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國民性格是如何演變的

(2008-03-07 09:45:08) 下一個


作者:王鬆魁 | 2004年12月23日 | 原始出處:經濟學家 【原文地址】
[人性基因雙螺旋體結構]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民族性格卻不斷變遷。翻開《春秋列國傳》,你會發現,那時的中
國人特別有血性。趙氏孤兒,七百壯士,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
那個時候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告訴後代什麽叫輕生重義,生死相許。

  讀春秋故事,你會驚異於他們的單純和透明。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人,活得有聲有色,死得爽快清
白。在後人看來,他們也許有點幼稚,有點簡單,但卻像少年人一樣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挺拔和亮
麗。
  在周邊民族還處於沉睡中時,中國人已經開始了思想啟蒙。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思想活躍,智慧奔
放,智者輩出,學說林立。進入思想青春期的他們充滿了創造的衝動和訴說的欲望,在早期中國文明
史的天空中噴發成一道道絢麗的朝霞。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一個叫嬴政的外表孱弱內心冷酷的男子揮劍過早結束了中國的青春期。秦
始皇的過錯不在於他統一天下,也不在於他修築長城,而在於他視天下人為自己的獵物。他的老師韓
非子告訴他,人是一種本性卑劣的動物,他們渴望的隻有利益而懼怕的隻有暴力,所以,人不值得尊
重也不能相信。統治天下的方法就是“執長鞭以禦宇內”,用法、術、勢來束縛和操縱,就像對待拴
在車子前麵的牲畜一樣。

  這個曆來被中國人視為雄才大略的人創立了一整套暴力基礎上的統治方法,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奴
隸,變成了勞工,變成了為他駕車的牲畜。他“焚書坑儒”,“以吏為師”,“以愚黔首”,取消了
民眾的自尊和思想,終於達到“偶語者棄市,腹誹者誅,道路以目”的程度。中國人的群體人格受到
了第一次粗暴摧殘,人的尊嚴大打折扣,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者開始更能適應這個嚴酷的社會。

  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殺得大敗,帶著一對兒女和謀士滕公坐著一
輛大車逃跑。為了讓車子跑得快點,劉邦好幾次把兩個孩子推下車,都被滕公又拉了上來,氣得劉邦
“欲斬之者十餘”。項羽威脅劉邦要殺了他的父親做肉醬,劉邦卻一副嬉皮笑臉,告訴項羽做成了肉
醬別忘了分他一杯嚐嚐。

  史書記載,“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他極富親和
力,看門的和大頭兵和他都能一見如故,然而一轉臉又能忘恩負義,剛剛坐定了天下就開始殺戮那些
為自己賣過命的戰友。這個滿嘴粗話的地痞的勝利,宣告項羽式的高貴、矜持、理想主義已經不適於
大一統之後的中國,而隨機應變,不擇手段的卑劣之徒卻能脫穎而出。

秦漢以降,中國被安置進一套日趨成熟的“王霸雜用”的統治製度中,中國人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保留了上古社會一脈相傳的稚拙單純。中華文明遙遙領先於四鄰,中國人民充滿
了泱泱大國的自豪和自信。這種自信在盛唐時達到頂峰。

  盛唐是中國人永遠的回憶。那個時候,中國是全世界最富強的國家,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華一直輻
射到歐洲。中國的四鄰紛紛向中國表示由衷的敬意,毫無保留地向中國學習。長安的大街上,陳列著
歐亞大陸各國的貨物,隨處可見來自各國膚色各異的商人和求學者。那時候中國人人格的基調是陽
剛,開放,樂觀,健康,進取。他們還沒有學會裹小腳,談道學,立牌坊,沒有發明出那麽多莫名其
妙的清規戒律。女子喪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合可以離婚,文人用華美的詞賦公開歌頌性愛,詩人們用
清新的詩歌表達生命的熱情。中國曆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出現在那個時候,他為人理智而又
富於人情味,雄才大略又懂得尊重民眾。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也出現在盛唐,並且也隻可能出現在盛
唐,他飄逸豪放的詩風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的胸襟和氣魄。

  然而,多災多難是這片土地的宿命。唐朝之後的一千年間,中國大地上政權不斷更迭,外族屢次
入侵,給我們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改朝換代”這個詞在中國人心中的意義也許和其他任何民族不同。中國道德的根基就是“忠”
和“孝”。君存與存,君亡與亡,此乾坤之大義。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改朝換代對每個人
特別是每個士大夫來說都是一個考驗。改朝換代就像一個巨大的刑具,每隔一二百年,中華民族就要
被縛上去,生割活剝,從一個家族的權力骨架上剝下來,移植到另一具骨架上。雖然每一次都會有無
數的人“投井”,“墮城”,“闔家自焚”,然而,大多數人最終還是得選擇屈辱地活下來。這對大
部分國民來說,無疑是一個人格受挫和自我否定的過程。

  不幸的是,中國的皇位實在太誘人了,曆代皇帝都為保住皇位絞盡腦汁,然而改朝換代之頻繁還
是獨一無二。不要說沒有日本那樣的萬年一係,甚至也遠不如古代朝鮮王朝那樣穩定。自唐亡之後,
中國曆經五代十國兩宋元明清。僅僅唐宋之間短短的54年,中國北方就換了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其
中最短的後漢隻存在了四年。

  再好的鋼材,你反複彎折它也會金屬疲勞。再質樸的民族,在這樣不斷的尷尬麵前也會變得冷
漠。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本來是建立在忠孝為本的道德之上的,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忠
義”的摧殘,都是對 “投降”的獎勵。“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次摧折。走馬燈式的攘奪皇
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諷,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堅持、相信和認真。單純和剛烈在這一次
次彎折中漸漸消退,維係這個社會的道德綱常日漸被架空。不管從哪個方向來的大兵進城,都會有人
熟練地插上順民的牌子,擺上香案,跪在城門兩邊迎接。盡管這是極為少數的民族敗類。

然而更大的驚詫還在後麵。宋朝之後,跪迎大軍的天朝子民兩度發現馬上的征服者居然是曾經臣服於
中原王朝,嗜食腥膻的遊牧“蠻族”。對於中原人來說,這又是一次新的巨大的心理打擊。在蒙古鐵
騎野蠻的屠城麵前,原來的天朝大國的子民隻得接受被列為“末等公民”的恥辱,忍受長達百年的蒙
古貴族**。滿洲人南下,漢族人的境遇更為難堪。每個人都得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發剃
去,隻留下頭頂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辮子,作“金錢鼠尾”式。

  忍辱偷生的生存狀態下人格健康當然要受損。宋朝雖然衰弱,卻出現了楊家將、嶽飛、文天祥這
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草根民眾的抗爭也風起雲湧。在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靈魂和身體的
分裂。他們越來越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分開。越來越多的中國式智慧發展起來,比如“好死不
如/賴活著”,比如“唾麵自幹”,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比如“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
上霜”。誰又能說抗日戰爭期間出現那麽多大大小小的漢奸,純屬曆史偶然呢?

  和改朝換代、異族入侵交錯相伴的,是專製統治的日趨嚴密。

  從秦始皇開始,幾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怎麽樣才能保證皇位永遠不讓他人染
指?
  這個問題是秦朝之後一千三百年間中國政治的全部焦慮所在。每一個皇帝都為此夜不安枕。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千方百計扼殺民眾的活力,不惜一切代價維持社會穩定。為此,就要防止人
們獨立思考,阻止人們自發組織,消滅任何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勢力。

  不論統治者在整個社會中所占的人口比多麽微小,然而隻要他掌握了絕對權力,社會就會不可避
免地向著他所希望的指向發展。不管這個方向是多麽荒謬,對絕大多數人們來說是多麽的不合理。於
是,一千三百年間,中國社會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向越來越嚴密的專製和越來越死寂的僵化。

  繼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製度以後,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推行思想專製。唐太宗通
過科舉製度,把全社會的智力資源集中到功名利祿這一個指向,有效地防止了智力活動的多極多向發
展。元朝皇帝們強化裏甲和連坐製度,不許漢人使用兵器,甚至不許用菜刀。朱元璋則取消了丞相
製,憑借小農本能,把中國社會蛻變成了一個大村子,他自己充當事事都要管的村長。全國老百姓穿
什麽樣的衣服,住什麽樣的房子,房後種什麽樹,院子裏養幾隻雞都得由他一人規定。清代幹脆連內
閣也取消,徹底把天下變成一個人的天下。為了不讓人們亂說亂動,清代最偉大的三代帝王康熙、雍
正、乾隆更是把文字獄推向極峰。一個道士提出人是用大腦思考而不是用心思考,被康熙認為是“危
險人物”處決。精神病患者發病時自稱皇帝,被乾隆淩遲處死。文字獄的盛行甚至使朝廷的大臣們之
間都不敢相互通信,不敢寫日記,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皇帝們的智力接力,使得中國的專製製度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中國社會終於融成了鐵板一
塊。這個社會的本質特性就是超穩定,對任何改革的願望都給以毫不留情的打擊。由於不惜代價以換
取穩定,千餘年下來積累了無數的弊病,然而想要改變一點,卻幾乎不可能。數億人的智力被牢牢禁
錮,活力被有效扼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如同帶著沉重鐐銬的囚徒,就像清朝末年的外國觀察家所
說的那樣,極端麻木然而又極端富於忍耐力。

中國曆史越往後翻撿,人文氣息就越淡,高貴、仁慈、寬容、尊重這些美好的字眼越來越稀少,代之
而起的是越來越重的猜疑、自私、殘忍和卑鄙。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奪得皇位後,把敵人的女兒們送到
妓院去當妓女。有一天,太監稟報他說,這些妓女們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奸。年小的都懷身,節
除(夕)夜生了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聞聽,哈哈大笑,說道: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
是搖錢的樹兒。

  明朝後期,太監魏忠賢在朝廷畸形的權力變遷中居然成了主宰大明命運的人。這個賭博喝酒之外
一無所能的文盲加地痞把大明天下攪得天昏地暗,然而卻有無數翰林進士公卿大臣拜倒在他門下,做
他的幹兒子。

  上述分析當然是粗線條,感性化,不成熟不周密不嚴謹不全麵的。然而,有一點是不證自明的:
正如任何一種生物性狀背後都有基因的決定一樣,中國國民性的所有負麵表現都可以在漫長的中國曆
史上找到原因。

  曾經有無數熱血沸騰的仁人誌士,看到了這個社會的重重弊端,挺身而出進行改革。然而從王安
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到康有為維新,幾乎所有改革家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
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在暴力和專製麵前,先人們進行過壯烈的抗爭。中國曆史上有過無數次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掀翻
過一個又一個專製王朝。然而,不論反抗多麽頑強多麽壯烈,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征服的命運。無數
次的揭竿而起,以血流成河人口減半的代價,並沒有換來人民權利的伸張,反而使專製製度越來越嚴
密。

  所以,鴉片戰爭後來到中國的西方觀察家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這種忍耐力導致了在中國所看
見的最悲慘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得吃不完,很容易奪取,然而近處卻有成千的人默默地餓死了。對
這種古怪現象,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外國人奇怪的是,災荒年月那些饑餓絕望的難民,“卻不團
結起來,向地方官員要求一些救助”。外國人反複地詢問這些災民,得到的回答是:“不敢。”

  在中國曆史的官場上有一條著名的“淘汰清官定律”,清官在官場裏注定混不下去,貪官卻能如
魚得水。 所以一些人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中國人講究中庸,圓通。隻有沒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許多
場合如魚得水吃得開。

  一些中國人缺乏堅定信仰,是因為從一定程度上說整個中國幾千年來就是個劣性競爭的大舞台,
越是心狠手辣背信棄義表裏不一如劉邦朱元璋慈禧太後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當然他們必須有足夠的
演員素質,能裝得仁義無比;而越是天真仁慈的人越遭到慘敗,比如那個好麵子的項羽和聖賢之書讀
得很好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由於帝王們的無恥表演和破壞性使用,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效用實際上很
早就部分破產了。我們在曆史上經曆了太多的欺騙,所以我們不太容易信任何東西,並且也不相互相
信。皇帝總懷疑功臣們要奪取皇位,所以必須殺了他們才能放心。連最仁慈的皇帝李世民在玄武門殺
了自己的兄弟之後,還毫不手軟地把他們的兒子們也都殺光。

  所以我們缺乏合作能力。朋友合夥做生意,最後會因為錢而成為仇人,因為誰都懷疑對方多吃多
占;在封建大家庭中,充滿了勾心鬥角小肚雞腸。所以有了那句著名的流行語:一個中國人是一條
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

  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曆史上隻有兩種時代,一種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另一種是暫時作穩了
奴隸的時代。過去的中國人從來沒有過當家作主的感覺,這個國家隻是別人的私產。他不過是別人的
奴隸,所以沒有必要替別人去珍惜什麽東西。人們隻會愛惜自己院牆之內的東西,對院牆之外的東
西,同樣的人們卻有著旺盛的破壞欲。路燈雖然並不礙自己的事,但是一定要打壞;漂亮的廣場,可
以毫不心疼地弄髒;雖然一家隻得到了一塊磚,但雷峰塔也一定要倒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