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女的博客

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正文

(ZT)愛心匯聚,飛向八桂 -- 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即將啟動廣西山區兒童資助項目 --基金會誌願者 古俊峰

(2013-01-22 12:39:15) 下一個
                    愛心匯聚,飛向八桂((ZT) 
        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即將啟動廣西山區兒童資助項目 
                     --基金會誌願者 古俊峰


   同樣數額的金錢,在不同的時空裏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在美國東南的一個城市郊區,我和同事們通常都是各花
15美元,吃一頓普通的自助午餐。15美元相當於100元人民幣。作為一個連續3年參加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募捐活動的誌願者,我時常翻閱基金會收集的貧困地區學校資料,從最近的一份調查得知:在廣西河池地區金城區側嶺鄉拉合村拉柱屯紅七中學,我一頓午餐的費用相當於當地一個學生2周的夥食費,所有學生的平均每餐標準折合僅僅0.33美元,一些家庭還負擔不起這個夥食費,為了達到這個飲食的基本標準,國家對貧困家庭給予了補助。

  這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9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剛工作,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到廣西視察,被地方官員帶入山區貧困人家,他看到這樣一幅情景:一棟兩層閣樓木屋,下麵一層養牛,上麵住人,全家隻有一條男女不分的褲子,誰出門誰可以穿。那位領導被深深地震撼了,回北京以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扶貧政府行為。我那時候第一個月的工資也是100人民幣左右,對美國的平均工資比中國高幾百倍非常向往,同時心裏指望著政府來對廣西扶貧,感覺自己個人也應該是扶貧對象,對他人更是有心無力。

  20年後家鄉的貧困狀況有了改觀,今天,拉柱屯的孩子都已經能夠穿上了褲子,走進了學校,但相當比例學生的生活條件依然艱辛,學習書籍,用具,讀書環境都有待改善,他們的生存尊嚴才隻是邁出了第一步。廣西的49個貧困縣和4060個貧困村主要分布在大石山區。廣西石山分布麵積為4354萬公頃,約占廣西土地總麵積的184%,主要分布於桂西、桂中、桂西南、桂東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區。石山地區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層稀薄、蓄水性差為顯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說,是自然條件較惡劣的地區,廣西貧困人口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這一區域。

  而現在的我人在北美,依然是工薪族。聖誕節期間,我家乘坐遊輪旅行,這算是攀上了中產階級的享受,但經濟條件和消費習慣卻決定了我家選擇住在最底層的內倉(帶海景陽台的套間都在頂層)。每次在電梯上按下最底層1樓的數字時都有些感慨:這個世界永遠都有更富有的人跑在我的前麵。人類在營造待遇差別上花費了何其多的心思,而平衡窮富差異上的努力卻少得可憐。我的北美IT民工收入屬於勞動人民階層,但畢竟是以前夢寐以求的“美國工資”了,與當年的百元月薪不可同日而語。每當看到基金會發布的資助經濟落後地區孩子的呼籲時,我能夠深刻體會到貧困群體的急需,基本上都能每次響應號召捐上一點,這多少彌補了當年空有感觸而無行動的遺憾。在有尊嚴的生存道路上跨出了100步的人,能回首拉一把後麵人,是一種榮幸。

  這次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資金募集活動將目標定向中國的西南山區,他們準備資助廣西河池地區金城區的中小學貧困學生。基金會的成員們和當地的誌願者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首先是“愛心驛站”網站的誌願者們(廣西當地的譚連喬,覃永田等人)到鄉村和學校收集基金會所需要的資料,包括家庭經濟情況,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然後填寫申請表,請班主任及學校領導簽字蓋章等。再通過誌願者楊雪春把所有的資料影印,Email給基金會。理事們收到資料後專門打電話到學校去和班主任老師一一核實。最後基金會把所有資料匯總集中,由董事會審批通過。從申報材料中看到了10名待資助學生的情況,他們都是經濟非常困難但仍自強不息,成績突出,尊敬老師長輩的好孩子:

  鄭小紅,漢族, 剛滿13歲,在側嶺拉合小學上六年級,母親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家裏隻有她和殘疾的爸爸,一直靠國家扶貧度日。
  李麗英,瑤族,出生於199611月,母親常年有病,經濟來源為種植玉米的收入及父親在附近打零工,全家隻有少量望天田,年份好時才勉強夠全家口糧,年份差時用玉米補充。
  廖菊芬,女,壯族 出生於1997.07,就讀於紅七中學初二。 家裏老爺爺年老體弱,一個姐姐在讀大專,家裏經濟條件十分困難。為了孩子能夠繼續讀書,改變她們的命運,父母在外辛勤打工。
  陸星語,壯族,出生於2001.12, 就讀於:側嶺拉合小學。父親在2010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母親由於受不了持家的艱辛,拋下小孩遠嫁他鄉,再也沒有回來。小星語和70多歲的爺爺奶奶靠種兩畝田維持生活。

。。。

  10名學生都家境貧寒,其中有7名學生成績符合基金會所要求的前20%的成績排名要求。另外3名學生的成績在前30% ,他們確實是很困難, 基金會考慮會給他們發放助學金。

  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贏利性的組織,資金全靠募集,而募集的資金除了少部分用於維護網站等必須的費用外,全部用於資助中國家境貧寒但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從基金會的規章製度可以看出,所有人都是自己出錢出力,任何參與者都沒有任何私利可言。基金會所有人員都利用自己的晚上和周末時間默默地從事著這項沒有收入的“第二職業”。每一次的資助項目都由一名基金會董事專門負責:與國內的學校等相關機構聯絡;對於申報上來的材料,進行認真審核以確保被資助的孩子符合資助條件。每筆資助都由誌願者自費到當地,親手發放到孩子們手中,由學生本人,負責老師當場簽字確認。每次資助結束後,基金會都向社區及時做了匯報。基金會自200912月成立以來已經先後完成了四川青川、青海玉樹、雲南德宏,四川巴中,雲南龍陵和河南新鄉等地區的資助項目。

  三年來,北美大陸湧現出許多熱心奉獻的團體,公司和個人,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富帥”,有了海外華人的愛心和同心協力,愛不再難,那些在貧寒中掙紮的孩子可以在嚴寒中得到溫暖,生活中緩一口氣,把心思多一點放到學習上,命運也多有一次轉機。正如一位誌願者說的“一頓飯,一杯咖啡, 一場電影。這個錢對我們來說沒什麽, 對於衣食無憂的人們也沒有什麽,但是對於偏遠山區裏的孩子們來說意義就大不相同了”大家捐出的不止是錢,更是愛心的奉獻,一種無價的精神激勵,讓他們知道有一群大洋彼岸的好心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們在關愛著他們。最近,雲南德宏25名受到資助的學生都考上大學的消息就是對基金會有效工作的最好證明。

  這次援助廣西地區的學童主要是考慮到中國西南山區的貧困狀況,而且申報的這些孩子家庭的特殊遭遇使得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幫助。無論是邊疆還是內陸,國內仍然有那麽多的貧困孩子需要幫助,基金會每年都在馬不停蹄地開展新的資助項目。期待朋友們一如既往地繼續關注和支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愛心延續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