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過年情結,根 and beyond

(2008-02-07 14:47:58) 下一個
        除夕夜老公打電話回來,說哥斯達黎加的麵試很成功,這意味著才來美國一年半的我們又要開始漂流。剛剛生完老二,剛剛置下豪宅,剛剛辦下綠卡,剛剛有了些朋友,剛剛穩定一些,國內的老爸嘟囔著要紮根啊,我不禁向他埋怨,老公回了我句:“your root is in my heart, my root is in your heart,as long as we are love and together,we have the ROOT.”我無話可說。。。

        大年初一,和老大把屋裏張燈結彩了一番,邀了一些中國媽媽,她們帶了些浙江,湖南的家鄉菜,我又做了些江蘇的菜,一頓很豐盛的午餐,飯後紅包一撒,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我對老公的缺席也就沒有什麽怨言了。在國外漂了這些年,終於總結出這個經驗:過節的氣氛是要自己創造的,好的心情也是自己創造的。

        第一,二個國外年是和前夫在悉尼過的,想不起是怎麽過的了(對他,我是他無情了點,他也是對我無情的)

        第三個年是和剛認識一年的老公在巴黎的一家豪華的中餐館過的。我是第一次和他backpack遊,從悉尼到愛爾蘭,倫敦,巴黎,馬賽,蒙派裏埃,尼斯,羅馬,比薩,轉了一個月。離開了中國環境一年多地我,突然在這一天思鄉了,看著周圍的中國人興高采烈的享受著年夜飯,他卻仍然大談特談西藏,台灣問題,我的英語水平根本辯不過他,心裏的意思也表達不清,鼻子一酸,紅了眼。他才敢緊握著我的手不說了。那時他第一次知道這年對我這個中國人的默默含義了。
       
        第四,五個年卻是在愛爾蘭的科克過的了。忘了介紹老公是愛爾蘭人,他決定從悉尼回國,我經過反複,終於辭了事務所得職跟著過去看看了。反正在悉尼也是一個人飄零,和他在一起總是溫暖的,何況還可以見到他的家人,領略一番歐洲風情。那是在科克大學讀研,周末在中餐館打工,過年時和老板,廚子,侍應們一起吃的年夜飯,山珍海味的一飽口福。下了班,他來接我又去了幾個酒吧繼續喝酒慶祝。第二天我帶他去了科大學聯辦的慶祝會。那時科大就30多個學者,都純純的,大家坐成一圈的茶話會形式,看了春晚後,又看了都柏林大使館特地送過來的電影《大腳〉,他還挺enjoy的。

        過第六個年的時候,是在科克新置的家過的。我們終於結了婚,那其中的故事又可以寫篇文章,我們的教堂婚禮居然驚動了梵蒂岡的大主教,當時的保羅二世,經他的批準我們才修成了正果。我答應老公我們的孩子按照天主教的方式撫養至18歲,而我則任由我30多年來自由的靈魂依舊。

        第七個年是在他老家克萊爾郡的miltown malbay 鎮過的。那時畢業了的我在一家美資公司工作,離開科大後就很少見中國人。那小鎮真是坐落在亞歐大陸的最西端,大西洋的最東端,那裏民風純純的,每輛車對馳而過時,車手都會提起食指敬禮。他的家人對我極好,隻是我突然的又思鄉起來。於是一聲不吭的和麵,活餡,包起了餃子,那個晚餐大家都很吃驚看我花了那麽大的力氣做的餃子,老公很遲鈍的,隻是誇餃子好吃。倒是善良的婆婆意識我的過年情結,說以後家裏一定要一起過中國年。今年她要來美看我們,特地選了2月中旬,因為去年春節是那時左右,哪知今年該了上旬,本來想讓我一個驚喜的,但我已經很感知了。

        去年的春節,我們搬來了波士頓,第一次享受美國的大派,住進4000多尺的豪宅,邀了在紐約的好友一家大過了一個年,我和她17歲認識,26歲各奔東西(悉尼,紐約),35歲終於重逢,個中感慨不能言語。

        今年的春節已經述過,這便是我的大致國外人生。以後再慢慢細數。

        不知明年春節何方,但我根以定。

文字版權歸小西瓜子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很好啊,祝你幸福。寶寶非常可愛。別把兩個小孩也培養成blablabla的那種罵中國的人了,罵中國是洋人的興奮濟,雖然他們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從小被洗腦而已。
蘇貝冬外婆 回複 悄悄話 一個晚上,拜讀完你博客的全部文章,我覺得你的文章寫得很好,真實而坦誠。兩位美麗可愛的孩子更給你的博客錦上添花!

你從中國到澳洲,途徑歐洲,來到北美洲,現在又要去中美,世界五大洲,你去了四個洲。看你年齡不大,閱曆卻不少。把你經曆過的事情陸續寫下來,你的博客一定會愈來愈精彩!等著看你的妙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