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從中山國的亡國看台灣的未來

(2008-03-10 14:37:13) 下一個
從中山國的亡國看台灣的未來

作者:水寒 5/1/04

中山國的前身為鮮虞國,首次見於史冊是公元前774年。公元前506年,在取得對晉國的平中戰役勝利之後,改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河北唐縣粟山),立中山城為都。戰國初,晉國曾滅中山,滅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複興,遷於顧(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複國,遷都於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東北)。公元前369建長城以禦趙國。公元前342年中山國君到大國魏國為相,結合易氏家譜分析,該中山君為湘、鄂譜易氏先祖易愷。此後,其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史稱“犀首立五王”,成為僅次於七雄的第八強國。

自從“犀首立五王”後,中山國、趙國、齊國的關係,有點象台灣、大陸、美國的關係,沒有齊國的支持中山國不會支撐那麽久。中山國方圓五百裏,古易水是其核心區域,除東北角與燕國為鄰外,三麵都和趙國毗連,好像袋鼠一樣包在趙國的東麵腹部。從地理上中山國與趙國的關係有點象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史記·趙世家》:“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係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就是說從前中山國與齊國友好,中山國仗恃齊國的強大兵力侵擾趙國。中山國可算是趙國的“心腹之患”。

當趙國趙武靈王登上曆史舞台的時候,趙國國力已經很弱了,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麵前,趙武靈王決心發憤圖強,以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他客觀地分析了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認真研究了壯大趙國力量的辦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氣魄,毅然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製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遊牧族軍事上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麵,削除中山國這個“心腹之患”,進而繼承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事業,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隻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複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奔馳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必須學習諸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免於被動挨打。隻有以騎兵對抗騎兵,是增強趙國軍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時,隻有改中原地區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

  由於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措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朝廷內的抵觸情緒也很大。以叔父公子成、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代表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拒絕胡服騎射。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願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這樣巨大的阻力麵前,趙武靈王沒有灰心,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由於胡服騎射順應時代的要求,代表趙國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強敵侵擾的願望,加上趙武靈正采取說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廣的措施,最終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展開。

趙武靈正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通過在代地經營胡馬和迫使林胡王獻馬等渠道,獲得了大批良馬,為騎兵部隊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看來從俄羅斯等國購買武器還是有例可依的)。

武靈王十七年(前309年),他前往東北邊境九門(今河北槁城西北)之外,在那裏的高地上建了一座野台,觀察齊國和中山國的形勢。立下了“中山吾必有之”的誓言。

趙武靈王開始向中山用兵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和各大國的關係。他“使樓緩之秦,富丁之魏,仇液之韓,王賁之楚,趙爵之齊。”廣泛開展外交活動,企圖與各大國和好,使自己集中力量對付中山。趙國(中國)攻打中山(台灣)的主要顧慮是怕齊國(美國)幹涉,於是就千方百計鑽齊的空子。他采取了“結秦連楚、宋之交”的外交策略,“令仇液相宋,樓緩相秦”。也就是注意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從而孤立和削弱齊國,結果利用齊先卷入對楚的戰,後卷入對秦的戰爭,無暇顧及中山的時候,才大舉進攻而滅掉中山。因此《戰國策·魏策》說:“中山恃齊、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戰國策·趙策》清楚地記載了當時趙國的計謀:主父曰:“我與三國攻秦,是俱敝也”。司馬淺曰:“不然。我約三國而告之秦,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和我。中山聽之,是我以王因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絕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樂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舉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

其時正是齊、秦兩強東西對峙時期。齊湣王視秦國為最大競爭對手,特別重視攻秦,希望趙國能參與攻秦,不但忍痛放棄傳統盟友中山,並且還與燕國一起協助趙國攻占中山。趙國趁機撿便宜。《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範睢對秦昭王說:“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裏,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前299年,趙軍攻中山國,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死於齊國。趙王扶植尚公為中山國王(在台灣臨時選一個特別行政區首領,實行一國兩製)。中山王尚公錯用魏義、椻長二臣,導致前296年趙王遣軍一舉攻滅中山國(結束一國兩製,祖國完全統一)。

可見大陸要統一台灣,需要一個趙武靈王(胡錦濤?)這樣的領袖人物,頂住各方反對意見,進行一次類似“胡服騎射”的政治體製改革,增加國力。注意和各大國(歐洲、日本、印度、阿拉伯國家等)的關係,利用美國反恐的時機。《戰國策》說:三國攻秦,趙滅中山。 今後的史書會寫:美國反恐,大陸取台灣。

看看胡錦濤當主席之前訪問了哪些國家(日本、韓國、緬甸、越南、蒙古、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可見胡錦濤似乎有趙武靈王的雄心:除了削除中山國(台灣)這個“心腹之患”外,進而還繼承先祖趙襄子(中國傳統勢力範圍)“兼戎(蒙古)取代(朝鮮半島),以攘諸胡(緬甸、越南、泰國等)”的事業。

從鮮虞國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曆時478年。前296年趙國遷末代中山王尚於膚施(今陝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後年絕祀,據《戰國策》記載,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齊國為臣,然後被秦國扶持。結合易氏家譜記載,末代中山王尚公逃往齊國後再被秦國遷放太原。秦漢時易氏從太原南遷,222年萬年公從江蘇丹陽遷湖南瀏陽,隋朝大業年間瀏陽易雄公後代舉族從瀏陽遷江西。唐、宋時期再分遷江西、湖南、湖北,明末清初湖南、湖北部分易氏再遷四川,現在兩百多萬易氏族人90%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慶。

中國廚師祖師易牙(鮮虞國重要人物)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間諜,到衛國、齊國為臣。孔子、孟子、荀子等對易牙評價很高。但唐宋以後由於對史料不求甚解,竟然將易牙視為奸臣。1974年中山國王陵出土文物中包括有兩壺古酒,啟封時,酒香撲鼻。這兩壺古酒竟能儲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壞,證明了中山國的釀酒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現在易氏都是中山國王易愷(到魏國為相)、易尚(末代中山王)的後裔。易愷是易牙的後人,易尚是易愷的後人。本人是中山王易尚的第74代孫,準備重建中山國,要是各位得知我們中山國散居各地的易姓臣民,望告之: familyyi@yahoo.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