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印崛起、“日”薄西山的必然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中印崛起、“日”薄西山的必然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11/24/04 familyyi@yahoo.com

中、印都是文明古國,憑借其眾多的人口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但近代都落後於西方,在曆史博物館裏你能體會到這種文明的更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格局仍然沒有大的改變(要說有改變的話就是亞洲幾個小國家的興起),發達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窮國仍然是窮國。但近些年開始,世界格局開始改變,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可能還應包括巴西)的興起:足夠的勞動人口重新推動了這兩國的崛起。

近兩百多年“人口爆炸”導致了“知識爆炸”和傳播速度的加速(比如說從言傳身教到紙媒體,再到電子媒體),科學技術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新科學新技術迅速地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現在西方國家人口增長已經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人力資源變為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了,科研經費中用於“物”的部分越來越少,而用於“人”的部分越來越多;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這也決定了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的重新崛起。

在中國創造了快速增長的奇跡之後,我們的鄰國印度也在全球經濟的屏幕上閃爍出耀眼的光彩。中國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率每年7%,印度6%。美國《財富》雜誌最新一期全球500強榜單中,印度竟然有4家公司同時上榜,來自中國的上榜公司也達到了破天荒的14家,新晉身的上汽集團去年利潤增長高達150%,同年全世界最賺錢的汽車製造商-日本豐田的利潤增長不過67%。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4%。這不僅創造了印度的曆史最高紀錄,也超過了中國過去8年來任何一個季度的增長率。除了速度之外,印度獨特的模式也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印度來自內需的增長動力恰恰是許多國家努力想得到而尚未能得到的,僅此就足以使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羨慕。中國外向經濟模式和印度的內需經濟模式都是建立在眾多人口的基礎上,並且也隻有這兩個國家能夠真正互相學習。

這兩國都沒有現在發達國家當初興起的條件,既不能掠奪資源,本身資源也缺乏,也不能去殖民。但都利用內部勞動力進行原始集累,然後有足夠的資金用於科研,由於少部分人的科研成果能使整個國家獲益,帶動整個國民經濟(要是中國象蒙古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來進行科研的,這也是為什麽小國都沒有興起的原因)。因此對於中印這樣的國家必須在通過廉價勞動力進行原始集累的同時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不能指望永遠依靠廉價勞動力。印度在這點做的比中國好,印度企業的科技含量比中國要高。中國投入40美元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掙6美元。但印度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年輕的人口結構。

印度目前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2.8,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到達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印度人口過多的壓力將逐漸緩解,而印度年輕的人口結構卻賦予了印度無限的潛力。中國現在中間年齡31歲(與日本二、三十年前一樣),今後45歲左右(與現在日本一樣);印度現在中間年齡24歲,今後在30歲左右,中印誰更有發展潛力?

日本當年的崛起得益於不斷增加的年輕有活力的人口(雖然當時也象現在中國一樣抱怨人口過多、增長太快),日本20年前生氣蓬勃,平均年齡隻有30歲(中國現在一樣);現在中間年齡42歲,企業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了;日本婦女的平均生育數已從1970年代中期的2.0個,降到1992年的1.5個,現在更是下降到1.29,到2025年,日本人口的中間年齡將超過50歲,從現在起不到四分之一世紀以後,近30%的日本人將在65歲以上,每9個日本人中就有差不多一個人將超過80歲。有人將“日”薄西山歸因於經濟政策的失誤,事實上更大程度歸因於人口老年化,缺乏有創新力的企業隊伍。日本在50年代人口突破一億時舉國上下為日益增長的人口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壓力而惶惶不安,並曾一度計劃將人口收縮到8000萬左右(幸虧沒有付諸行動);而現在日本人口1.27億,整個國家卻陷入了另外一種恐慌,厚生省去年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按當前的出生率計算,日本人口2006年將達到最高峰,為1.278億,到2050年將下降到1.05億,到下世紀初將減少一半。根據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得研究顯示,當老年人口比率上升1%,總生產力就會減少0.11%,到2050年日本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將由目前的8%下滑至4%。

穩定的人口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沒有合理的人口結構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打個比喻,一個工廠要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就必須老中青三結合。師傅教徒弟時,要費心費時,甚至影響師傅的工作效率。要是隻考慮當年的生產的話,就根本沒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不斷吸收新的力量。否則人才結構會斷代,那時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麵有經驗的師傅退休了,另一方麵新手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真正成材)。

整個社會也一樣,現在要是減少人口的話,一方麵可以省一筆費用(養育和教育小孩的費用),另一方麵母親減少養育小孩的誤工時間,用這個時間工作可以增加社會財富。過去的領導正希望這樣。但問題是,等經濟發展以後再談人口就晚了,新加坡日本等國(沒有強製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領導每年作揖打供要年輕人多生小孩,都沒有成功。經濟結構本身就不可逆轉的減少年輕人的生育願望,而我們計劃生育政策的大量的負麵宣傳也將長期影響人的生育願望。

長期的低生育率,已經給歐洲帶來許多問題。一是城鎮逐漸萎縮。由於人口的減少,許多城鎮和鄉村正在萎縮,一些甚至消失。二是公共設施維護不足。人口的減少,意味著納稅人數的下降,各級政府稅收明顯減少。歐洲許多城市已經無法依靠政府的力量維護道路、電話線、下水管道等公共基礎設施。三是出現大量空房。歐洲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一些城市的房子無人居住。四是競爭力削弱。歐洲人口老化問題將會日益突出。人口老化,年輕人不足,經濟將會呈現乏力。而歐洲(總和生育率1.47)的主要貿易夥伴美國,則因其較高的生育率(發達國家中唯一有比較正常生育率的是美國,1999年美國的生育率還保持在2.08)而使經濟充滿活力和潛力。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隨著經濟的發展,心理撫養能力反而是降低的,總撫養比是不斷降低的,這也是發達國家不多要小孩的原因之一。生育率太低,在老年化的壓力下隻好移民。德國,外國人720萬,其中土耳其人超過200萬;法國,穆斯林人口約為500萬,在九十年代初有外國血統的已占全法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國,即非白人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現約為7.1%,但在從1992年到1999年短短的數年裏少數民族人口增加的絕對數量竟是和白人相等的50萬。按照現在的增長勢頭40年後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三分之一將是穆斯林,這實際上等於說歐洲本土的文化特征將麵臨滅絕,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將不複存在。專家們預測,2008年俄羅斯就會出現男性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不斷增加,過幾十年他們就會在俄羅斯居民中占多數。如果日本要維持現有的勞動力隊伍,那麽這個人口1.27億的國家這50年內需要引進3500萬外國人。

印度是個充滿潛力的國家,遲早會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是擋不住的,倒不如送個人情;而日本的年齡結構決定了其國力的衰退,要是在近20年不能成為常任理事國,今後隻能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就沒有希望成為常任理事國了。中國這次大力支持印度而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可能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日本首相要是明智的話,應該將重要戰犯從靖國神社移出來,化解中日矛盾,象韓國那樣回歸傳統,向中國靠攏,盡早進入常任理事國。

中國的計劃生育以及在教育和科研的低投入其實是透支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教育的失誤將使手中的寶貝變成垃圾!中國有足夠的錢用來投入教育,但不合理的製度使國家不能重新分配貧富,使大量應該受到教育的青年沒有機會,這些本來應該成為未來國家財富的創造者,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教育訓練今後可能反而變成社會的負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