第二份就是電力需求幾乎沒有增長。也就是那每年8%的GDP是幾乎不耗電的。可能麽?在一個依賴粗放式發展、一個能源使用效率一直非常低下的國家(中國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7美元,韓國為1.8美元,日本為6.1美元,泰國為2.1美元)?

就是說基於這個虛假的“8%經濟增長率”,製定了電力政策,學術界的短視導致決策的短視。2001年以後,金融危機期間被壓抑的工業產能逐漸釋放出來,2001年華東地區硬是靠著西電東送工程部分完工後,雪中送炭的中部電才勉強維持平衡。而此時能源需求的增長又回到了兩位數狀態。2002年以後的嚴重短缺不可避免了,造成上萬億的經濟損失,導致就業壓力增大。如果說上屆政府在處理亞洲金融危機上還可圈可點的話,那麽因為電力決策失誤使得“前功盡棄”,隻是將損失延遲了幾年而已。

好在電力建設隻有三年左右滯後期,從2003年開始不斷增加的電力投資,可望緩解今後的電力短缺。
 
二、不同資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數量

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以及計生委自己的客觀資料均顯示1992年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生育的孩子數)隻有1.6左右,九十年代中期後生育率隻有1.2-1.3左右。但計生委和人口學界每次都將生育率調整到1.8,計生委主任甚至說實際上有2.0的生育率。以下是三種方案下1982年以來每年出生的人口數(萬人)。
--------------------------------
年份-年鑒推測-人口普查-1.8生育率
1982---2247-----2310---------
1983---2066-----2007---------
1984---2063-----2031---------
1985---2211-----2043---------
1986---2393-----2319---------
1987---2529-----2528---------
1988---2464-----2458---------
1989---2414-----2514---------
1990---2391-----2621---------
1991---2265-----2008---------
1992---2125-----1875-----1933
1993---2132-----1791-----1992
1994---2110-----1647-----2042
1995---2063-----1693-----2083
1996---2067-----1522-----2105
1997---2038-----1445-----2110
1998---1942-----1401-----2097
1999---1834-----1150-----2071
2000---1771-----1379-----2031
2001---1702-----1283-----1986
2002---1647-----1283-----1940
2003---1599-----1283-----1898
2004---1591-----1283-----1865
2005---1617-----1283-----1842
--------------------------------
注明:“人口普查”一欄的2001到2005年數據是根據2003年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0-4歲人口平移兩年(假定這幾年每年出生人口沒有大的變化)。

其中人口普查資料最客觀的調查資料,是最為可靠的,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0-4歲平均每年出生1283萬(其中可能每年有100萬左右的重報,就是說實際上還沒有這麽多)。國家統計局的年鑒出生人口是用:出生人口=總增加人口-死亡人口來推算的。“1.8生育率” 是在1991年前采納人口普查的客觀資料,1992年後根據1986年的育齡婦女生育結構以1.8的生育率推測的每年出生人口。國家統計局宣稱的2005年1月6日的13億人口日是根據統計年鑒的資料,國家很多決策都是依據1.8生育率資料。

從上表可見,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年增加人口減去死亡人口)與客觀調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樣調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數數據在1990年前沒有太大差別,1991年之後統計年鑒推測的出生人口數明顯多於客觀調查數。問題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認為最準確的)。

筆者近年已經多次質疑中國的1.8的生育率(《中國能有1.8的生育率嗎?》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5/982.html),但計生委和人口學界還鐵板一塊咬定中國還有1.8的生育率。

三、“1.8的生育率”將導致今後勞動力嚴重短缺

2003年之前,媒體都還是關注“民工潮”,然後2003年開始,中國沿海開始出現“民工荒”,這幾年逐漸嚴重,甚至湖南、四川等人力資源豐富的內地省份也開始出現“民工荒”了,“荒”得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促手不及。目前經濟學家還是淺層地從勞動待、人口學家還是從勞動力總量來考慮這個問題。其實用勞動力總量來研究人口問題不準確(從勞動力總量來看,目前中國勞動力確實還是充足的)。

其實從人口結構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民工荒”的深層原因的:

由於目前民工主體是18-35歲年齡段黃金勞動力,目前民工荒最“荒”的也就是這個年齡段的,以2006年18-35歲年齡段的人口數為100%,我們比較一下這個黃金年齡段的人口數量變化。


圖1、18-35歲黃金年齡勞動人口數量變化曲線。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1.05395.jpg

從上圖可見,從1997年開始,18-35歲年齡段勞動力人數開始減少,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當時對勞動力的需求降低,掩蓋了黃金勞動力的數量的減少。2002年之後中國經濟步入正軌,對民工的需求增加,而勞動力的供給又減少;加上1998年之後的連續幾年的糧食減少引起中央的重視,2004年開始中央提高糧食價格,部分農民留在農村,更加加劇了民工荒;1999年擴招後的6年間,我國高校招生人數由108萬上升到504萬,2006年計劃生育招生530萬人(占了同年齡人口的20%),又延遲一部分人進入勞動市場,而這些劇然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並不是目前就業市場所需要的,意味著一方麵出現民工荒(中專、技校生在就業市場上供不應求),一方麵大量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這些共同原因引發目前的民工荒。

要是依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和計生委的1.8的生育率,中國民工荒在今後幾年不會加劇,相反勞動力的供應在今後幾年還會有所增加,就業問題嚴重,中國還有15年左右的“人口紅利”;但依據人口普查的客觀資料,“民工荒”將會越來越“荒”,如果說現在還隻是結構性“民工荒”的話,那麽今後幾年將出現全局性勞動力短缺,現在需要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緩解2025年後的勞動力短缺。

人口學界和計生委一直宣稱中國有1.8的生育率,延誤了國家人口政策的調整時機(已經延誤了至少15年時間),到時候勞動力短缺將問題可不像現在電力短缺問題好解決。電力建設隻有3年滯後期,近年全國普偏的“電荒”,不僅促使了國內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地電力投資的大幅增加更是直接刺激了電力設備的市場需求;而勞動力培養有20年的滯後期,並且鼓勵生育可不像電力建設那麽好控製,日本鼓勵生育十幾年了,生育率不但不回升,反而不斷下滑,歐洲、韓國、新加坡、俄羅斯千方百計鼓勵生育,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成功。現在不調整人口政策,更待何時?

中國與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麽?(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資源),實際上是人口,充沛的勞動力資源。一旦勞動力減少,中國今後靠什麽與世界競爭?

中國目前經濟學界還在爭論“左右”,就像麵包師爭論誰的麵包(發展經濟、提供就業機會)做得好,爭來爭去,猛然回頭:麵粉(勞動力)沒有了!麵包師水平再高,沒有麵粉也是空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因此經濟學界不要光顧著做麵包(專注著人民幣匯率、股市、利率等),也要抬頭看看麵粉(勞動力)是否供應得上。韓國前些年也是因為當時勞動力還充足,對人口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是追悔莫及。中國現在的一些經濟學家也還在高唱“勞動力嚴重過剩”(並且這個觀點引起高層很大的重視),有人甚至主張“寧要老齡化,也不要不充分就業”,但卻不想想這種因為經濟政策失誤所致的虛假“過剩”到底還能維持幾年?卻忘記了恩格斯當年的教誨:“人口過剩或勞動力過剩是始終同財富過剩、資本過剩和地產過剩聯係著的。”

四、“1.8的生育率”將導致今後學校生源短缺、高校破產

以下是以2006年為100%,用三種人口方案考察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生源動態變化情況。

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達到頂峰後逐年下降,導致1994年以來全國小學新入學人數直線下降,也就導致小學總人數在1998年後直線下降。在這種情況,全國各地掀起小學合風潮,小學教師紛紛下崗(而在1980年代為了穩住教學隊伍,是禁止中小學教師調離教師隊伍的),師範學校紛紛撤並。湖南省瀏陽市10年前有小學1099所,到2005年隻剩326所,小學生人數在幾年間銳減了61%,其中白沙鄉10年前有20所小學,現在隻剩下一所。湘西洪江市雙溪鎮1993年小學生是3600多人,2004年隻有1400多人了,現在年出生在210人左右。


圖2、 小學生源動態變化曲線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2.053938.jpg

有人可能會說,由於農民工進城,他們的部分孩子隨父母進城,因此農村小學合並不足以說明中國的人口問題的嚴重。我們看看城市情況如何?北京市由於外來移民,總人口在逐年增加,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381.9萬人,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81.9相比,十年間增加了300萬人,外來人口增加占總增加人口的70.4%。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5年底北京市外來人口總量達到357.3萬人,比2000年增加101.2萬人。再看看北京市小學情況,2000年是小學畢業生人數的高峰年(1987年出生的孩子小學畢業),小升初人數為18萬人,到2001年減為17萬人,2002年減為15萬人多,到2003年銳減為12萬多人,2004年減至10萬人,2005年減至9萬人左右。小學畢業人數的減少意味著初中生源的減少。針對於中小學生入學人數驟減、招不到生源,北京市每年撤並小學一百所。

農村、城市小學都在劇減,難道還不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依照1.8的生育率,小學人數在2003年後應該有所上升,然後基本穩定;但是事實上小學合並潮已經席轉全國,合並勢頭暫時還難以停止。說明根本沒有1.8的生育率。

我們再看看初中的情況,全國初中在校人數在2003年達到頂峰,現在已經開始下降。今後幾年將會出現初中合並潮,將會有大量初中教師失業。


圖3、初中生源動態變化曲線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3.05405.jpg

目前高中教師對現狀似乎比較滿意,一方麵是高中不是義務教育,教育產業化後收費大為提高,另外一方麵是有充足的生源。那麽今後情況會如何?全國高中在校人數在2006年達到頂峰,然後會直線下降。如何搶到生源將是今後高中校長的頭疼大事,師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妙。


圖4、高中生源動態變化曲線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620647451710.jpg

1999年以來大學擴招轟轟烈烈,是是非非眾說紛紜。擴招的目的是為了使得中國的教育模式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這種思路本身並沒有錯。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如美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約占同齡人口總數的55%。在歐洲、日本、韓國,大學生要占到同齡人的35-50%,就連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達到14.1%。而中國1998年高校才招生108萬,隻占1980年出生的1840萬人的5.9%,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高校擴招卻沒有把握好“度”。中國從1999年擴招後的6年間,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上升到2005年的504萬,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2006年招生規模是530萬,占1988年出生人口2464萬的21.5%;但由於中國沒有美國那種到高中的完善義務教育,很多人沒有讀完小學、初中、高中,從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來說,中國可能已經超過很多發達國家水平。

並且有些學科,本身就有“精英學科”性質,比如美國即使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55%,但是醫學、法律等專業仍然是“精英教育”(美國在這些學科這種過於精英教育並不完全合理,但適度精英教育還是必要的),而中國擴招卻是全學科的,並且碩士、博士教育也同樣擴招。各國博士教育都是精英教育,2000年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公布的數字表明,美國博士授予單位隻有261個,占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的6.6%,仍然是一種典型的精英教育。而2002年我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45所(當年高等學校的總數為2003所),占高等學校總數的12.23%,遠遠高於美國。並且近年來我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重心正在明顯下移,越來越多的地方院校增設博士點,博士生質量開始受到質疑。比如說一個10人研發課題組,假如合理的人才結構是1個博士帶領2個本科生助理、3個大專技術員、4個技校畢業技術工人;單純為了擴招,增加博士為2個,碩士3個,本科4個,技術工人隻有1人,這樣的人才結構所產生的效益反而更低:一方麵是因為結構本身不合理,另一方麵是因為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質量下降。並且合理的人才結構梯隊是由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所決定的,比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對高端人才需求比例高,也就要求有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需求卻並不一樣。人才培養適度超前是必需的,但要是過於超前反而不利:一方麵企業找不到所需人才,降低企業效益;一方麵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增加失業率。從這種角度看,盲目擴招是拔苗助長。


圖5、高校生源動態變化曲線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5.054055.jpg

有人辯解說“教育投資是一種長期投資,要看長期的回報”,但教育的投資需要高度有序才能保證“長期的回報”,否且就是浪費,中國有一句古話“男怕選錯行”。過於忽略基礎教育,而又過於超前高等教育,造成教育資源配置錯位,是當前就業壓力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當時擴招的時機非常“準確”的,從1999年開始是大學生源的上升期,生源沒有大的問題。由於擴招,大學財大氣粗,引進人才舍得花錢,十萬年薪的教授不算高薪,甚至有“百萬年薪教授”。美國2005年人均GDP是3.7萬美元, 中等家庭收入是四萬多美元,名校正教授年薪為人均GDP的2-3倍。2005年中國人均GDP不到14000元,10萬年薪的工資相當於人均GDP的7.2倍(遠比美國副總統的相對工資要高),百萬年薪相當於人均GDP的72倍(每個家庭貢獻20%的話,需要200-300個家庭才能供養一個“百萬年薪”的教授, 相當於古代的百戶侯、千戶侯!)。但是中國高校生源在2008年將達到頂峰,然後直線下降,2006招生規模已經是530萬人了,擴招還有多大的餘地?現在高校為了擴招而貸款修建的教室、購買的設備,隨著生源的下降,可能會無力償還,部分高校可能麵臨破產。看看日本的情況吧:2005年日本有30%的私立學校都沒有招滿,有的甚至隻招到一半學生。今後如何確保學生的數量,將成為私立學校的一個難題。為了保證生源,名古屋商科大學在今年春天新學期開學時無償給每個新生發一個iPOD,說是讓學生用來下載外語聽力教材的。連日本的最高學府——東京大學也第一次走出校門到外地去招生,這在以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現在香港的大學招生紛紛轉向內地,其原因是什麽?

即使今後高校招生規模穩定在2006年的530萬,那麽今後怎麽樣?530萬隻占1988年出生(2006年大學新生)人口2464萬的21.5%,但卻占1999年出生(2017年大學新生)人口1150萬的46%,遠遠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水平,而那時中國的經濟結構能夠吸納如此高比例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由於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大量國內企業紛紛破產,外資企業遷移海外;花費高成本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現在的經濟和教育是根據國家計生委的1.8的生育率,小學合並潮已經用事實否定了1.8的生育率;要是高校還相信這個1.8的生育率而盲目擴招,今後將會有大批高校破產、大批高校教師失業!

要是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使得生育率達到世代更替水平,那麽今後幾年(2007-2019年)每年將出生2100萬,高校以目前的530萬招生規模的話,2024年後高等教育普及率為25%,既能使得經濟健康發展,又能防止高校破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