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正文

世界末日離我們還有多遠?

(2008-03-08 22:53:02) 下一個
文章可能長點,希望大家有耐心讀, 因為我們大家不做點什麽的話,人類能生存的日子可能真的不長了。

1.危機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不久前因為他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作的努力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在這方麵的貢獻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他拍的一部關於氣候問題的紀錄片。我對這部電影也早有所聞,但一直沒去找來看。最近終於下了決心從網上買來認真看了一遍。其實片中所說的事實我基本上都已經了解,但是一部電影總有它特殊的作用。此外,作為一個從政的人,戈爾能真正從科學事實出發,堅持不懈地推動這種保護人類長遠利益的事業,也讓人產生幾分敬佩。我們發展經濟、刺激消費都是為滿足人的短期利益的努力。假如現在人人舒適、長壽,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子孫後代失去了可生存的環境,要為我們的享受而遭罪,甚至麵臨滅種的危險,我們還能安心地隻顧追求滿足自己無止的欲望嗎?

這樣的說法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太危言聳聽。人類發展技術,將來不是應該有更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是更應該不怕自然環境的威脅?不幸的是人往往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人再聰明也終究隻是一種高等動物,也還是需要一個能提供足夠的食物、水、還有適宜的氣候的生存環境。假如把自己逼到了要靠不斷的人工調整才能滿足生存需要的境地,那麽這樣的生存環境就已經是非常脆弱,稍有差錯就可能崩潰。用一缸金魚作比方,原本10條魚所需要的生存空間是遠遠不止一缸水的,所以把10條魚放在一個缸裏不照顧它們的話肯定養不活。可是人有改造這個環境的能力,缸裏可以裝上氣泵、燈,可以種水草,還可以天天放魚食,經常換水。於是10條魚能很好地活在一個小缸裏了。但是假如有一天人突然走了,很多天不回來又沒請人照顧這缸魚,10條魚會一天天挨餓,水一天比一天混,不久恐怕都會死去。

缸裏的魚還可以指望人會請鄰居來喂食換水,地球上的人除了指望自己,沒有任何別人能幫我們。一旦有一天擁擠在這地球上勉強生存的上百億甚至幾百億人遇到了大的天災人禍,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人工係統就很容易徹底跨掉了。地球上的人越多,每個人需要的資源越多,這樣的災難早日來到的機會就越大。現在的人口,現在的人均耗費早已經超出了能在保持自然平衡的前提下地球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說這已經是一個脆弱的人工係統了,我們要費大力氣才能修修補補地維持它。就算不考慮大的意外災難,將來的人口和需求肯定還會大量增長,修補這個人工係統所需要耗費的資源、所造成的破壞也會越來越大,我們難道永遠能補得好這種惡性循環的後果嗎?

具體些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食物、水和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大的威脅。森林大量消失、海洋資源枯竭、能源和礦產短缺這些問題都還隻是表麵的和眼前的問題,我們已經不能有效地解決了。然而還有更嚴重的隱患。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燃燒煤和石油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使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遠遠超過了科學家能追溯的曆史(幾十萬年) 中的最高水平。在這漫長的幾十萬年中,地球上經曆了幾次氣候的冷暖交替。冷的時候冰川覆蓋了大部分的北半球大陸,暖的時候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麵可以上升一百米以上。這過程中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跟氣候冷暖的波動一直吻合得非常好,但也一直在一個特定的範圍裏波動。而現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超出可追溯曆史中最高值的程度已經不亞於曆史上它波動的幅度,將來不采取大措施的話還會超出更多上升得更快。正常的波動能導致這麽大的氣候變化,現在再加上大量額外的溫室氣體,將來的地球會變成什麽樣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情況可能比你我想象的更糟。曆史上升高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大量的森林吸收起到平衡作用,現在的上升卻同時伴隨著大量森林的砍伐甚至人為的焚燒。上升的趨勢一旦超出自然界能夠承受的臨界點,就會開始一係列的惡性循環。冰川的消融減少了反射回太空的陽光,進一步加快地球變暖;兩極地層的融化還會放出大量的甲烷,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有效的溫室氣體。這些後果發生後,即使導致它發生的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恐怕也要再經過漫長的年月才能讓自然界逐漸地恢複它的平衡調節,讓地球的氣候回到適合現在的大部分生命生存的狀態。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氣二氧化碳的變化是我們在過去的一兩百年裏焚燒了自然界億萬年積累的動植物殘存下來的碳元素所造成的後果,要把這麽多的碳重新從大氣中清除掉,絕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

在惡果發生後,受害的除了全球生態,大量的動植物以外,當然也有我們人類。我們麵臨的問題絕不隻是夏天有更難忍的熱浪,我們將麵臨對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威脅。首先是氣候的急劇變化會導致更多的幹旱、洪災、風暴。這些後果我們已經在越來越多地看到。生態的破壞又進一步增加這些災難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其結果是家園被毀、作物減收甚至徹底毀壞、水源緊缺,等等。全球性的作物減收以及生態破壞引起的自然資源的枯竭,再加上人口的迅速增長,必然導致食品供應不足,大規模的饑荒頻頻出現。水資源也麵臨同樣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有很多地區、很多大城市有供水問題了,可是將來高原冰川的融化還將大量減少一些主要河流的相對穩定的水流量。除了大城市的生活供水受到威脅,灌溉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更會使農作物進一步減收。稍看得遠些,幾十年到一兩百年後,兩極冰川的融化將使海平麵顯著上升,淹沒大量的陸地,包括很多繁華的大城市。僅格陵蘭的冰川就可以使海水上升很多米,淹沒包括上海在內的大片沿海發達地區,更何況還有南極的更多冰川也在同時融化。人口密集、農作物產量高的沿海地區被淹了,幾億甚至幾十億的人要擠到內地去,而供應這麽多人的食物又要進一步減少,由此帶來的社會動蕩和矛盾是巨大的。人類能處理好這麽大的矛盾嗎?現在沒有這麽大矛盾的時候還戰事頻繁,我不敢想象將來會是怎樣的局麵。

大氣中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 的大量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全世界生態和人類麵臨的危機已經是被各方麵的科學研究證明的現實。地球的曆史上曾有過5次物種的大滅絕,人類現有的活動已經在造成第六次滅絕,等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性充分體現時,這第六次會不會比以往的更危險?人作為一個本身的生存能力比較差的物種還能留在世界上嗎?科學家們已經對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兩億多年前的大滅絕作過很多研究。當時地球上9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消失了。可怕的是從現有的證據看,導致那次大滅絕的原因很可能正是我們現在經曆的這種溫室效應,隻不過那次大氣中溫室氣體急劇升高是因為大量的火山爆發,而現在是因為人類活動。有一天在使全球的大部分生物都死絕的環境裏,人大概最多是生活在封閉的人造環境中,就象前麵提到的金魚缸。但是能摧毀一個人造環境的天災人禍是很容易發生的。外界的環境越惡劣,維持這種人造環境的要求就越高,整個係統不能有效運行的機會也就越大。

2. 人的貪欲

造成今天這樣嚴重的環境危機有兩個根源,一是人的無知,二是人的貪欲。無知是曆史的和暫時的。過去人們沒有認識到全球溫室效應這一現象時隻顧發展開發,現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在向大眾提供越來越多的警告,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危機的嚴重性一定可以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不幸的是,根源的另一部分--人的貪欲,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要控製它會遇到極大的阻力。這種貪欲在人的進化史上曾經幫助我們生存、繁衍,但在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非常強大的今天,它也會毀滅我們自己。

對人的永無止境的貪心,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有體會,所以我想說的是這種貪心與我們正麵臨的危機的聯係。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尤其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遠超過其他國家的美國。美國是個法治國家,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什麽都用客觀尺度衡量,缺乏一個道德的尺度時,利用、鼓勵人的貪欲就成為商家達到他們追求金錢的途徑,也成為政客籠絡人心的有效工具。在這種環境裏,所謂的蓬勃健康的經濟是直接跟大眾的大量消費聯係起來的。這種消費隻有一小部分是為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另外有一部分確實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質量,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花費到了對極端奢華的追求和不負責任的無端浪費。經濟越發達,人們的收入越高,奢侈和浪費就越嚴重。在一切都用金錢衡量的社會裏,廉價的消費品被大量浪費,比如紙張、食物、水、能源、玩具,等等。人們眼裏看到的隻是錢,根本不在乎生產這些廉價的商品其實也需要消耗寶貴的資源,也會造成對環境的損毀。美國是很富有,美國人的確付得起開冷暖氣的費用,可以把辦公樓裏的人在炎夏凍得哆嗦寒冬熱得冒汗,可也正是這種富有把它的國民慣成了極端浪費、嚴重危害全球環境的人。一旦養成了這樣奢侈的生活習慣,建成了一套高耗費的運行方式,要改回來又談何容易。哪個候選人如果說他想加稅用於公益事業,他常常會得不到擁護,因為大部分人隻在乎眼前的收入,他們寧願自己浪費掉也不願讓這些錢被別人拿去,即使拿去是有益大家、有益大家的子孫後代。加州在美國算是個很注意環保的州,但就在這個州裏,一兩年前一個增加汽油銷售稅用於開發再生能源的法案也被大眾投票否決了。這本來是個對環保很有利的提案,因為汽油貴了有利於大家少浪費,而發展再生能源更能減少汙染,包括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就是因為它要大家在加油站多掏這麽點錢,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

十幾年前剛來美國時,我與大多數人一樣讚歎美國的發達、舒適、富有。今天當我在炎夏被冷氣吹得要加上一件襯衫時,當我再看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車龍,我感到的是憂慮,因為我看到了這種不顧後果的繁榮背後隱藏的是未來的毀 滅。

有發達國家的奢侈的生活方式為榜樣,發展中國家當然也不甘落後。而這些國家的龐大的人口使它們成為將來更大的汙染源。現在的中國也已經是遍地的空調和私人汽車,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夏天的空調可以開得更冷、更久,更多的人能買得起汽車。對日常消費品和食品的浪費也迅速增加,造成了在生產、運輸這些商品過程中的大量的能源消耗。在主要能源仍是石油煤炭的今天,能源的消耗就等於大氣溫室氣體的增加。去年的估計是中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將很快超過美國,現在大概已經超過了。

我知道對舒適、享受、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可是我們對金錢對享受的貪得無厭的追求的的確確是要用我們子孫的災難性的痛苦以至滅亡作為代價的。我們真的都願意做曆史的罪人嗎?

3. 出路

我希望大家都能相信我們現在的發展方式是大自然不能允許的,是毀滅性的。那麽如果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我們還有沒有機會避免一個災難性的結局呢?可能有機會,也可能已經太晚了。即使大家都肯作相當的犧牲來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話,很多措施也隻能逐步實現,我們不可能回到工業革命前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在短時間裏完全用再生能源替代石油和煤炭。也就是說我們還會繼續往空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冰川還會加速融化,地球的氣溫還會上升。也許研究氣候的科學家能更好地估計我們要怎樣做才有機會挽救世界,但我敢肯定的是,如果有更多的人更努力更早地幫著挽救,那麽我們來得及挽回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還是沒能避免災難,我們的努力也一定能推遲大災難的到來,或者減輕它的程度。我們肯不惜代價讓自己多活幾年,就不肯做點什麽讓整個人類在地球上多活千年萬年嗎?

國家的政策當然能極大地左右環保的進程。急需每個國家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包括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減少人口、保護森林、回收利用產品和材料、鼓勵節約懲治浪費。不幸的是大部分國家還在往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繼續猛長,亞馬遜流域的大片森林被焚燒,浪費在受到鼓勵。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做法都滿足著大眾的眼前利益。如果大多數老百姓要求自己的政府為人類的長遠利益著想,即使是專製的政府也不會全然不顧人民的呼聲。

而且國家終究是由個人組成的。如果每個人把一小部分追求享受追求奢侈的精力用到減少汙染減少浪費上麵,我們就能換來很多解決困境的時間。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有很多地方可以不必明顯影響生活質量就能減少我們對環境的破壞。我們也不必每個人都一下子就做所有能做的事。隻要我們多留個心,盡量多做點力所能及的,這個世界的未來就會光明許多。下麵我隻是隨便列舉一 些我們能做的:

* 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 能、風能、潮汐、地熱、生物燃料等等。大眾的呼聲是一種支持方式,投資發展這些能源的公司是另一種可能性。

* 減少自己的直接能源耗費。電燈換成節能燈;不需要明亮時關燈或是少開幾盞燈;洗熱水澡時水流調小,時間縮短;洗手洗東西時能用冷水就不要開熱水;冬天多穿一層薄衣,調低幾度暖氣;夏天盡量少開幾個房 間的空調,能用風扇就不開空調。

* 減低交通的能源消 耗。少開車,多步行多騎自行車多乘公交車;確實需要用車的話盡量用省油的車;減少長途旅行的次數。其實並不是隻有旅遊勝地才有好風景的,如果能用心體會,大自然的美就在後院,就在郊區的樹林裏小河邊。

* 節約日常用品,不管它是昂貴的還是可以白拿的。幾乎所有商品的生產、保存、運輸、銷售都要消耗能源和其它資源。節約不是為了省錢,是為了救我們的未來, 也是我們的責任。

* 反複使用和回收利用本來可能被丟棄的物品;少用一次性商品;支持社區的廢品回收。

* 影響周圍的人一同支持環保。假如每一個人都能帶動周圍的幾個,用不了多久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能加入這個隊伍。

* 教育培養孩子們有一個節約的生活習慣。這不僅是為將來的世界著想,也是為孩子著想。現在的這種浪費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如果孩子習慣了浪費,將來被逼著改變生活習慣就難適應。

人往往會有一種錯覺,認為金錢總是跟幸福聯係在一起的。事實上,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財富和幸福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我們習慣貧窮時把一點點的獲得都當成快樂,可是當我們習慣了富有就隻有把浪費作為享受了。我們小時候有抓知了鬥蟋蟀的樂趣,現在的孩子紮在玩具堆和電子遊戲裏真比我們的童年更快樂嗎?

地球上的資源和它的承受力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永遠富有,所以我們還是不要習慣這種浪費的享受方式的好。我們為什麽不能追求一些不同的享受、減少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而為後代留一個好一點的世界呢?

我喜歡有人40年前寫的一段話:
My safari into the heart of Africa has left me with several valuable lessons. Back in “civilization”, I realize that my true needs are few and simple: a warm shower, a soft bed, a balanced meal, and a few friends who will share my stories with me. These things require little use of resources. What if we learned to live like the cheetah, taking just what we need and leaving resources for others…or for tomorrow? I must also remember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that I am simply an animal with a specific niche, with no greater or lesser claim on nature’s bounty than other creatures in other niches.

2008.1.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