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小站新軍

(2017-08-05 06:23:17) 下一個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袁世凱接手「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部隊(人稱「小站練兵」),改為「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國與日本的製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監督,更把規模擴至七千士兵,參照德國陸軍製度進行編製,並分立警、步、馬、砲、工、輜等兵科。之後,被編為武衛軍“前後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裏,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擴大至兩萬餘人。

      新建陸軍被編為武衛右軍,跟武衛左、前、後、中,通於歸屬總督榮祿管轄。
      第一鎮統製先後為鳳山、何宗蓮;
      第二鎮統製先後為王英楷、張懷芝;馬龍標
      第三鎮統製先後為段祺瑞、曹錕;
      第四鎮統製為吳鳳嶺;
      第五鎮統製先後為吳長純、張永成;
      第六鎮統製先後為王士珍、趙國賢、段祺瑞, 吳祿貞。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藍本,製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製度、組織編製製度、軍官任用和培養製度、訓練和教育製度、糧餉製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基本上摒棄了八旗、綠營和湘軍、淮軍的舊製。在軍事裝備上,袁世凱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采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袁世凱普魯士風格曲調的《大帥練兵歌》,後來逐漸演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加快了舊軍隊的淘汰速度,對中國地區軍隊的近代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清廷簽訂《辛醜條約》後,決心推行新政,進行軍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幹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政府原訂計畫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凱等奏請統一全國新軍番號,提出“以陸軍編號通國一貫,脈絡相連”,並呈請將“所有常備軍各鎮擬即一律改為陸軍各鎮,以符名實而遵定製”。即全國各鎮統一數字番號。新的陸軍營製在北洋常備軍營製的基礎上略加變化而來,一鎮計步、馬、炮、工、輜共二十營,與日本師團的組織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兩支常備軍改編為北洋六鎮。
      1907年陸軍部擬訂了全國編練三十六鎮的計劃.1911年清亡時,共計成立十四個鎮、十六個混成協、禁衛軍2協,以及幾個獨立標、營。新軍采取的是省區+番號的方式,如第一鎮是“近畿陸軍第一鎮”,第八鎮是“湖北陸軍第八鎮”(不是湖北地方部隊,仍屬中央國防軍係列)等。主要軍官由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淮軍舊部組成。編製機構及其人員:
      參謀營務處總辦:徐世昌,河南衛輝人
      參謀營務處及兵官學堂監督:江朝宗,安徽旌德人
      督操營務處總辦兼步兵學堂監督:馮國璋,直隸河間人
      督操營務處提調:段芝貴,安徽合肥人
      步隊左翼翼長兼第一營統帶:薑桂題,安徽亳州人
      步隊右翼第二營統帶:吳長純,安徽廬江人
      步隊右翼第三營後隊:雷震春,安徽宿州人
      馬隊第一營後隊隊官:吳鳳嶺,袁世凱家傭人之子,從小在袁家長大
      炮兵營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段祺瑞,安徽合肥人
      炮隊第一營管帶:張懷芝,山東東阿人
      工程營統帶兼講武堂總教習:王士珍,直隸正定人
      工程營統帶兼行營中軍:張勳,江西奉新人
      學兵營統帶兼督操營務處提調:曹錕,直隸天津人
      基層軍官:王英楷、張永成、趙國賢、何宗蓮、李純、陳光遠、李厚基、王占元、盧永祥、王汝賢、楊善德、田中玉、鮑貴卿、陸建章、鍾麟同、馬龍標、孟恩遠等。馮玉祥任第40協第80標第三營管帶。
      在組建和訓練新軍的時候,一些開明地方大員如張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學生任軍官如蔡鍔、閻錫山、許崇智等,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同時革命黨人如黃興、宋教仁等注重開展兵運,秘密向新軍中輸送革命分子,如吳祿貞、趙聲、孫武等。這些軍內革命黨人待命伺機發動起義。
      1911年武昌首義是新軍起義,然後響應的陝西、湖南二省,是新軍起義。接下來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也是新軍起義。除上海、廣東、廣西辛亥革命起義是以民軍商團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義均為新軍起義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說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新軍大起義。

            不難看出,辛亥革命和民國舞台的實權人物都出在這批人中。

      新軍是新上台的光緒為了擺脫慈禧的控製而采用的新一代軍人,重用了包括袁世凱等新人為自己站台,結果這股新的勢力順流而上,成為推翻清王朝的主力軍。如果沒有新軍,也就沒有袁世凱,清王朝靠著舊軍(防軍、練軍、綠營),縱然腐敗,再堅持五十年應該沒啥問題,為啥?中國老百姓本分老實,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槍掌握人家手裏,孫大炮也是幹著急沒辦法。

      從光緒,袁世凱,到曹錕,段祺瑞,到馮玉祥和張作霖的個代的軍頭們都自以為做了領導就掌控了一切,其實卻一個個的被推翻,真正掌握槍杆子的大兵們才是後來的主人。憑什麽你是老大,那世道誰不想當老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