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活節感受曾寧

(2009-04-11 22:32:29) 下一個
複活節感受曾寧

要感受曾寧的文字,就不要偷懶,多讀幾遍即可。可是要將這些感受訴諸於文字,俺覺得自己既無奈又無能。複活節是一個關於奉獻的節日,複活節前三天,是耶穌死難紀念日,兩千多年前的這一天,耶穌為贖人類的罪過而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基督教如是說。複活節也是慶祝再生的節日,相傳耶穌在這天複活。在這複活節前的黃昏,手裏端著一杯紅酒,紅得像基督的血,望著慢慢地沉降的夕陽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紅,不由得聯想起曾寧那絢麗多彩的文字和五光十色的故事。

在曾寧的文字裏,關於生命的題材有很多,令俺最有感受的一篇是《從血泊裏升起的呼喚》。文章裏的“我”,是個一開始就用那經典的“如老媽和老婆一起落水,你先救誰?”的難題來煩老公的小女人。可是,經過了一場懷孕,大出血,難產,及險些喪命的磨難之後,終於為剛出生的兒子解答了這個難題。文中的“我”,體現了曾寧文字中關於生命及人生的一個主要情結:即生命是用來給予的,不是用來索取的。必如說,“我”的生命,因為腹中的“他”的到來而發生了重大變化:“我”葬送了前程,辭了工作,為了“他”而長期臥床。就是在大出血送醫院時還在叮嚀:“記住,危險時,保孩子第一”。“我”為了孩子的未來發育良好,放棄對自身安全少痛苦的剖腹產,選擇了順產。這整篇文章中,對“我”的考慮總是在最後一位。

曾寧文字中的“奉獻情結”,也反映在她的主要作品《地母》中。《地母》中的主角水蓮,在有機會從良和留下繼續做妓女之間選擇了後者,其理由是:“(客人)他們好可憐……他們到華埠妓院來,花那麽多錢,隻是為了看到我,聽我說說家鄉話……”。在小說的結尾,水蓮的選擇沒有給她帶來任何幸福,相反,為救人她和愛她的阿良一起葬身火海。在另一部代表作《矽穀女媧》,曾寧自承是對華夏文化的一次反思,內中的主人公女媧,也有這樣一種奉獻情結。女媧在黃河大災,洪水滔天,生命危急之際,以自己貞潔之身,滿足了親生父親的獸欲。她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祭品,成全了另一條生命。雖犯下了亂倫的滔天大罪,隨之而來又出現了生產癡呆兒子的後果,她仍無怨無悔,隻有淚水。在《天空—陳圓圓》中,一輩子將身體奉獻給各色各樣男人的陳圓圓,甚至連死都獻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反清義士柳敬亭。

正是這種悲天憫人的奉獻情結的存在,使得曾寧的文字對曆史上一些頗有爭議的女性懷有一種惺惺惜惺惺的同情之心,象對《色。戒》中的王佳芝(女人花---電影《色。戒》觀後),絕代詩人魚玄機(《美麗玄機》),以及自殺而死的近代作家三毛(《沉溺》)等等。

最近,曾寧的生命似乎在奉獻給人類的未來:學前小朋友。《你好,曾老師》中的“我”在經濟危機的大潮中,不是整天盯著股票唉聲歎氣,也不是望著失業的人群無病呻吟,而是在這風風雨雨中教小朋友學中文,宏揚中華文化,而且因此而找到了“生命的真義”。在《春光湧動》中,“我”繼承了爺爺的遺誌,融入主流文化,在洋學校裏繼續育才的職業,把“我”的生命獻給了人類的未來春天。在這兩篇文章中,作者的奉獻情結得到了升華,奉獻的對象從親人和朋友延伸到了素不相識的洋人小孩。

俺對曾寧的了解並不是太多,俺之所以成為“曾粉”之一,一開始就是被曾寧文字中那種悲天憫人的俠女風範所感動。俺自認水平不高,根基不厚,故對於網文,俺一般隻讀不“評”。現在俺也是談談“感受”,道道俺的一孔之見而已。曾寧的文字很有天分,俺認為已有自成一體的趨向。複活節再讀曾寧,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俺不陶醉。(順帶著,俺將手裏的酒杯幹了。)

曾寧博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434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