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兩個聰明的囚犯卻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想必旁觀者都清楚,兩個人都招供,對兩個人而言並不是集體最優的選擇。無論對哪個人來說,兩個人都不招供,要比兩個人都招供好得多。 “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社會情形的簡單抽象,可以說是理性的人類社會活動最形象的比喻。它準確地描述了人類社會中所存在的互相之間不信任和相互防範的真實一麵。從個體的角度來說,背叛總是最好的選擇,但雙方背叛一定會導致對雙方都不甚理想的結果。 “囚徒困境”為我們探討合作是怎樣形成的提供了極為形象的解說方式,產生不良結局的原因是因為當事人都基於自私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正是合作沒有達成的原因。 在社會及經濟活動中,人們通常隻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去考慮社會福利或任何其他對手的利益。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獲得更大利益,即便他們知道存在這樣的可能。我們在“零和遊戲”中提到過的雙贏設想,正是由於存在“囚徒困境”這一問題而無法實現。 “囚徒困境”對人類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衝突,各人追求利己行為而導致的最終結局必定是一個對所有人都不利的結局,這就是博弈論中著名的“納什均衡”。隻有當人們都首先替對方著想時,或者相互合作(合謀串供)時,才可以得到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實現雙贏。因此,我們從“納什均衡”中也可以悟出一條真理:合作是一種比背叛更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須符合以下前提:人人都能做到“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別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前提必須是“人所不欲勿施於我”。否則,倒黴的必定是善良、誠信的人們。 “納什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博弈均衡,這種理論和思想已經深入到西方社會的方方麵麵,成為西方思維的一部分,無論實在國際政治、軍事以及文化、經濟領域,猜疑多於信任,非合作的情況要比合作情況更為普遍。 當代社會最流行的一個單詞就是“博弈”,我們似乎時時刻刻都處在博弈之中,因此“囚徒困境”還將繼續困惑著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