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計劃生育生育應適可而止(1-3)

(2008-03-10 14:37:13) 下一個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1)

作者:水寒

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人口總量沒有大的變化。中國夏商西周三朝,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時期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中期人口仍然是兩千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2000萬到8000萬之間波動。中國人口是在清朝中期後才呈指數增長的,到1901年,中國人口才達到黃金數量4.2億。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會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口都在減少,美國、加拿大例外(因為有移民)。我跟日本人談起中日關係,我說中國擔心日本的軍國主義。他說日本才害怕中國呢,中日友好絕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現在日本人口在減少,沒有擴張的必要了(本世紀初日本人口增加很快,而領土狹小,因此擴張到大陸的欲望特別強烈),今後肯定需要勞力,隻能從中國引進勞力,根本不構成對中國的威脅。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亞洲地區出生率也在降低。台灣甚至考慮立法規定40歲以上的單身要多交稅(戲稱單身稅)。新加坡總理今年的新年賀詞就說希望年輕人猴年多生小孩。中國和印度還處在指數增長階段。要是隻考慮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和目前的生活區域的話,確實有限製人口的必要,但要是從民族長遠看,值得重新考慮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因為到下一代人,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想多生小孩(現在很多高學曆和高收入的人就已經沒有多生育的願望,甚至選擇獨身),人口自然會減少。而中國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大片土地因缺水而空著。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加,將水量豐富的西藏的水(目前都流入印度和東南亞)中一部分引入黃河是完全可能的,中國有大片腹地(不過到那時可能已經用不著南水北調了)。再說,現在西方國家人口都減少,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必將引進大量人口,這些人口從何而來?俄羅斯遠東有資源豐富的廣袤土地,但其人口卻在減少,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何人去開發西伯利亞(現在俄羅斯對中國人湧入西北利亞就愛恨交加)?中國在人口上做好準備了沒有?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發達國家引進人口並不象以前那樣在乎種族(事實上全世界各民族起源單一,所有男性起源3.9萬年前一個男性祖先,並不是白人一個祖先,亞洲人一個祖先,黑人一個祖先)。美國每年接受一百萬移民,90%是藍領工人,而高科技人員隻有十萬左右;還有積累的數百萬非法移民也全是藍領,現在美國總統準備將這些人合法化。今年哈薩克斯坦就已經開始從中國引進農民了。二、三十年後,俄羅斯不得不向中國移民。

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當年蘇聯和日本曾想將中國東北國際化(日本曾在東北造成千裏無人區),後來沒有成功,何也?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功勞?都不是,是張祚霖一車皮一車皮從山東和河北運逃荒人去,造成既成事實,就這麽簡單。以前對土地看的不是非常重要,中國和印度之間以前根本沒有劃分邊境(也沒有必要),現在邊境竟然成了雙邊關係的大事。以前開荒圍湖,現在竟然要退耕還林了。因此對問題要動態看,不要停留在老眼光。對中俄邊境問題要靈活看,今後在遠東生活、開發的必然是中國人而不是俄國人。俄羅斯以前有1.58億人口,現在隻有1.55億了,50年後將不到1億人口。俄國總統今後為了從中國引進人口發展經濟,將會千方百計搞好同中國關係。加拿大吸收移民是正確的,但其移民政策對中國、印度過於苛刻,中印很難大量移民到加拿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想去加拿大的人也會減少。到那時,加拿大想引進移民,中國人還不願意去呢。因此,加拿大應該放寬移民政策,不過加拿大確實還得考慮對新移民的吸收能力,否則經濟將被拖垮。

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養活上萬人口;農業社會隻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現在確實存在著人口問題,人口對環境的破壞力也確實很大,但隻是暫時的。老是將一些曆史、自然問題也歸因於人口,其實是荒謬的。比如說將黃河的問題也歸因於人口,黃河可是黃了幾千年了。要知道中國人口過去一直是幾千萬,就算這幾千萬人沒事幹,每天琢磨著破壞黃河,也沒有這個能力將黃河水弄黃。新疆古代氣候很好,婁蘭古國文明發達,現在新疆大量沙漠,缺水嚴重。有人也將這個歸於人口增多破壞環境所致。但自從1987年原婁蘭古國區域降水量年增,總不能說是環境保護的好嗎?地球大氣候的變化而已,就象冬天心情差,春天心情好一樣,人在大自然麵前其實是很渺小的。雖然現代一些人為因素造成了一些物種的消失,但大多數物種的消失是地球地質氣候的變化造成的,總不能將恐龍的滅絕也歸於人類活動吧。王力雄等人探討環境保護,是應該鼓勵的,但他們將近代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進行無限製的放大從而得出一個杞人憂天的結論。

所謂戰爭就是資料之爭,以前人口少,搶人口為奴隸;後麵搶土地。今後所謂資源之爭,主要是能源之爭,要是能源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好辦,比如說中東、新疆缺水,要是能源是免費的話,可以從大海抽水到沙漠去。現在各主要大國科學家都在研究將氫用於能源,能源將非常便宜,直接從水中獲取。就象我們現在笑古代不會用煤碳、石油一樣,後人也笑我們現在是端著金飯碗討米(從理論上看,太陽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麽可能缺能源?)。要是說共產主義明天能實現的化,這種能源科研突破估計在今天下午就可以了。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發生核聚變反應,聚變過程放射性小,而且反應過程易於控製,既環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總共不超過幾百公斤。月球卻有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類隻需發射2到3艘載重10噸的宇宙飛船,即可從月球上運回大量氦-3,供全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運輸費用隻相當於目前核能發電的幾十分之一。如果人類目前就開始著手實施從月球開采氦-3的計劃,大約30年到40年後,人類將實現月球氦-3的實地開采並將其運回地麵。能源一解決,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到那時各國領袖的第一任務可能是防止人口減少(生育率過低已經是新加坡總理頭疼的大事)。

要是說今後從全球角度看還有人口壓力的話,主要是非洲人口過多,非洲人口將占全球人口的40%以上,但因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落後,非洲的人口素質將長期達不到今後的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水平。向發達國家提供合格的勞動人口的是中國和印度,而不是非洲。要是說非洲實行計劃生育目前還有必要,中國是沒有必要的。中國犯不著盡減少全球人口的國際義務。沿海國家非常擔心全球氣候變暖時,俄羅斯在竊笑(氣候變暖將使俄羅斯大片凍土變成可以開發);當中國和印度在擔心人口過多時,加拿大在竊笑(加拿大將有高素質的移民來源)。

印度人自豪地說他們雖然在近幾十年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一些挫折,但沒有犯根本的錯誤,既沒有犯俄羅斯經濟的休克療法的錯誤,也沒有犯中國計劃生育的錯誤。印度當時人口壓力也很大,但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到達8%的增長率,僅次於中國,但其經濟結構比中國合理,印度企業全球競爭力比中國企業強),人口壓力並不大,避免了中國今後的老年化問題,印度的後勁可能比中國要足。

中國民政部長李學舉說:我國年齡結構轉老不到二十年時間。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

為了經濟快速成長所付出的代價之一,是無法妥善兼顧家庭生活,使新一代的個人主義想法占據生活舞台,而家庭成員之間分享與扶持的空間日漸狹隘。社會發展所造成的高消費導致人們負擔過重,而社會保障體製的完善使個人不太擔心養老的問題,多數父母工作忙碌,從而沒有多生育小孩的願望,新一代觀念在改變,保持單身、遲婚、少生育或不生育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麵男性的生育能力減低(幾十年來男性精子數量已經減少了50%)。根據資料,北京市的總和生育率由1989年的1.305降到2000年的0.686,生育水平之低,僅次於上海。上海的生育率早已進入低水平。專家公布“2003年上海市18至30歲年輕人生育意願調查結果”時稱,受調查者打算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為1.10,1983年進行調查時,人們的生育意願是2.04個孩子(這個時候就已經沒有必要進行計劃生育了!)。這個數字20年來正在遞減。上海目前是中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中,出生率最低的地方,2002年隻有5.41%,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負0.54%,連續十年負增長。而遼寧大連市去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74,創曆史最低水平,也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此外,廣州也宣布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去年出生率隻有8.24%,而中國2003年全國出生率也隻有13.37%。根據中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目前的總和生育率隻有1.22,比世界2.1的人口替代水平更低。專家估計,即使是次普查有漏報的現象,總和生育率也不高於1.8。每個婦女平均要生育2.5個小孩才能維持人口穩定。計劃生育的慣性作用,中國生育率將長期保持低水平,專家預計中國以後再也達不到14.8億人口。以後人口將逐漸減少。

中國城市和沿海農村想生育兩個以上的人微乎其微。我有幾個在農村的親戚按政策本來可以生二胎,怎麽也不準備要二胎了,其父母想方設法勸他們,也沒有成功。可見這二十年的生育觀念變化很大。上海等城市每年有大量的從外地的移民,但其人口仍然負增長。從電話中得知現在農村小學教育很成問題。以前每個村都有小學(每年級有二十個學生),但由於低生育率所造成的學生人數減少,絕大部分小學停辦小學,這些孩子不得不走路到其他村上學(而這些小學往往沒有住宿條件),至少四、五裏路,多的十幾裏路。由於小孩太小,有些家長隻好等小孩八歲再開始讀小學一年級。加上教育的不合理收費,家長教育成本很高,因此讀高中的比例反而比八、九十年代更低,大多數初中畢業後就不再讀書了。而廣大農村青年正是中國的未來的主體呀。

現在是中國最後想多生小孩的一代(但生育願望也不到2個,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也不足以維持人口穩定),現在進行計劃生育減輕現在政府和年輕父母的壓力,其實是將這些壓力轉移到未來政府和子孫。是寅吃卯糧、寅吃辰糧,是嚴重“透支”!我自己以前就幹過傻事,因為擔心培養細胞太多,減少血清濃度來抑製細胞增長速度,經過這麽一折騰,這些細胞再也長不好了。自然規律(包括人口增長)還是不要過度人為幹擾,中國人口估計以後也難以保持增長了。非常滑稽的是,現在受到嘲笑的“超生遊擊隊”將占今後勞動人口的很大部分,嘲笑者竟然要靠被受嘲笑者養老!因為“超生”所導致的巨額罰款和戶口問題,這些“超生”人口剛出生就麵臨生存危機和教育危機,他們的素質受到了很大影響。而經濟條件好,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確缺乏生育願望。

現在計劃生育再不停止,以後社會問題將很大。還不計算獨生子女因為“眾星捧月”效應培養出來的孤傲、狂妄、自私性格給社會帶來的損失。現在發達國家麵臨的老年化問題是自然形成的,容易解決,中國是強製進行的,今後問題更大,誰來養活龐大的老年人口?有人說現在存錢,今後自己養活,但存的錢不過是廢紙一張,今後誰來將這些廢紙換成財富?有人說以後有退休金,但退休金也需要年輕勞動人口提供。表麵上看,未來一對獨生子女夫婦要養活七口人(假設拋棄雙方祖父母,隻養活雙方父母和自己以及獨子的話),事實上遠不止七口人!因為還有一些沒有小孩的老人也得由社會供養,還是得通過增加稅收到全部年輕人身上,間接還是年輕勞動人口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養活”的代價將會越來越高(包括醫療水平在內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從國家角度看,老年人口比例不能太大。我們這個群體今後需要下一代養活,一旦下一代人口太少,我們這一群體所持的社會股票就會貶值,甚至成為費紙。比如說,本來100個年輕人養活20個老年人應該沒有問題,但今後是20個年輕人養活100個老年人,就算這100個老年人存了一大筆錢,但需要這些年輕人才能轉化成消費用品,還是要靠這20個年輕人的勞動。這100個老年人能存可供今後消費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比如說現在化了上千元買個電視,幾十年後價值不到十元。就算買大米等日用品,幾十年也變質了,也不值錢了。總之是需要這些年輕人來養。

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億4000萬人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億4000萬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億3600萬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而養老的負擔增加了3倍!)。在21世紀上半葉後30年的老齡化壓力之下,將會給現在的獨生子女增加過多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步履沉重地度過自己的成年(養育下一代的願望和能力大大降低)。

因為社會承擔了很大部分供養老年人的責任,個人少了後顧之憂,現在有人不願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數人都這樣的話,其實是種自私的表現,一方麵不想承擔撫育小孩的責任,一方麵又想將現在的財富長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其實是在剝削別人的下一代。從個人角度看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可以實現,但從社會角度出發卻是危險的。要是現在放鬆計劃生育,所增加的新生人口今後不光是養活他們自己的父母,也是養活其父母的同齡人。因此放鬆計劃生育所造成的暫時社會壓力也應該由全社會分擔,而不是單由父母承受,現在不付出,怎麽指望將來退休金保值/升值。就算你沒有小孩,但你為整個社會付出了稅,其中額外增加的部分用於撫育、培養小孩,等於與作父母的一起共同承擔了撫養小孩的義務,當然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父輩的身份享受養老金。合理數量的高素質的下一代才有能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全社會生活水平,也就是將我們現在的投資升值,我們老年有比較高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但要是整個社會付出的太少的話,今後問題可大了。

現在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應該歸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口高峰。等這個人口高峰一過,要是中國在創新力方麵沒有突破的話(今年排名還落後了11位),今後用什麽強國,靠一些七老八十的人?

人類社會能夠存在,是因為子孫世代相繼,生命要延續。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曆史上一直維持在幾千萬人口,“無後”所以"為大"者意義在此。孔門的孝的意蘊是豐富的。過去因為隻有兒子才承擔養老的義務,“後”通常指兒子;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後”當然包括男女。並且遺傳學父母各為子女提供23條染色體組成23對。男性的Y染色體是來自父親,這是父係遺傳,姓氏的依據。但最近科研發現,人類線粒體都來自於母親,也就是說由母親傳給她的女兒,女兒再傳給女兒,所有傳給兒子的線粒體都及身而沒,不能再向下傳遞。這就叫母係遺傳。線粒體是最大的細胞器,被稱為“細胞的發電機”,為細胞提供能量,控製人的壽命,它能自行分裂,含有自己的DNA。線粒體在遺傳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就是說,下一代的線粒體DNA一般僅來自母體,基本不受父體影響。隻要在某個家族的一代人中沒有生出一個女兒來,那麽該家族的線粒體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現;而隻要在某個家族的一代人中沒有生出一個兒子來,那麽該家族的Y染色體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現。因此從遺傳學角度看,“後”也應該指男女。從全社會角度看,將我們這一代人視為一個群體,下一代視為一個群體,難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正確嗎?古代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在文革遭到大力批判,不也是現在夢寐以求的目標嗎。對幾千年形成的一些信仰不能因為短時的迷茫便全加以拋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家庭,也就是社會以家庭為本。牢固穩定的家庭會造就牢固和富有凝聚力的社會。成家、生育是重要的人生目標,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應該回歸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位,重新經營親家庭,重倫理的社會價值觀。

法國人一直認為法語是最優秀的語言。法國人瞧不起英語,更何況西班牙語了。曾被人瞧不起西班牙語現在比法語風光多了。現在學/說法語的越來越少,學/說西班牙語的人越來越多,在美國尤其如此,法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加拿大也一樣。法語衰敗和西班牙語的興起其實就是人口的變化所致。墨西哥等西班牙語的國家的人四個、五個地生,法語再優秀也比不過西班牙語。現在有人在討論漢語、英文的優越性,事實上一點意義也沒有,最終很大程度還是決定於人口。

請看今年6月份《北京文學》上的《老年悲歌》一文所反映的現狀吧。《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今年第六期所刊《老年悲歌--來自老父母的生存報告》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文章簡單提要:一個風燭殘年的獨居老人,年老力衰,不能下樓購買食品,不得已隻能將每天三餐,減為一餐,生命在苟延殘喘;另一個氣若遊絲的垂暮老人,因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也不常打電話問問,以至死後屍體腐敗臭擾鄰居、、、這些人中有工人、農民、普通市民包括退休教授。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2)


要點:
1、人口成長S形變化,四千多年的低水平平穩期,兩百多年的急劇上升期,現在處在人口由增長向減少的過渡階段。人口一直是問題,以前和將來是人口不夠的問題,隻有這中間兩百多年是人口過多的問題。
2、以樂觀的數據(生育率1.7)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七億多人口;以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的1.35~1.38生育率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四億左右人口。今後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可能要成為少數民族。
3、因為有足夠數量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研,科技的進步與人口增長一致(稍有滯後),也是在近兩百年才加速發展的,人類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今後人口萎縮,將麵臨科技人員和科研經費的不足,科技進步將減速。
4、以目前的生育能力計算,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 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每位已婚婦女應該生育2.5個小孩。
5、席卷全球“精子危機”已然來臨,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鍾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這除了部分是環境汙染所致外,更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因此考慮到生育能力的下降,即使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3個都不足以彌補人口的減少。
6、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4億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4億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4億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3倍,勞動人口又明顯減少,人均養老的負擔增加了5、6倍!)。
7、目前國家隻承擔城市人口的退休工資,隻有幾千萬人口的養老問題(並且以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今後4.4億老年人都得靠國家承擔養老,而此時勞動人口數量明顯減少。總理怎麽當?勞動人口得交80%以上的稅?80歲以上才能拿退休金?日本就因為現在交納的養老金今後不能兌現,很多人拒絕交納養老金(最近養老金風波甚至波及日本政要)。
8、隨著,種子、肥料等科技的進步,養活人口所需耕地和勞動力將減少,工業化將吸收70-80%的農村人口,2020年以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將不是加重而是緩解。
9、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比如電腦硬件可能會是免費的,公司靠軟件賺錢;藥品中原料成本將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人力資源將成為最主要資源。
10、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人口都在減少,今後一百年歐洲和日本人口將減少一半;俄羅斯人口將從現在的1.5億(以前是1.58億)減少到五十年後的不足1億。海外華人生育率偏低。今後爭奪移民將比現在爭奪能源更為激烈。

結論:中國近二十年是就業問題,二十年後是老年化問題。現在放鬆計劃生育,可以增加婦女養育小孩的時間,從而緩解就業壓力,這同時為將來增加勞動人口,減輕將來老年化壓力,現在適當降低老年人退休年齡(騰出就業機會給年輕人),讓老年人可以在家照顧孫子,一舉三得!

最近沙林寫了一篇“中國人口問題真相”,在網上影響很大。但細細看完該文,該文如其說是“真相”,不如說是“假象”。采用的都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個例;用的都是感性的詞語,眼光和知識非常局限,對宏觀人口史和人類的生育知識一無所知,以微觀人口個例推導出一個所謂的中國人口問題“真相”;對國家權威部門和學術機構所作的統計數據無理由地加以否定,感性地推測中國突破15億了;愚蠢地將生產力增加所造成的農村剩餘勞動人口增加歸因於環境惡化造成耕地減少。言詞中透著濃烈的但無知的城市優越感。雖然一個傻子提出的問題三個學者也難以回答,“真相”不值得一駁,但我考慮到該文誤導性很強,看完後有種如刺在喉的感覺,不吐不快。

一、人口增長的S曲線
人口增長呈長S形,在中國夏商西周三朝,中國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中期公元1714年人口仍然是兩千多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1000萬到6000萬之間波動。(請參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支持的網站: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renkoubiao.htm)。比如說西晉時經過八王之亂後人口減少五分之四。天府之國的四川曾為人口大省,但經過張獻忠之亂後人口驟減(隻剩下10%左右),田土荒曠,竟然需要從湖廣地區移民。這樣大的人口變化曆史上出現好幾次。中國以前兩萬多個姓氏、無數個民族,但90%以上的姓氏和民族都已經陸續滅絕,現在各位的祖上大多都幾度出現過“子姓幾盡,不絕若線”的風險,可見樸素的養兒防老的“傳香火”信仰對漢民族的延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曆史上長期沒有社會保障製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客觀上對社會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清代中葉的18世紀以後,中國人口數量才發生前所未有的迅猛攀升,18世紀中期即盛清乾隆時代,中國人口數量突然猛增到1億以上。而在其後至今不過200多年間,中國人口數量竟暴增了10餘倍,從而達到今日的驚人規模。從世界範圍看,1776年世界人口約7.5億,到1976年約為41億。即在200年左右增長約6倍,同200年間中國人口的增長幅度差不多。人口問題一下子成為全球問題之首了。在人口急劇增長的初期,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89年就以假名發表了他那令人沮喪的名作《人口論》,預言了人類前景灰暗的未來:我們的人口將不斷增長,一直達到人類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貧窮和饑荒將是人類社會永遠驅趕不去的陰霾。這個兩百年前的理論仍然很有市場,我國計劃生育的理論依據就是馬爾薩斯理論的變種。

二、發達國家人口減少、海外華人生育率尤其偏低
世界人口自1798年馬爾薩斯人口悲觀論出現以來,特別是二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時期,人口悲觀論就沒有停止過。當發展中國家人口處在人口增長高峰的時候,美國人口生態學家保羅.埃裏奇(Paul.R.Ehrlich)於1968年出版了其轟動一時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埃裏奇認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過剩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正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並預言1970~1985年期間世界將會發生大規模的饑荒和災難。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版的《增長的極限》同樣彌漫著悲觀論。20多年過去了,悲觀論者的預言並沒有出現,而世界人口卻已經由埃裏奇著文時的35億左右跨過60億大關。1999年當我們迎來60億世界人口日和國際老人年的時候,另一種具有諷刺意義的悲觀情緒出現了。據英國《觀察家報》報道,即使世界上第60億個人出生了,那也該是拋棄世界人口過剩的恐懼症的時候了。日本厚生省的報告憂慮地說,到下一個千年結束時,東京就將成為一座被廢棄的城市,日本將空空蕩蕩。據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歐洲和日本的人口將減少一半。對生育率水平低下的發達國家來說,出生率不足的含義就像人口爆炸那樣意義深遠。雖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依然在增長,但已大大地放慢了步伐,致使聯合國的預言家們不斷地調低預測方案。世界人口數量的長幅以及未來的規模並沒有人口悲觀論者所預言的那樣前景黯淡。
以上這段選引自《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可直接閱讀全文:
http://jsw.bjchy.gov.cn/popread/popread845.htm

2003美國《科學》周刊上刊登了奧地利實用體係國際研究所的布裏安·奧尼爾得研究成果,奧尼爾認為,2000年是歐洲人口增長的轉折點。當時歐盟15國的人口總數是大約3.75億,但小孩數量下跌到新低,少於成年人,換句話說,未來的父母總數將少於現有的父母總數。年齡結構影響著人口數量,因為它決定著未來成年人的數量。在人口死亡率和每年移民數量保持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如果現有每個婦女大約1.5個孩子的生育率持續到2020年,一百年後歐洲人口將減少8800萬。教育和工作等需求鼓勵婦女晚育。在上個世紀,婦女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0歲出頭提高到將近30歲,現在仍繼續提高。單以年齡因素考慮,將會導致一百年後歐洲人口數量減少5500萬。二者之和是1.43億!這還不包括因為生育能力降低所導致的人口減少。

人口專家指出,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而在歐洲,婦女平均生育率隻有1.47。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最低,僅為1.2,德國、奧地利和希臘為1.3,英國和法國稍好些,但也分別隻有1.6和1.9。要是情況不惡化的話(好轉的可能性低),德國人口在今後五十年內將會比目前的8200萬人縮減四分之一;俄羅斯人口在今後五十年內將會比目前的1.5億(以前有1.58億)縮減三分之一以上,50年後將不到1億人口。日本婦女的平均生育數已從1970年代中期的2.0個,降到1992年的1.5個,在2001年更是下降到1.33。新加坡2002年每名已婚婦女隻生1.4個嬰兒,在不計算移民人數的情況下,其人口將會在50年內下降15%,從現今的320萬人下降至270萬人。到了2030年,新加坡就將會是個名副其實的“衰老社會”,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新加坡華人的生育率隻有1.3,比馬來人的2.4低了近半,雖然目前華人比例高達70%以上,但照這種趨勢下去,華人成為少數民族隻是遲早的事情。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人口比例約為40%,到2001年已降至25.7%,預測到2021年將降至21.3%,50年後馬來西亞華人將隻占總人口的7%,將從政治版圖中消失。加拿大的生育率在發達國家算是比較高的,但在1999年,加拿大的生育率也隻為1.52,為有紀錄以來的最低點。發達國家中唯一有比較正常生育率的是美國,1999年美國的生育率還保持在2.08。除了傳統的生育大戶西班牙後裔外,美國的其他白人生育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許多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幹脆辭職的女性(至少35歲以上)認為,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並將此稱為是“偉大的婦女解放運動”。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生育率幾乎為所有族裔最低。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來看,華人的生育率是偏低的,生育一、兩個小孩的家庭為多,生三個孩子的家庭很少。
  經濟結構的改變、城市化進程、家庭收入、生育觀念的變化、女性進入職業場所、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周期的延長、節育以及婚姻觀念的改變,都是導致不願生育的原因。同樣這些因素也導致晚育婦女的增加。光是因為晚育,1990到1999年這9年間美國孕婦高血壓綜合症增加40%,孕高症不僅僅是孕產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還影響產婦及其兒女的今後健康。婦女的最佳生育年齡是非常有限的,並且由於卵巢、子宮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不孕症的發生率顯著增加。晚育隻會造成人的素質下降。現實生活中往往陷入“有生育能力時候沒有生育時間,有生育時間時沒有生育能力”的怪圈。

聯合國一項調查顯示,全球各地的婦女正在選擇減少生育,令先前預測的到本世紀末(2100年)全球人口達到130億難以實現,能夠到達80億至90億就不錯。至於下個世紀,人類能保持這個規模就不錯了。

華人多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不願因“多生粗養”而承受過多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各年齡段的華人,特別是年輕華人保持單身。再加上多數華人居住在城市,消費水平非常高,孩子生多了麻煩也多。這些都是華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

長期的低生育率,已經給歐洲帶來許多問題。一是城鎮逐漸萎縮。由於人口的減少,許多城鎮和鄉村正在萎縮,一些甚至消失。二是公共設施維護不足。人口的減少,意味著納稅人數的下降,各級政府稅收明顯減少。歐洲許多城市已經無法依靠政府的力量維護道路、電話線、下水管道等公共基礎設施。三是出現大量空房。歐洲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一些城市的房子無人居住。四是競爭力削弱。歐洲人口老化問題將會日益突出。人口老化,年輕人不足,經濟將會呈現乏力。而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美國,則因其較高的出生率而使經濟充滿活力。

人口增長速度減緩,通常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減慢。低生育率意味著移民將成為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美國將墨西哥非法的數百萬移民合法化、俄羅斯將中國在遠東的數百萬移民合法化可能將成為今後爭奪移民的序幕。從移民來源來看,目前仍然在急劇增加的非洲人口在近期內難以到達西方現代企業的素質要求,中國和印度才是西方國家的主要移民來源。但印度人口能夠自給就不錯了(印度沒有強製實行計劃生育,但出生率由七十年代初的大約6下降到現在的3.0,預計十幾年後也會降到時代更替的2.1以下),中國自給遠不夠(將缺大量勞動力)。

三、席卷全球“精子危機”已然來臨
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幾十年之後,人類甚至可能會出現“無精危機”。美國的一位化學教授甚至預言,到2040年,美國將有一半的男人沒有生育能力。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鍾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隻是目前還沒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麽驚人。這除了少部分是環境汙染所致外,更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電器輻射)、精神壓力增加。因此不能將生育能力的降低歸因於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

四、計劃生育對中國的人口的影響
中國人口問題隻是這兩百年的事情。這兩百年中國的生育情況如下:
中國婦女已婚總和生育率(TMFR)
1700-1890年清室貴族 5.3
1774-1873年遼寧道義屯 6.3
1929-1931年22省農村 6.2
1914-1930年出生中國婦女 6.7
1940-1949年結婚的中國農村婦女 6.17
1950-1957年中國農村婦女 6.25
1962-1971年中國農村婦女 6.57
可見70年代初期中國人口持續的高生育率和強勁的人口增長勢頭確實到了非控製不可的程度,那時適當降低生育率,控製人口數量是有必要的。事實證明70年代實施的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工程是卓有成效的: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急劇下降,1971-1981年,中國育齡婦女一生估計生育孩子個數的總和生育率由5.4下降到2.72。

從70年代起中國人感到了人口數量的"包袱"之後,似乎一直沒有擺脫這種陰影,似乎一直存在一種對中國人口數量悲觀的傾向。1981年的2.72的生育率已經是比較理想的生育率了。但在隨後的二十年采取更加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隻能生一個孩子(考慮農村的勞動強度以及沒有養老保障,農村頭胎是女孩的可以生二胎)。進入90年代中期,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TFR)已被控製到了更替水平(2.1)以下。1995年國家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TFR為1.46,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則為1.35~1.38。如此低的生育水平令許多學者不敢相信,因此做了調整,認為當前的生育水平大致是1.7~1.8。無論是國家有關部門的數據,還是調整的數據,都說明我國人口生育率到了相當低的水平,已接近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顯然這與20多年前的高生育率高增長截然不同,發生了質的根本性的變化。中國人口目前是低生育率、低慣性增長和老齡化加速的時代。我們必須走出人口數量的陷阱。

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老化都是不可避免,計劃生育更是加速了老年化進程。因此,當我們看到總和生育率均在1.5之下,那我們不應當再把它看成是成績,而是一種擔憂,一種問題。中國隻用了近1/4個世紀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花費1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才完成的人口轉變,這不是榮譽而是中國的悲哀!

以目前的生育能力計算,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每位已婚婦女應該生育2.5個小孩。要是考慮到生育能力的下降,即使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3個都不足以彌補人口的減少。因此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應該改為:鼓勵生育2、3個,默許4個,禁止5個,不提倡晚婚晚育。但問題是現在平均生育願望達不到2個,上海市人們的平均生育意願1983年就隻是2.04個孩子了,現在中國城市平均生育願望已經很低。經濟結構的改變、教育周期的延長,晚婚不可避免。

讓人念念不忘的農村情況會如何呢?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曆程來看,城市化水平一般達到70%到80%左右,今後中國農民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的樣子。在10餘年的時間內,城鎮已接納了大約1.5億的農村人口。目前,我國每3個產業工人中,就有2個來自農村。今後數年農民工將達到3億。這意味著什麽?9億農民中除去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口,生育人口不過三、四億,這三億農民工基本都是生育年齡的農民,就是說生育年齡的農民大多進城了。他們的住房條件(夫婦大多分居)等生活條件較差,工資水平比較低,而又麵臨與城市人口一樣的消費水平,他們又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子女就學麵臨困難(費用比城市人口更高),大多數連產假都沒有,一旦休假回家生小孩意味著失去手上的工作機會。並且由於他們的父母沒有退休工資,他們得養活父母。因此他們的生育願望事實上比城市人口更低。

以樂觀的數據(生育率1.7)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七億多人口;以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的1.35~1.38生育率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四億左右人口。數百年以後,人口絕對數量占全球人口多數的種族或民族才是地球上的主人。非洲人、印度、伊斯蘭世界將來可能就是世界的主人。數百年後中華大地將有50%是黑人?

七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是必要的;八十年代實行嚴格的政策,是預見力差;現在是逃避責任!反正計劃生育政策是前任製定的,現任領導隻是延續,責任不在我,一旦放鬆計劃生育必然暫時對經濟有衝擊(尤其是就業壓力),反正等將來出現老年化和勞力短缺的問題時候現任領導已經退休了或者已經去世了,管它洪水滔滔?

在人們印象中,中國人特別重生育,特別能繁殖。其實,生育在全人類看來都是一件神聖的事,不獨中國人特殊。事實上中國婦女生育率比歐洲婦女要低。在18世紀,中國每對夫婦平均生育6個孩子,而歐洲婦女則達到8至9個,中國人要比歐洲人少生2到3個孩子。

中國媒體對於日本人口老齡化現在還多是抱著一種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態度,尤其是日本人的緊控移民。殊不知中國自己的民族擴張也已經達到極限了。現在中國的人口中間年齡是31.5,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的人口年紀大於31.5歲,日本的這個數字是42歲,美國是35.8歲,印度是24.1歲。看上去似乎還很理想是嗎?那麽再看聯合國公布的2050年預測,如果中國保持現在嚴厲的生育政策不變,那麽屆時中國的人口年齡中線將是44歲,也就是說到時中國一半的人口將老於44歲,比現在的日本更嚴重,而美國的同一數據到時還不到39歲,或者也有更好比較的實例,現在的加拿大人口中間年齡是36歲,50年後的中國要比現在整天嚷嚷著本土人口出生率太低人口增長依賴移民的加拿大還要老八歲之多。那麽中國到時的13.9億人口夠不夠用,中國需不需要移民呢?這個問題有人會說中國的人口那麽多密度那麽高怎麽還會需要從外國移民呢?但是一個經濟體需不需要移民,需要多少新增勞動力這不是由他的絕對規模來決定的,因為中國的人口多,服務業的規模也相應的很大,你說英國服務業那點從業人員拿來服務於中國夠用嗎?新增勞動力沒了那些等待擴大生產規模的企業怎麽辦?這其實和現在日本韓國和台灣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日本的人口密度已經很高了,50年代日本人口超過8000萬的時候當時說的是希望人口有一天會自然減少,這樣能多騰出一些生存空間來。現在日本的人口馬上要開始減少了,這卻成了日本人最大的噩夢,從海外移民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不然的話遲早有一天社會各機能也會退化。順便說一句,日本和韓國到2050年,都將有一半人口老於50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有活力和創造性可言的。

如果日本要維持現有的勞動力隊伍,那麽這個人口1.27億的國家這50年內需要引進3500萬外國人。不要說日本人的傳統是封閉的保守的,想想一個中國人,你樂意看見在中國有3.5億阿拉伯人或者黑人嗎?更不用說這麽大數量的外國人還是年輕的勞動力,而本國人卻多是老人了。

為什麽說要移民就隻有可能從西亞或者南部非洲來呢,這是人口增長的前景來決定的。歐洲人口在縮減,而非洲人口50年內非洲人口將從現在的8億增加到23億。包括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內的阿拉伯世界的人口則將從現在的4.5億增加到超過14億。非洲和阿拉伯人口中都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年紀不到20歲,比較一下遲暮的歐洲和日趨老化的中國,他們才是可能的移民來源。所以英國保守黨的議員赫爾默會說歐洲人是在減少自己的人口為別人騰出生存空間啊。據說按照現在的增長勢頭40年後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三分之一將是穆斯林,這實際上等於說歐洲本土的文化特征將麵臨滅絕,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將不複存在。

中國人希望看到中國也有這麽一天嗎?2100年的中華大地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是西亞人、非洲人,這絕不是神話故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統計數據得出這樣一個可能的前景。

現在中國的出生率已經比法國還要低了,60,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們進入他們的晚年後,人口萎縮的壓力就會近在眼前了。還有人喜歡突出中國有1.5億人閑賦,問題是這是中國經濟規模還不夠大的緣故,而不是人口絕對值的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的勞動力過不過剩是看絕對值,那麽拿中國的人口和加拿大的比比,中國人都幹什麽去呢?這涉及的是一個合適的比例,而不是絕對數量大不大。人口多了經濟規模也增加,就業人口也增加。何況這1.5億閑賦的人也是會老的,這個龐大的群體老了以後會帶給社會保險體係怎樣的壓力?

日本人現在的想法實際上是拖一天算一天了,他們既不願意大量的外國人湧入日本改變日本社會和文化,又不想龐大的老齡人口造成社會疲憊不堪,隻能想出許許多多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來拖延問題的最終惡化。但是日本人自己也明白,究竟是讓日本國消亡還是讓日本文化消亡,最終必須作出取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德國,戰後引進的230萬土耳其人已經讓德國社會傷透了腦筋,但是不引進又怎麽辦呢?
二戰後風光一時的德日兩國現在都已成了垂垂老矣的國家,你還能從他們身上看到70,80年代挑戰美國統治歐洲的氣勢嗎?日本人丟掉了鬆下豐田的傳奇企業崛起時所依賴的創業精神,德國人則連引以驕傲的工業製造都連失陣地。很快我們就會看到韓國人重蹈日德的複輒了,韓國的出生率太低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隻能看著自己遲暮下去。其實也不光這些當代國家,人類曆史上所有得意一時的國家,他們的人口規模達到極限的時候也就是國勢開始衰敗的時候,比如波斯,比如羅馬,比如阿拔斯阿拉伯帝國,比如英國。

計劃生育所進行的大量負麵宣傳將長期影響中國民眾的生育願望。八十年代以後的嚴格的計劃生育事實上是對民族的閹割!

五、計劃生育對中國長遠的影響
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4億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4億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4億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3倍,勞動人口又明顯減少,人均養老的負擔增加了5、6倍!)。目前國家隻承擔城市人口的退休工資,隻有幾千萬人口的養老問題(並且以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今後勞動人口數量明顯減少,而此時4.4億老年人都得靠國家承擔養老,國胡以相恤?總理怎麽當?勞動人口得交80%以上的稅?現在進行計劃生育減輕現在政府和年輕父母的壓力,其實是將這些壓力轉移到未來政府和子孫。是寅吃卯糧、寅吃辰糧,是嚴重“透支” ,是以斷子絕孫為代價的!

今後中國社會保障麵臨巨大的壓力,可能影響社會穩定。西漢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就提出一旦社會保障出現問題,“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政治未畢通也”。西漢時期“有勇力者”才有能力“衡擊”,現在不一樣了,弱勢群體一樣能對社會穩定造成破壞作用:石家莊殘疾人連炸三樓;馬加爵連殺四人……。今後老年弱勢群體要是不能得到適當的安置,對社會穩定的破壞力不容小看。

現在交納的養老金事實上是勞動人口養活老年人,要是人口保持穩定,問題不大,我們交養老金養現在的老年人,今後的年輕人交養老金養我們。但問題是現在現在人口結構是梭形,兩頭小,中間大,現在這麽多勞動人口交納養老金給老年人,現在的老年人日子很舒服,但等到我們需要享受養老金時,能夠交納養老金的年輕人卻不夠,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交納的養老金在將來兌不了現,交了也白交。日本養老金缺口就已經出現明顯的缺口,今後缺口會更大,很多人知道反正今後拿不到養老金,幹脆不交。包括日本首相、東京市長等在內的許多日本高官目前就麵臨不交養老金的違法醜聞。

中國自五十年代開始實行中國曆史上最為明顯的種族隔離製度,剝奪了農民的發展權和遷徙權,將農民變為農奴。計劃生育對城市人口的影響更為明顯,城市生育率接近1.0,農村還在1.6以上。可能造化是公平的,城市人口以價格剪刀差等手段剝削了農民幾十年,農民的損失通過相對增加子孫數量來彌補,算是一種公平的補償。有些人假定目不識丁的農民後代要比城市人口後代素質要差,這事實上是沒有根據的。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就能被這幾代人所改變?中國曆史上早就有“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的說法。經過三、五代的遺傳物質的重新排列,教授的後代與農民的後代在遺傳素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因為歐洲、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出現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人們就將少生甚至不育視為先進文化,視為現代化生活的樣板而加以推崇,這種簡單對照謬論流傳,也是時下中國一景。人口下降並不是西方人有意選擇的結果,而主要是受到一種至今無人探究根源的規律所引發。中國社會學家潘光旦很早就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才(財)丁不能兩旺。他說,在一個社會中,上層社會總是慢慢生殖能力就減弱,而中下層家庭卻熱衷於生孩子,也就是越窮越生。放大了來看,在中國,總是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生育率高於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在世界範圍,也是富裕的發達國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這導致了什麽樣的變遷呢?凡是人口迅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中國、印度等,都呈現出上升的勢頭;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由於人力不足,不得不引進大量外部移民,這些來自生活水平較低國家的移民,在一兩代人之後,往往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與生活水平,甚至取代、占據了本土人原有的優勢地位。在這種趨勢背後,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通過這一升一降的方式,來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與文明的興衰更替。也許,上帝真是公平的。但值得諷刺的是,本來上帝給了我們有補償的機會,增加我們民族在全球人口的比例,但我們自己確采用計劃生育人為的放棄這種補償。

“養兒防老”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著非常重要的曆史作用,現在養老逐漸社會化,個人退休金與自己撫養子女的付出脫勾,多生育子女單純成了一種負擔。“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香火”的傳統觀念經不住經濟結構改變的衝擊,這些曾經起過重要曆史作用的樸素而深奧的思想現在竟然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事實上我們都是這些樸素思想的受益者。古代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在文革遭到大力批判,不也是現在夢寐以求的目標嗎?中國曆史上的“厚去薄來”的“朝供”外交關係對維持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穩定關係非常有效,現在美國外交官正在研究學習。因此對幾千年形成的一些信仰不能因為短時的迷茫便全加以拋棄。事實上這些信仰可能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爺爺輩說出的樸素語言可能是數千年深奧哲學的濃縮(爺爺本人也說不出道理了,隻是傳述),父輩讀了幾年書(尤其是經過前幾十年不正常教育的父輩),往往能自鳴得意地將爺爺駁得啞口無言,但說出的將被證明是繆論。過去因為隻有兒子才承擔養老的義務,“後”通常指兒子;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後”當然包括男女。從全社會角度看,將我們這一代人視為一個群體,下一代視為一個群體,難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正確嗎?下一代人口過少,我們怎麽能拿到全額的退休金?美國現在就考慮將拿退休金的年齡從65歲延遲到70歲(相當部分人已經去世了)。中國以後80歲以上才能拿退休金?

人口的穩定對經濟的繁榮至關重要,這也是美國目前擁有的最大優勢。計劃生育再不停止,中華中興隻能是句空話。

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中國隻用了近1/4個世紀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花費1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才完成的人口轉變。發達國家老年化是逐漸形成的,社會壓力也是逐漸出現,現在正通過引進移民以及延遲退休年齡部分解決(不能完全解決)。中國老年化是短時形成的,今後幾十年突然加重的老年化,要是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國家怎麽解決?

出生率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再放寬人口控製,人口又增加了,這隻是一個美好的神話而已。隨著城市化的進行民眾的生育願望是毫無疑問在下降的,就目前的生育願望,能達到保證人口更替水平的2.1總和出生率嗎?限製人口增長容易做到,現在不是做的很好嗎?但要增加人口卻是很不容易的,人類曆史幾千年都沒有做到。新加坡、日本和歐洲國家千方百計鼓勵多生育,成效甚微。並且這些國家還有能力給孕產婦提供比較好的條件,提供較好的照顧小孩的條件。等中國將來出現問題的時候,國家連給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都困難重重,還有能力在物質上鼓勵生育?

六、人口與自然的關係
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養活上萬人口;農業社會隻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隨著種子、肥料等科技的進步,養活人口所需耕地將減少,工業化將吸收70-80%的農村人口,農村人口的減少必然導致環境的好轉,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圍湖、開荒造田,現在開始退耕還湖、退耕還林了。2020年以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將不是加重而是緩解。經濟學兼人口學家朱利安.西蒙在他撰寫的《人類的狀況》一書中認為,到2020年,人類的生存條件在所有物質領域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但是他們還會繼續抱怨,說一切都一天不如一天。到2020年,整個世界還會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朱利安.西蒙在他的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句古老的諺語:“沒吃的愁,吃的多了更愁。”

人類所需要的其他資源都是有限的,悲觀論者擔心的是食物和能源。食物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磷、鉀等元素是循環使用,並沒有溢出地球,太陽提供取之不盡的能源。要是土地上光長草,當然不能養活這麽多人口。但人類從遊牧社會到原始農業,再到現代農業(肥料、種子的更新),不就是使太陽的光合作用更加有效嗎?並且成就顯著。生產力(農業機械化甚至電子程序化)的提高,是大量勞力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新的產業。少數人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創造了我們的現有的文明;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從事新的行業,必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文明。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將使人類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人類對原始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將成倍地增加。幾千年來,溫飽是人類的主要目的,現在溫飽隻是最低需求了。

並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文明是近兩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才加速發展的,剛好與人口的變樣一致。什麽導致科技這種加速發展?其中最主要一點就是人口的增加,有足夠的人口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學研究,雖然這些科技人員仍然是少數,但他們的研究卻使所有人類收益,人類的生活質量增加顯著(雖然口頭上還老是感歎今不如昔!)。中國即使六十年代那樣貧窮,也還有能力發展兩彈一星,而要是中國象過去一樣一直維持在兩千萬人口,有這個能力嗎?由於教育周期的存在,科技進步比人口增長有所滯後;但老年化來臨時,最先受影響的就是科研經費,科技發展的減速將是所有經濟領域最敏感的。現在的科研已經主要取決於人的智力,美國的科研經費現在70%用於科研人員的工資,隻有很少部分用來購買儀器、試劑。要是人口萎縮,還能保證足夠數量的高智力的科研隊伍?另一方麵,老年化壓力增加,勞動人口減少,國家為養老金就已經焦頭爛額了,還有財力維持/增加科技投入?還能保證科技繼續加速發展?

目前最缺乏的資源是能源,要是能源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好辦,比如說中東、新疆缺水,要是能源是免費的話,可以從大海抽水到沙漠去。能源也是肥料生產的製約因素。現在各主要大國科學家都在研究將氫用於能源,能源將非常便宜,直接從水中獲取。就象我們現在笑古代不會用煤碳、石油一樣,後人也笑我們現在是端著金飯碗討米(從理論上看,太陽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麽可能缺能源?)。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發生核聚變反應,聚變過程放射性小,而且反應過程易於控製,既環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總共不超過幾百公斤。月球卻有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類隻需發射2到3艘載重10噸的宇宙飛船,即可從月球上運回大量氦-3,供全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運輸費用隻相當於目前核能發電的幾十分之一。如果人類目前就開始著手實施從月球開采氦-3的計劃,大約30年到40年後,人類將實現月球氦-3的實地開采並將其運回地麵。

看來已經窮盡的資源,實際還具有無限的潛能。若大的一個地球,我們也還隻是在皮毛上循環地用了一點陸地資源,更加廣闊的海洋幾乎還是處女地。就目前的技術條件,地球養活數百億人口沒有問題,但關鍵是人類可能永遠達不到100億人口了。

事實上比馬爾薩斯早兩千多年的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學家韓非子就有計劃生育的思想,他曾指出:人有五子,子又有五子;則大父(即爺輩)未死,而有二十五孫。結果是"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要是當時也實行計劃生育的話,中華民族早就滅絕了。人類幾千年,往往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人力資源將是今後最寶貴的資源
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比如電腦硬件可能會是免費的,公司靠軟件賺錢;藥品中原料成本將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人力資源將成為最主要資源。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年齡提高將加重各國社會保障體係的負擔並導致生產力下降。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今後爭奪移民將比現在爭奪能源更為激烈。

現在中國不合理的教育體製,使得教育成本非常高,大量農村青年無力完成高中學業。工業化不是作坊,所需要的最低素質也是高中教育。因此中國需要的是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尤其是普及職業高中教育,而不是控製生育率。教育將使大量的人口變為寶貴的人力資源,否則將成為國家的負擔。教育的失誤將使手中的寶貝變成垃圾!

在資本主義弊端還剛開始出現時,馬克思寫出了《資本論》;在人口危機剛開始時,馬爾薩斯寫了《人口論》。兩種理論時間相差不了多少,在理論的創始國都沒有市場,但都被一、兩百年後的中國采納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哲學思想是很有深度,但運用到實踐必須與時共進;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在當時也確實是很有預見力的,即使1970年代也還有價值,中國當時適度控製人口也還有必要。任何先進理論都有時效性,不能僵化,必須與時共進。

建議:中國近二十年是就業問題,二十年後是老年化問題。現在放鬆計劃生育,可以增加婦女養育小孩的時間,從而減輕就業壓力,這同時為將來增加勞動人口,減輕老年化壓力,並且現在適當降低老年人退休年齡(騰出就業機會給年輕人),讓老年人可以在家照顧孫子女(比打麻將樂趣要大,並且福及子孫),一舉三得!通過增加公共節假日來緩解就業壓力還不如延長婦女產假。既然養老是社會化,養育小孩也應該適當社會化(比如降低家長的教育成本)。

計劃生育生育應適可而止(3)
作者:水寒 6/24/04

人口增長呈長S形,在中國夏商西周三朝,中國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中期公元1714年人口仍然是兩千多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1000萬到6000萬之間波動。(請參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網站: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renkoubiao.htm)。中國人口長期占全球人口35%以上。從世界範圍看,全球人口增加是在近兩百年,1776年世界人口約7.5億,到1976年約為41億。

康熙末期的公元1714年,中國人口還隻有兩千四百萬,乾隆(1736-1795年)中國人口數量才發生前所未有的迅猛攀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明末開始從美洲傳入中國的美洲高產旱地農作物玉米、紅薯、馬鈴薯,在乾隆時期才普遍種植(而歐洲國家卻還因為:一、移民肥沃的美洲,二、航運的發展從美洲運回大量食物)。18世紀中期,中國人口數量突然猛增到1億以上,乾隆去世時候(1795年)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以上。中國人口自從在乾隆時期增加到四億後,後麵因為鴉片戰爭和長期社會動蕩和戰爭,1840年以後直到1949年,人口增長極為緩慢,到1949年人口才達到5.5億,西方國家卻自18世紀以來一直增長,這也是為什麽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從35%下降到現在20%的原因。直到毛澤東時候才又開始迅猛增長。毛澤東去世後,因為采用沒有預見力的計劃生育生育政策,中國生育率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現在的人口隻是呈低慣性增長,馬上就要急劇減少,中國人口占全球比例將下降到16%。因此從民族人口角度看,乾隆和毛澤東是民族大功臣。

請參看我在人民日報深入討論區的長文(有耐心就點擊下麵網站,否則就隻看下麵摘要和補充)“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修正稿)”。該文被加星重點推薦,並送呈全國人大和政協。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525312&typeid=17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修正稿)
作者:水寒 5/15/04
要點:
1、人口成長S形變化,四千多年的低水平平穩期,兩百多年的急劇上升期,現在處在人口由增長向減少的過渡階段。人口一直是問題,以前和將來是人口不夠的問題,隻有這中間兩百多年是人口過多的問題。
2、以樂觀的數據(生育率1.7)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七億多人口;以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的1.35~1.38生育率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四億左右人口。今後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可能要成為少數民族。
3、因為有足夠數量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研,科技的進步與人口增長一致(稍有滯後),也是在近兩百年才加速發展的,人類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今後人口萎縮,將麵臨科技人員和科研經費的不足,科技進步將減速。
4、以目前的生育能力計算,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 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每位已婚婦女應該生育2.5個小孩。
5、席卷全球“精子危機”已然來臨,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鍾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這除了部分是環境汙染所致外,更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因此考慮到生育能力的下降,即使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3個都不足以彌補人口的減少。
6、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4億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4億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4億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3倍,勞動人口又明顯減少,人均養老的負擔增加了5、6倍!)。
7、目前國家隻承擔城市人口的退休工資,隻有幾千萬人口的養老問題(並且以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今後4.4億老年人都得靠國家承擔養老,而此時勞動人口數量明顯減少。總理怎麽當?勞動人口得交80%以上的稅?80歲以上才能拿退休金?日本就因為現在交納的養老金今後不能兌現,很多人拒絕交納養老金(最近養老金風波甚至波及日本政要)。
8、隨著種子、肥料等科技的進步,養活人口所需耕地和勞動力將減少,工業化將吸收70-80%的農村人口,2020年以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將不是加重而是緩解。
9、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比如電腦硬件可能會是免費的,公司靠軟件賺錢;藥品中原料成本將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人力資源將成為最主要資源。
10、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人口都在減少,今後一百年歐洲和日本人口將減少一半;俄羅斯人口將從現在的1.5億(以前是1.58億)減少到五十年後的不足1億。海外華人生育率偏低。今後爭奪移民將比現在爭奪能源更為激烈。


補充:
一、首先我申明一點,我不反對中國七十年代實行的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政策,當時毛澤東提倡的是“四五家庭”,即一個家庭生育兩、三個小孩。該政策是中國婦女生育率從5.8下降到2.7。要是一直那樣實行的化,中國未來仍然有老年化問題(因為經濟結構的改變會減少人的生育願望,出生率率也會很快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 ,但老年化並不特別嚴重。

二、在人們印象中,中國人特別重生育,事實剛好相反。
在人們印象中,中國人特別重生育,特別能繁殖。其實,生育在全人類看來都是一件神聖的事,不獨中國人特殊。事實上中國婦女生育率比歐洲婦女要低。在18世紀,中國每對夫婦平均生育6個孩子,而歐洲婦女則達到8至9個,中國人要比歐洲人少生2到3個孩子。

新加坡華人的生育率隻有1.3,比馬來人的2.4低了近半,雖然目前華人比例高達70%以上,但照這種趨勢下去,華人成為少數民族隻是遲早的事情。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人口比例約為40%,到2001年已降至25.7%,預測到2021年將降至21.3%,50年後馬來西亞華人將隻占總人口的7%,將從政治版圖中消失。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生育率幾乎為所有族裔最低。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來看,華人的生育率是偏低的,生育一、兩個小孩的家庭為多,生三個孩子的家庭很少。

華人多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不願因“多生粗養”而承受過多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各年齡段的華人,特別是年輕華人保持單身。再加上多數華人居住在城市,消費水平非常高,孩子生多了麻煩也多。這些都是華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

但事實上就象種菜一樣,在土地貧脊時增加肥料當然能夠增加產量,這時候減少種植株數使肥料都用到有限的幾株作物,產量反而更高;但當土地肥力適當,再增加肥料是不能成比例地增加產量的,有時反而影響作物的健康,產量更低,因此這時還是應該增加種植株數。

三、既然男人精子數量上億,為什麽生育能力下降?
有人說男人精子上億,都浪費了,精子數量下降不可怕。但整個生育過程是:精卵結合-著床-懷胎-分娩。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精卵結合。那麽精子的任務就是要從陰道進至宮頸口,通過宮腔進入輸卵管,最終在輸卵管與卵子結合,當出現分裂細胞的受精卵後,回到子宮裏著床。這個過程要求精子的質量要高,否則很難完成這一艱難的長途跋涉,而且絕大多數精子又受到各種障礙、不利的環境以及吞噬細胞的作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一"強者生存,弱者滅亡"的篩選過程,對優生是極為有利的。使得隻有那些最強壯的精子,才能"過五關、斬六將"而到達受精的終點,與卵子結合。由此可見精子肩負著如此重任,而行走的又是一條如此艱難的道路。當精子密度小於於2000萬/毫升時就會不孕,現在不但數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動率、正常形態精子都在減低。所以鍾南山院士憂心忡忡。男性不育症發病率從20年前的4%上升到現在的15-20%。夫婦中隻要一方不育就意味著全家不育。

四、農村生育現狀和展望
人們心目中農民好象都是生育三、四個(美國、加拿大還有生十幾個的呢,但美國平均生育率隻有2.08,加拿大隻有1.5)。到目前為止,計劃生育對城市人口的影響確實更為明顯,城市生育率接近1.0,農村還在1.6以上。有些人假定目不識丁的農民後代要比城市人口後代素質要差,這事實上是沒有根據的。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就能被這幾代人所改變?中國曆史上早就有“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的說法。經過三、五代的遺傳物質的重新排列,教授的後代與農民的後代在遺傳素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國家沒有承擔農民的養老,農民還得繳稅承擔城市人的養老,要是農民不養育小孩的話,等他們老了後,又沒有生活來源,少數農民到城市進行報複就足以引起國家崩潰。

但農村生育情況近些年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曆程來看,城市化水平一般達到70%到80%左右,今後中國農民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的樣子。在10餘年的時間內,城鎮已接納了大約1.5億的農村人口。目前,我國每3個產業工人中,就有2個來自農村。今後數年農民工將達到3億。這意味著什麽?9億農民中除去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口,生育人口不過三、四億,這三億農民工基本都是生育年齡的農民,就是說生育年齡的農民大多進城了(現在農村年輕人非常非常少,隻有老年人和小孩留下來;現在農村小學教育很成問題,以前每個村都有小學,但由於低生育率所造成的學生人數減少,絕大部分小學停辦小學,這些孩子不得不走路到其他村上學,而這些小學往往沒有住宿條件,至少四、五裏路,多的十幾裏路。由於小孩太小,父母又在城裏打工,有些爺爺奶奶隻好等小孩八、九歲再開始讀小學一年級;加上教育的不合理收費,家長教育成本很高,因此讀高中的比例反而比八、九十年代更低,大多數初中畢業後就不再讀書了。而廣大農村青年正是中國的未來的主體呀)。他們的住房條件(夫婦大多分居)等生活條件較差,工資水平比較低,而又麵臨與城市人口一樣的消費水平,他們又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子女就學麵臨困難(費用比城市人口更高),大多數連產假都沒有,一旦休假回家生小孩意味著失去手上的工作機會。並且由於他們的父母沒有退休工資,他們得養活父母。因此他們的生育願望事實上比城市人口更低。另外有些民工連結婚都成問題,遑論生育了。

到目前為止,城市老年化比農村要快;但專家預計今後農村老年化比城市更加嚴重。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到時都得靠國家負擔(沒有足夠數量的子女可以依靠了)。

五、壽命延長會成比例延長工作時間嗎?
壽命是有所延長,但有極限,中國現在平均壽命已經接近發達國家了。專家預計500年內人類平均壽命不會達到100歲。壽命延長工作時間也會稍有延長,但不會成比例地延長。目前平均壽命的延長很大程度歸因於戰爭的結束,生活水平(從很低等水平)適度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疾病發生率在不斷增加(很多是所謂的富貴病),雖然壽命仍然會有所延長,但延長壽命所需要的社會成本會非常昂貴(比如醫療成本),遠非延長工作時間所能彌補(現在有些工廠就已經被老年人醫藥費拖得要死不活了)。因此壽命延長,工作年齡並沒有相應延長,養老負擔更重。這就是老年化的實質!

因為養老金的缺口,法國已經將退休年齡從65歲延遲到70歲。在2000年,法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5.2歲,70歲退休意味著相當部分人到死也拿不到退休金,以前交納的養老金等於白交。將退休年齡延長,並不一定意味著老年人仍然健康,更主要是社會養老金的承受能力降低,養老金有缺口,政府不得不延長退休年齡,是一種拒付養老金的表現之一。

中國現在五十多歲就可以退休,並不表示中國五十多歲的人就已經不能工作了。隻是說明就業壓力大,而國家有大量年輕勞動人口,國家隻承擔了城市人口中幾千萬老年人的養老,而又有七、八億勞動人口為後盾(通過納稅)。而目前農村有些老年人八十歲了,走路都走不穩,還得盡量到山上挖點藥材換點油鹽(子女能力有限,隻能提供糧食,並不是他們不孝),有些就突然死在山上。他們也同樣是共和國公民,他們也同樣為國家做出了幾十年貢獻,中國工業化基礎就是幾十年國家通過價格的剪刀差剝削農民的(憑什麽工人一天的產品需要農民工作一個月才能買到?),鐵路、公路等基礎建設就是農民當年無償貢獻的。

等我們這一代人到了老年,政府將承擔所有四億多老年人的養老金(現在隻承擔幾千萬),而此時年輕人口又數倍減少,養老金缺口肯定比現在的法國和日本要大,到時候中國老人八十歲退休就不錯了(就象現在很多農民一樣)。

六、為什麽現在人口仍然增長?
既然現在生育率已經降低到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為什麽人口仍然在增長?人口增長取決於三個因子:1、年齡級構;2、生育率;3、死亡率。1949年人口壽命極短,大約在35歲左右。但是,1949年10月以後,人口平均壽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這是為什麽中國婦女成活生育率並沒有提高的情況下,人口比前幾十年增加更顯著的原因。現在平均壽命增加明顯減緩,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了,平均壽命500年內都達不到100歲。中國平均壽命71.4歲,韓國是75.5歲,法國男子75歲,法國女子81歲,日本是81.5歲(最長的)。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年齡結構中適齡生育人的基數太大,就算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增加人口也比死亡人口多。考慮上述兩個因素,因此出生率即使隻有1,出生率暫時仍然比死亡率要高。但隻要低於2.1,人口增長就會很快停止。專家預計中國人口永遠不會超過14.8億。現在計劃生育已經三十多年了,生育率低於2.1也已經近二十年了,壽命延長已經緩慢了,因此出生率很快就會等於或者小於死亡率(上海、北京、大連等城市已經這樣了)。

正是因為人口降低有延遲效應,所以更應該未雨綢繆,更應該放鬆計劃生育,防止今後的老年化。不久的將來計劃生育的負麵後果將一下子非常明顯。但正因為目前適齡生育人的基數大,就意味著今後老年人口多,我們考慮計劃生育政策時才更應該考慮今後的老年化壓力大,不能光從總人口考慮,就算要減少總人口,生育率也應該接近2.1,人口結構不能呈對稱的紡棰狀,否則老年化問題嚴重,人口絕對數也會顯著減少。

七、看人口不能光看數量,更要看結構。日本的衰退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化。
要是這13億人口的中間年齡隻有20歲,說明未成年人太多,人口壓力將顯著增加,必須適度實行計劃生育;要是中間年齡象中國現在的31歲,出生率又隻有1.5(1.3-1.7)左右,說明以前曾經有生育高峰,進行過非常嚴格的計劃生育,暫時仍然會有所增長,但已經是低慣性了,今後老年化壓力特別大,人口會明顯減少,計劃生育的目的就要是維持出生率在世代更替水平;要是中間年齡在42歲(日本現在這樣),說明國家暮氣沉沉,沒有活力了,日本自九十年代起就萎靡不振,原因當然很複雜,但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老化,企業缺乏創新活力。要是象美國這樣中間年齡是35歲,但出生率仍能保持在2.1左右,說明現在生機盎然,這種生機將長期保持。計劃生育再不停止,中華中興隻能是句空話。我們一直自豪地說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減少三億人口。要是成比例減少,這當然是好事,但減少的都是新生兒,並沒有減少老年人。這就意味著減少的是今後的年輕勞動力!

八、中國當前的問題還是先抓經濟,再談人口嗎?
穩定的人口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沒有合理的人口結構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日本衰退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化。打個比喻,一個工廠要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就必須老中青三結合。師傅教徒弟時,要費心費時,甚至影響師傅的工作效率。要是隻考慮當年的生產的話,就根本沒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不斷吸收新的力量。否則人才結構會斷代,那時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麵有經驗的師傅退休了,另一方麵新手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真正成材)。

整個社會也一樣,現在要是減少人口的話,一方麵可以省一筆費用(養育和教育小孩的費用),另一方麵母親減少養育小孩的誤工時間,用這個時間工作可以增加社會財富。現在的領導正希望這樣。但問題是,等經濟發展以後再談人口就晚了,新加坡日本等國(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呀)領導每年作揖打供要年輕人多生小孩,都沒有成功。經濟結構本身就不可逆轉的減少年輕人的生育願望,而我們計劃生育政策的大量的負麵宣傳也將長期影響人的生育願望。

從國家角度看,老年人口比例不能太大。我們這個群體今後需要下一代養活,一旦下一代人口太少,我們這一群體所持的社會股票就會貶值,甚至成為費紙。比如說,本來100個年輕人養活20個老年人應該沒有問題,但今後是20個年輕人養活100個老年人,就算這100個老年人存了一大筆錢,但需要這些年輕人才能轉化成消費用品,還是要靠這20個年輕人的勞動。這100個老年人能存可供今後消費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比如說現在化了上千元買個電視,幾十年後價值不到十元。就算買大米等日用品,幾十年也變質了,也不值錢了。並且很多東西(比如醫療服務) 是根本無法存的。總之是需要這些年輕人來養。

我的觀點是保持出生率在2.1左右(每對夫婦生育兩、三個小孩),人口結構合理,人口總量不會超過15億。

九、為什麽說中國人口目前正處於S增長曲線的頂端(馬上減少)?
很多人還為以前平均生育6個小孩而後怕。要知道,平均生三個小孩的時期已經一去不返了。姑且不談歐洲和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經濟水平不過比中國早二十年,人口已經負增長了。印度經濟水平隻不到中國一半,印度沒有強製實行計劃生育,僅僅因為經濟發展和觀念改變,生育率也從70年代初的6.0左右(中國當時是5.8)下降到現在的3.0,在隨後的十幾年將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印度目前經濟水平不如中國,中國放鬆計劃生育,能達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就不錯了。這不說明中國人口增長已經到了S形的頂端?

十、談論英語、漢語的優越性一點意義也沒有,關鍵取決於人口。
法國人一直認為法語是最優秀的語言。法國人瞧不起英語,更何況西班牙語了。曾被人瞧不起西班牙語現在比法語風光多了。現在學/說法語的越來越少,學/說西班牙語的人越來越多,在美國尤其如此,法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加拿大也一樣。法語衰敗和西班牙語的興起其實就是人口的變化所致。墨西哥等西班牙語的國家的人四個、五個地生,法語再優秀也比不過西班牙語。現在有人在討論漢語、英文的優越性,事實上一點意義也沒有,最終很大程度還是決定於人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